APP下载

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区罗汉街旅游规划的特色形象塑造探索

2013-08-11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31期
关键词:罗汉木兰城镇

马 丽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14)

旅游城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具有突出的城镇特色和旅游功能[1]。伴随着全球旅游产业的日益蓬勃,旅游城镇与之相邻的风景区相伴快速发展,达到了城镇建设与旅游区域开发的全面结合。

武汉市罗汉街靠近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通往著名风景区的重要门户和主要通道。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塑造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乡村的特色形象,并将其建设成为典范性的旅游城镇,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1 旅游城镇形象塑造的原则

“城市意象”是由美国教授凯文林奇在广泛研究城市的形态之后提出的理念和理论体系,它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笔者提出的旅游城镇特色形象塑造的方法便是基于 “城市意象”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小城镇的规划特性进行外延。通过对该理论的解读,笔者总结出旅游城镇形象塑造的3点原则,分别指导旅游城镇的形象塑造、形象引导以及形象控制。

1.1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强调一个地区的区位、自然、交通、文化等特色,它们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并进行利用和开发。作为旅游城镇形象塑造可以依赖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地域空间特征、地域交通特征、地域自然特征、地域文化特征等。在特色形象塑造上首先要利用地域性原则发掘城镇自身基础条件,作为形象塑造的前提。

1.2 要素性原则

构成 “城市意象”的要素有5个方面,即通道、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城镇是城市的雏形,城市的5个方面意象要素同样能够在城镇中找到。旅游城镇为满足旅游活动需要而存在,把握旅游城镇形象应该从这5个方面展开。

1.3 整体性原则

介于旅游城镇资源特征的多样性,以及形象塑造关注的多方面性,就形象塑造来说,需要系统的将要素整理、审查、取舍[2]。同时,由于资源内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作用,形象创造的对象是一个整体、而非简单的个体,因此,在旅游城镇形象控制上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

2 旅游城镇特色形象塑造

2.1 地域性旅游资源基础

1)地域空间特征 罗汉街位于武汉市主城区北侧的黄陂区,处于武汉市北部新城组群的外缘地带,是北部生态组团 (木兰山风景区)与主城区连接线的咽喉之地。伴随着木兰山风景区的旅游地位提升和黄陂区蓬勃发展的势态,基地的区位优势与开发价值正在迅速提升。

2)地域交通特征 罗汉街镇距离武汉市中心仅28km,距木兰山风景区20km,交通联系十分通畅。同时它还紧邻交通枢纽 (天河机场、铁路线),南北、东西向均有过境的省级公路,交通条件得天独厚。

3)地域自然特征 罗汉街依山傍水,北临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东临木兰山风景区,北有梅院泥水库顺山而至,东有滠水河穿流而过,多条纵横的灌渠连绵万余亩。规划区域内地势平坦,拥有大面积的培育林地 (松树、杉树)和草皮,园林资源 (果园、茶园)丰富,呈现出 “远山、近水,郊野田园”的独特风貌。适宜进行农业观光、旅游服务等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4)地域文化特征 罗汉街作为一个因寺得名的古老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历史遗存丰富,名胜古迹较多。全街有3个省级保护单位、6个市级保护单位、9个区级保护单位。人文资源丰富,类型较多,但缺乏影响力和关联度。

2.2 地域性机遇条件分析

近年来,武汉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武汉临空经济区”与 “大武汉交通网”的立体发展给城市 “综合型休闲旅游”的高速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武汉市城郊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增长迅速。木兰山风景区作为武汉市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享有 “武汉后花园”之称,是木兰生态旅游区的龙头。在 《武汉市黄陂区 “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木兰山风景区建设为木兰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周边区域的旅游业将从全区特色产业发展过渡为全区支柱产业。在空间布局上 “十二五”期间,全区将形成 “一城一区一带多线”的景区空间格局和 “一主两辅多点整合”的旅游服务格局。

2.3 地域性竞合项目调查

武汉市作为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罗汉街向外半小时交通圈内包括木兰山、木兰湖、大余湾等著名景区,一小时交通圈内包括东湖风景区、武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龙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金银湖体育休闲区。

由于罗汉街自身的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缺乏绝对特色和吸引力,导致旅游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呈现出 “住、食尚可,行、游、购、娱不足”的格局,其中游、娱等高弹性的收入项目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随着武汉环城游憩带的迅猛发展,城镇发展旅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区域旅游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竞争加剧,创建优势品牌,提高知名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2.4 特色形象塑造方法

1)整体提升,依托景区确定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木兰山风景区的人气优势和对外交通的集聚开发,以生态资源的复合有序利用为主题的旅游综合服务开发,使罗汉街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和谐典范,武汉环城旅游的北侧节点和农村产业联动的创新导向。罗汉街将成为集生态观光农业、商务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近郊休闲度假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城镇 (图1)。

2)景区联动,统筹发展确定产业服务定位 罗汉街作为南部城镇化推进区及木兰山景区的连接纽带,产业发展策略注重结合现有产业特色,以特色旅游配套和都市农业为突破口,强化旅游服务的主导地位。

图1 罗汉街旅游城镇功能推演

生态休闲旅游依托自然山水田园资源,联通中心城区和北部木兰景区,打通城北生态休闲旅游大通道;旅游综合服务以现有餐饮服务为基础,在提档升级的基础上,拓展综合旅游服务功能,强化住宿、娱乐、休闲养生、养老、商务等服务功能,联动木兰,辐射周边;农村综合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现有农村社区自身的发展,改善村庄物质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以农村发展与景区建设形成互动关系,以本地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完善。

3)特色鲜明,六里飘 “香”确定产品策划定位 规划 “两轴——四心——六分区”的空间发展结构:两轴为黄土公路产业发展主轴,泥河水库—研子—大余塆发展次轴;四心是围绕横山、茶博园、茨林罗和研子形成区域集中发展中心,承担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相应职能;六大主题分区根据现有的基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意向性项目的布局,分别承担不同侧重的功能,引导不同类型项目的合理开发。

图2 罗汉街旅游城镇功能分区

结合罗汉街自身发展特色,引入6个“香”味不同的主题功能分区,结合旅游线路,形成香飘六里的旅游城镇 (图2)。①欢乐农庄主题区——食香。依托现有产业形成功能聚集,利用意向项目引导主题发展,形成以现代农庄为主题的特色区域,打造罗汉街旅游城镇门户区域。②佛缘茶宗主题区——茶香,利用重建罗汉寺的契机,以重点项目茶博园为基础,形成以佛、茶文化为特色的商务休闲、养生胜地。③浓情人家主题区——浓香,利用茨林罗处的集中建设用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围绕社区拓建老龄活动中心、改建拓建现有沿街餐饮和农家乐等设施。④风情小镇主题区——纯香,利用现有研子镇建设用地较为集中的优势,通过对现有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形成功能复合的旅游配套服务区。⑤智慧田园主题区——苗香,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及现有生态农业项目,形成以生态度假体验为主的主题生态公园集群。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的生态农业游憩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培育特色花卉苗木、园林景观等相关产业。⑥郊野公园主题区——清香,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特别是泥河水库周边优美的自然郊野环境,引导生态影响小的项目,进行低强度的开发。创造山水野趣的休闲体验场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优美的自然山水胜地。

3 旅游城镇核心区特色形象引导

3.1 特色塑造策略

(1)规划选取风情小镇为项目核心区,以建设新农村社区为契机,打造罗汉街旅游城镇中以商业、餐饮、配套服务功能为主,兼具宜居功能的旅游服务节点小镇。

(2)填补缺失肌理,延续研子镇原有建筑肌理,新建筑尺度参考原有建筑,填补肌理、整合区域,形成具有本地记忆的空间肌理。

(3)塑造新型城镇空间,保留现有建筑,结合农村种植生产,整合成宜居的新社会主义农村社区空间。利用新建筑塑造亲人尺度的街巷空间和围合式的院落空间。对于公共空间,着重在节点区域建设开敞式广场。

(4)赋予特色功能,保留建筑根据社区发展现状,以居住、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新建建筑结合旅游城镇整体旅游定位,功能以商业、旅游、餐饮、配套服务为主。

3.2 空间结构布局

启动区规划延续直达景区道路,明确发展脉络,整合现有空间结构,强化区域中心,结合沿路功能定位,形成复合片区。形成 “一心、多点、沿路、成片”的空间结构 (图3)。

3.3 道路交通规划

通过内部环路将功能分区明确的划分开,形成三级路网,同时又运用景观步行交通将各个区片串联。设置合理的路网层级实现有效的通勤功能;在保证清晰的路网结构和入口条件下,达到人车分流,使各个分区的交通流线互不冲突和影响,均具有直接连接于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在游客接待中心和主要景区的入口位置设置停车场地和交通换乘点,安排景区电瓶车通勤,提高交通效率,换乘便捷并减少环境污染。

图3 研子风情小镇规划平面图

3.4 绿地景观系统

利用本土植物及农作物如稻田、水生植物等,搭配本地乔木、特色农作物,多样绿化种植搭配,塑造乡味浓郁的绿化景观。开敞空间以及标志性建筑成为最好的观景点,也塑造出层次丰富的步行街道景观。

3.5 划定特色区块

结合现有意向项目和上位规划情况,对各区块的建设容量,建筑高度以及风格等均作出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库,确保投资项目在符合片区发展方向和规划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运作。

1)古街古巷商业餐饮区 用现有镇入口标志性建筑,提取现状肌理街巷语汇,形成引人入胜的街巷空间,建设风情小镇旅游服务、餐饮娱乐、特色购物等服务设施。该区域主要为乡镇规划划定的发展备用地,原有建筑量较小,主要为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658150m2,新建建筑面积646850m2,保留提升建筑面积1130m2。建筑平均层数3.75层,底层商业建筑层高为5m,上层为3~4m。重点建筑采用有黄陂地方特色的典型建筑形式,根据现有肌理,形成特色街巷空间,在入口及节点广场设置标志性建筑。一般建筑采用风格协调的建筑形制。

2)民风民俗中心活动区 利用现有道路形成的中心开敞空间,利用保留建筑的围合,利用新建筑缝补现有肌理,形成整个区域的集中开敞空间。沿广场设置表演舞台、风俗展示、会所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的比例各占一半,保留原有层数较高,且使用状况较好的建筑,总建筑面积30130m2,新建建筑面积20130m2,保留提升建筑面积10000m2。建筑平均层数4.2层,新建底层文化建筑架空,上层建筑层高为4m。重点建筑:新建广场上建筑和原有建筑形成呼应对比,并形成围合之势,建筑风格古典简约。一般建筑:结合周边建筑风格,采用风格简洁、反应当地建筑风貌的建筑形制。

3)浓情院落旅游度假区 延续现状建筑肌理,形成院落式度假住宿区,结合不同的院落主题,感受农家生活的质朴与天然乐趣。主要以新建建筑为主,保留部分状况较好的建筑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42886m2,新建建筑面积24886m2,保留提升建筑面积18000m2。建筑平均层数3.8层,建筑底层层高4米,上层平均3.3m。重点建筑:围合式院落的建筑风格,建筑体量较小,建筑立面多采用外连廊、挑檐的形式。一般建筑体现度假休闲建筑风格。

4)新农村居住社区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利用现有有住房的质量,通过更新改造建设满足富民安居要求的住房。改善现有居住条件,维持原有的居住邻里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将原有农村居民住宅进行整治和改造,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总建筑面积42886m2,新建建筑面积24886m2,保留提升建筑面积18000m2。建筑平均层数3层,建筑平均3m。重点建筑:黄陂地方名居建筑风格,建筑体量较小,注重宜居环境的塑造。一般建筑体现当地民居建筑风格。

4 旅游城镇特色形象控制

旅游城镇中数量众多的建筑实体是表现城镇特色的重要方面,城镇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建筑的特色来体现。旅游城镇特色形象控制可以从建筑造型、内外空间和建筑组合群体空间等方面着手。建筑造型从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性加以引导,贯彻其中的是旅游城镇的人文精髓和人文特征。

图4 研子风情小镇入口建筑改造前后对比

引导中需注意建筑设计在体量和空间形式上避免总体立面及外观形象和规划环境不相符的建筑,在整治中应体现旅游城镇建筑风貌,参考黄陂区大余塆古民居建筑风格,对其进行整体立面整治。

对于风貌较好的建筑,主要进行立面整治和环境提升。对于新建的餐饮娱乐建筑,控制其建筑色彩和立面风格,综合绿化场地整治,提升入口环境。对于少数建筑质量较差、搭建严重的建筑进行整体拆除,按照立面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对于现状形式简陋的民居建筑,可通过地域性特色的形式、元素等形式加以提炼进行改造(图4)。

5 结 语

就旅游城镇规划中特色形象创造的方法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旅游城镇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形象载体和形象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其次,针对旅游城镇中多层次复杂的设计条件,从特色形象创造原则上,结合罗汉街旅游城镇规划实践,从特色形象塑造、引导、控制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在旅游城镇规划的特色塑造的问题上做出一些探索。

[1]王彬汕 .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与规划技术研究 [J].理想空间,2011(43):4-7.

[2]朱燕 .旅游型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域的旅游型小城镇为例 [D].重庆:重庆大学,2003.

猜你喜欢

罗汉木兰城镇
木兰剧片段展示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
文化边城镇远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少林功夫拳(四)
贪珠罗汉
李宏禹作品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