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陋习亟须改变
2013-08-11
一天吃了四次早餐
某边境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接待费却高达近千万元。县领导向记者坦承:“我们县风景秀丽,所以大大小小的考察团特别多。有些到市里考察的部门,晚上也要住到我们县里,接待费自然水涨船高。有一次,一个上级部门来县里捐物资扶贫,来了20多人,还要去景点玩。捐的物品不值多少钱,县里的接待费却花掉了好几万元。”
内蒙古某县级市政府接待办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一天他吃了四次早餐。那天最后一顿早餐,是按照6个人的标准上的,但原计划陪吃的另外3位领导因陪其他客人没能赶过来。“花样繁多的主食、各种小菜都有,盘子搁不下都摞了起来,3个人能吃6个人的早餐?看着满桌的剩饭真心疼,想打包又不好意思。”
在某省会宣传部门工作的张先生说,他每次到下面的市县出差,都会被安排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饭菜。有一次他出差回来,胖了整整10斤,年终体检还查出了脂肪肝。
礼品乔装“办公用品”
唐师傅在陕西一地级市直属机关当了30多年司机,见识了各种夸张奢侈的迎来送往。“警车在前面开道,有的还通过大喇叭喊着‘让开让开’,后面的车辆齐刷刷地打着双闪,一路绿灯。”唐师傅说,一般他们都要把客人送到地界边上,最远的要送上百公里。
一些地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透露,送礼品已经成为接待必须要走的程序。不少地方,对一般的客人会送地方特制的礼品,如印有当地特征的瓷器、雕塑等;对有一定级别的客人,则要送贵重的土特产、艺术品,还有送Iphone等电子产品的。
湖北省东部某城市一位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说,一些过度消费的礼物开支,多是以办公用品的形式开具发票来冲账。这些开支最怕归类分析,一归类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每年会买十多台“打印机”。
节俭新风须“硬约束”
湖北省某地级市接待办主任告诉记者,有的上级喜欢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调研,这些地方平均每天都有两三个接待;周末更集中,不仅有各级领导调研,还有领导及其家人来休闲度假。湖北省一些经济条件较好、
2012年12月4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履新仅半个多月,即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重申,厉行勤俭节约,简化接待。又到年终岁尾,各地正处于接待高峰期,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有风景名胜的乡镇,都设有专人负责接待工作。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肖俊认为,公务接待铺张浪费是中国行政文化中长久的积弊,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接待出政绩”,甚至将公务接待变成了用公款与上级“拉关系”的方式。由于公务接待约束机制不足,督查不严,致使不少规定变成空文。
肖俊说,不少地方已经在树立“食堂午餐”的接待新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出行轻车简从、不封路、吃自助餐等做法,体现出不浪费、倡节俭的新工作作风,这对改变崇尚铺张浪费的官场文化积弊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他建议,要从财政上对公务接待进行“硬约束”,对行政开支进行严格的预算决算和审计审查,把每一分钱都列入预算范畴。没有了随意支配行政资源的机会,接待浪费的乱象才会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