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路上的登山人——记辽宁省第二批领军人才、沈阳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吴玉厚
2013-08-11孙宏波
文/本刊记者 孙宏波
他在国内最早开发出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加工工艺,首创“无芯磨削加工陶瓷球坯方法”;
他研制的数控机床陶瓷电主轴单元,实现了高速大功率电主轴的高刚度、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带出的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是一支业内公认的高素质、富于战斗力的研究创新团队。
他就是沈阳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吴玉厚。
勇担重任,他用全部身心攀登高峰
吴玉厚博士毕业后,开始从事高速主轴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的陶瓷球轴承。
万事开头难。项目研究之初,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吴玉厚四处奔走,筹措科研经费。为了节省开支,实验装置几乎都是他和团队自己动手研制加工的。“大冬天,实验室很冷,手冻得通红,有的部件有上百斤重,吴老师亲自上阵,和我们一起用手抬设备。”吴玉厚科研团队成员孙红回忆道。
经过无数次实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吴玉厚带领他的团队终于在高精度陶瓷球的加工方法及批量生产工艺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设计、制造并组装出了国内首批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
虽然研制出了新产品,但随之问题也来了,需要有一台新机床安装调试产品。买一台新机床,费用之大,可想而知。怎么能节省下这笔开销?吴玉厚又动起了脑筋。“吴老师带领我们把旧机床拆开,采用光栅尺、直线电机、电主轴以及PMAC等新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调试,组装成了国内首台非圆曲面精密加工数控机床。”说起这事,吴玉厚团队的成员们至今仍很兴奋。
目前,吴玉厚带领团队研制的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已应用于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系统中,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研制了陶瓷电主轴系统,使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
言传身教,他用一腔热忱凝聚团队
吴玉厚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不畏难、不畏强、不服输、努力钻研、大胆开拓、永不放弃的精神注入了团队。
熟悉吴玉厚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日程很有规律:每天早晨7点到学校,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才回家。无论行政工作多忙,他都要抽空到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们一起研究问题或做实验。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很没规律,忙起来饥一顿饱一顿,做起实验一连几天都不休息。
吴玉厚用他的言传身教不断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带出了一支富于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这支让同行刮目相看的创新团队只有20多人,平均年龄40岁,全部都是博士学历。
提起这支团队,吴玉厚自豪地说:“我们这支队伍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数控机床关键部件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
孙红是吴玉厚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他的科研团队的骨干。“吴老师手把手教我做实验。我的硕士论文从题目到文章结构,甚至一个词、一句话,吴老师都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使我从中获益匪浅。”说起自己的老师,孙红语气中充满了敬意。当孙红从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放弃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优厚待遇,回到吴玉厚的团队工作,并逐步成长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在吴老师的研发团队,我感到氛围很好,个人发展空间很大。从吴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吴玉厚的学生,留学美国的博士李颂华的一番话说出了整个团队成员的心声。
探索、攀登、创新、奉献,吴玉厚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一、二等奖。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辽宁省第二批领军人才、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入选辽宁省院士人选培养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玉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又瞄向了新能源技术、高空作业平台、微纳米检测设备等难题。他要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向新的科技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