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 循环发展——抚顺县农村垃圾治理闯出新路
2013-08-11姚在先李洪彪
文/姚在先 李洪彪
近几年,抚顺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从保护水源、保障民生的大局着眼,探索出了科学利用、循环发展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为全省农村垃圾治理闯出了一条新路。
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抚顺县把农村垃圾作为一种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既有效治理了农村垃圾,又创造了新的价值。一是将畜禽粪便转化成有机肥,用于生产有机食品,形成畜禽粪便→有机肥→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生态循环经济。二是将畜禽粪便作为户用沼气的原料,经发酵后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生活燃气。三是将秸秆、废弃菌段、废旧衣物等可燃垃圾,按照可燃垃圾→晾晒→气化碳化→过滤除尘→喷淋洗涤→冷却→分离→净化→存储→供气的步骤,生产出生活燃气,供集中居住的居民使用。四是将生活污水通过户用污水设施沉淀过滤和污水集中处理站的厌氧发酵、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转化成可以还田的灌溉用水。五是将不可利用的建筑垃圾等集中运送到远离大伙房水库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经过这样分类处理之后,抚顺县最后进行填埋处理的垃圾只占垃圾总量的10%左右,而其他90%左右都变成了资源,有效实现了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源头控制,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在工业点源污染的控制上,一是对大伙房保护区内的银矿、造纸厂等污染企业予以“关停并转”。二是严格项目管理和审批,杜绝产生新污染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批。三是大力发展节水、节能、低排放、资源保护型工业,规划建设了辉山乳制品、救兵炭化木和海浪环保三大环保产业集群。在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上,一是引导发展食用菌等无污染农业,重点培育以单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二是发展大果榛子、寒富苹果、山野菜和中药材等无污染特色产业。三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个、清洁饲养小区36个,修建大型储粪池和储尿池200多座,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2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乡镇一座畜禽无害化处理池。四是利用有机粪肥发展有机农业,全县种植有机水稻4万余亩、有机杂粮1万余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59个、51.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达到4个、18.2万亩,每年减少投放农药5.28吨、化肥233.6吨,节约生产成本163万元,因农产品品质提升带来的综合效益达827万元。
综合治理,实施环境连片整治和推广清洁能源。抚顺县在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控制污染源头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全面改造,全方位解决影响大伙房水库水质安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完成了101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35个、垃圾堆存点8个、垃圾发酵池8个,配置垃圾清运车86台、垃圾箱1776个、分类垃圾桶3万多个;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19个,修建边沟144万米、污水收集管网4.1万米,实现了一乡一座污水处理厂。今年,又启动了30个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年底将实现全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另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森林植被。为此,共投入资金3520万元,建设大型沼气池4座、户用沼气池4549座、秸秆气化站6座、垃圾气化站2座、节柴改灶吊炕2万多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82盏。投入资金1322.5万元,共改厕5750座,其中结合户用沼气池改厕2120座。今年,抚顺县又依托辉山奶牛养殖基地,启动了沼气提纯压缩气项目建设,年可处理牛场粪污12万吨、消化秸秆5万吨,年产生物燃料306万立方米、生物有机肥14万吨。
抚顺县治理农村垃圾、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表明,科学利用、循环发展,是农村垃圾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理模式;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源产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实施综合治理、连片整治,是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的重要措施;领导重视、部门形成合力、各级分工负责,是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