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篮球选项教学中的实验研究①
2013-08-10单智毅
单智毅
(增城第一中学 广东增城 511300)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学者西拓扑正式提出的,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生体育观的形成上有着十分独特作用。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学校体育中,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本文对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体育篮球选项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索运动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对今后的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高一级体育篮球选项班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和有关书籍资料,对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体育学习调查问卷》对篮球选项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96%。
1.2.3 实验法
在高一级1~5班篮球选项的50人作为实验班,6~10班篮球选项的50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比较,得出结论。
2 运动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在2010学年第二学期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授课老师、相同的场地器材和教学课时,只是实验班按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对照班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按照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要求,将一个教学周期(一个学期)称为运动季,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将运动季细分为前期准备(1周)、季前赛期(6周)、正式比赛期(10周)和季后赛期(1周)。在前期准备,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让学生了解运动教育模式及有关上课要求,并将实验班学生按篮球水平平均分成10组,每组5名学生,设小组长1名。在季前赛期,老师安排学生进行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裁判法的学习。在正式比赛期,各组按照抽签和赛程表安排进行3人篮球比赛,同时也要轮流担任裁判员和技术统计的角色。在最后的季后赛期,对比赛进行颁奖和庆祝活动,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图1 运动教育模式设计图
表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素质统计表
表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素质统计表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统计表
在整个过程中,团队合作是运动教育模式一个突出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团队分组,每个小组都要制定自己的比赛策略和训练内容,而且组员承担着不同职责和任务,发挥着自己的不同作用,共同合作体验着成功与失败。同时,每位学生还要担任裁判员和技术统计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扮演其实就是社会角色的迁移和模仿,使学生在比赛教学情境下完成技战术的学习和发展体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
从表1来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和1000m测试,并且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P>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运动素质无任何显著性差异,保证了教学实验的可行性。
从表2可以知道,经过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后,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和1000m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实验班学生在立定跳远和1000m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对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对反映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和反映耐力素质的1000m影响较大。同时,虽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坐位提前屈指标上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但是实验班学生经过实验后,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由14.3cm上升到15.8cm,进步了1.5cm,而对照班学生只进步了0.9cm。此外,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在各个指标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增长效果不明显。相对而言,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篮球选项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运动素质效果更好。
2.2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首先,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本文的体育兴趣得分采用5级评分的方法,实验班学生体育兴趣平均得分为4.1分,属于“感兴趣”水平;而对照班学生得分为3.0分,属于“一般”水平。经检验,p<0.01,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兴趣水平更高,说明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体育态度是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本文主要采用了《青少年体育态度量表》进行测量,实验班学生体育态度得分为36.2分,而对照班学生体育态度得分为34.5分,体育态度都介于中等水平,说明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较为一致,但经T检验,p<0.0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育态度比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态度要好。
最后,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课满意程度调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满意得分为4.6分,对照班学生得分为3.5分,两组数据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载体,营造了欢庆的气氛和提供全体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一切努力最后要在最终比赛中体现出来,使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更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需求,因此,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远比对照班学生高,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
3 结语
(1)运动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体育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情感体验,体现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适用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2)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运动教育模式使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也较为明显,但对学生运动素质的提高效果不明显。(3)运动教育模式有自身的优点和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教学周期时间较长,对老师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以及需要充足的场地器材来作为保障。(4)运动教育模式与其他体育教学模式并不发生本质上的冲突,反而更需要其他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使体育教学更有效率。
[1]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12(3):92-94.
[2]邓蔚林.乒乓球选项课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2011,10:29-32.
[3]于国辉.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高航.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