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一个热爱中国的混血儿
2013-08-09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韩素音(1917~2012年)的名字曾经家喻户晓。人们知道她和周恩来关系很好,并为周恩来和毛泽东写过传记。她还是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里向世界介绍中国,也给中国介绍世界的著名国际友好人士。
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以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得了3项“奥斯卡奖”。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与其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比利时妻子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并没有影响她的身份认同。与她的哥哥、妹妹们截然相反,她始终将自己视为中国人,并毕生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她一生著书30余部,那些将中国历史与私人叙事融合起来的多卷本自传作品,是收放自如的杰作,具有引人入胜的细节和独特的感染力。
韩素音原名周光瑚,1917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她的母亲玛格丽特当年为了爱不顾家人反对,与在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周映彤私奔来到中国。然而中国的现状很快将爱情消耗殆尽。韩素音便在母亲连绵不绝的抱怨和邻人的嘲讽讥笑中长大。玛格丽特每天都说要离开,但战争将她困在原地。作为混血儿,韩素音年少时不仅被中国人看不起,也被白人看不起。然而这些并未使她被怨恨折磨,反而让她萌生了写一本关于父母和中国的书的想法。
寻根的渴望使韩素音与她的三叔周见三走得很近,因为三叔热衷研究家世,还曾为族谱作序。1939年到四川后,韩素音和三叔聊得很投机,1964年,三叔将自己收藏的家族书信和照片都给了她,供她写书用。韩素音在好几部书中提到过这位三叔。
那段日子,韩素音在写作她的第一本书《目的地重庆》,她的初衷是使美国公众对战时中国产生同情和钦佩。这本书于1942年初在美国出版时,“珍珠港事件”刚发生不久,因此在大洋彼岸引起了巨大反响。但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韩素音与其思想保守的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官员唐保黄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政治立场上,都产生了难以弥合的分歧。
尽管生活并不安定,与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唐保黄时有冲突,但是1939~1942年间,韩素音一直待在四川。然而此前,她曾一心想要离开中国,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一生都在“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奔跑。
1933年9月,在协和医学院当了几年秘书之后,韩素音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1935年,韩素音得到奖学金,去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她在布鲁塞尔参加集会和演讲,声援中国抗日。1938年,韩素音决定回到中国。许多平时叫嚷着爱国的中国学生那时候都摆出观望的姿态,她的所有外国朋友都劝阻她,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得回去。”于是她登上了从马赛开往香港的轮船。
在香港,韩素音在玛丽医院戈登·金的妇产科当助理医生,以每月700港币的工资养活自己在重庆时领养的女儿唐蓉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晤士报》战地记者莫里森,尽管后者已有妻儿,两人仍陷入了热恋。后来伊恩死于朝鲜战争,《瑰宝》便是为他而写。1952年,韩素音嫁给了英国出版商唐柏,改名伊丽莎白·唐柏,可惜这段婚姻也没能维持下去。直到1956年,情路坎坷的她认识了一名来自南印度的军官,才终于找到了一生的归宿。她给丈夫取的中文名为陆文星。
韩素音曾说,他们夫妻感情很好,但在工作上各忙各的。她每年有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很多时候是做关于中国的演说。中国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因为身份特殊,认识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纪50~70年代,她与丈夫多次来到中国,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她还被称为周恩来与戴高乐之间的“特使”,许多国家也把她当做了解中国的渠道。
他们夫妻两人晚年定居瑞士洛桑,没有电视、没有汽车、没有保姆,过着安静的生活。韩素音每天花1小时做家务,陆文星则花2小时。陆文星后来身体不好,韩素音在各地工作时也十分牵挂。2003年1月6日,陆文星因病辞世。韩素音的家人和朋友都说,丈夫的离去对她打击不小。
(摘自《外滩画报》 本文作者: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