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崛雄强 正大书风——睢宁县档案馆馆藏于右任书法作品
2013-08-08晁岱卫徐州书画院江苏徐州221000
晁岱卫(徐州书画院,江苏徐州,221000)
笔者于1980年代初,应邀为新落成的睢宁县档案馆题写馆名。当时的县档案局张局长介绍了馆藏于右任(髯翁)的七言诗书法作品。它据说是作为国民党睢宁县政府遗留档案收藏,“文革”时被丢在旧楼的门后,受潮霉烂。其外观是深蓝色的花绫,破烂不堪,两头木条已缺失,但主体还保存完整。张局长提出能否请人重新装裱以便观赏。笔者与县文化馆的丁老师共同建议,到徐州工艺美术厂请专业装裱师装裱。后专程送到徐州市淮海西路徐州工艺美术厂,由张师傅装裱。笔者建议下,配锦盒(当时最好条件)收藏,盒内两头有放樟脑丸和干燥剂的小盒,锦绫是橘黄色的,锦盒题签是笔者书写的。
髯翁作品为八尺整幅,实测长234.5厘米、宽129.5厘米,纸质厚实、优良,当是民国时期安徽泾县所产宣纸。
正文为横幅章法,七行28字,是于右任创作的七言律诗。“黄花冈上万花黄,粤海曾偕吊国殇。今日同君作陵户,紫金山上看朝阳。”书体为典型的北碑书风,奇崛雄强,正大书风,楷意十足,为不可多见的髯翁巨幅榜书作品。
引首行楷六子款:“子超先生两正”。作者自作诗并书写,故谦词“两正”。书法创作时间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
正文后长跋:“十二年三月予谒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墓,遇子超先生种花墓前,时赠诗有‘黄花冈上种黄花’之句,故此诗中及之。”又注:“第二上字亦作下。”髯翁此七言诗有两“上”字,故注。“紫金山下看朝阳”亦可。
今吾手头资料欠缺,髯翁诗集未能查寻到此诗。
用印两方,一为朱文单字“于”,第二方为朱文篆书“右任”,乃髯翁早期作品中常用印。髯翁书法在民国早期有纪年款,注明书于某年某月,待中晚年作品中,明确书写年款作品已不多见。
初考“子超先生”为民国初年睢宁县一位风云人物金子超。民间流传:金子超、夏硕武、于兰田、黑脊鼓。这四人与民国睢宁地方豪绅“卓、王、袁、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红极一时。可惜,民国睢宁县志与新中国县志均未收入。
于右任,世人尊为“髯翁”,1878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出身贫苦,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曾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民生报》,倡言革命,后参加了反袁、护法运动。他积极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他赞同团结抗日,主张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为争取和平做了很多努力。新中国建立前夕,随国民党去了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湾。
于右任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现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北朝碑版为根基,师法龙门二十品,参入汉简木牍,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的草书,有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他的楷书厚重雄浑,在静谧中见流动,而行草书用笔沉着开放,结体疏朗,气势流畅,一派天趣。
于右任一生倡导草书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对古人草书的深入研究,在二王的草书基础上,简化了王羲之的草字诀,总结草书的结构规律,于1936年出版了《标准草书》一书,为后人草书的学习提供了成熟的最佳途径。他是民国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被赞誉为一代草圣。
此件为于右任早期的楷书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