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更需要文化再造
2013-08-08张金
文/张金
制造业更需要文化再造
文/张金
我国制造业从狂热的发展态势开始急剧萎缩,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制造业的标杆——“德国制造”之所以走得这么稳健顺畅的真正原因。“我们的目标是做全球的老大,而且要永远霸占这个位置,市场游戏规则要由我们说了算,我们要成为这个市场的精神领袖。”这种专注到偏执的企业在德国有很多。
当我们想把自己的产业做成行业一流时,很多人会发现,我国制造产业所需要的文化与我国群族文化发生了冲突或不相称。如果把国家制造业文化划分能级的话,纵观世界,可分为3个能级:第一能级是精密制造文化,代表性国家是德国;第二能级是标准制造文化,代表性国家是日本;第三能级是基本制造文化,代表性国家是中国。
在我走访的许多企业中我发现,这些企业虽然引进了德国设备、零部件甚至工艺,但是依然生产不出与德国制造厂质量相同的产品,“德国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参照物。产品无论大小,“德国制造”一律具有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看得见的,而隐藏在背后看不见的是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完美主义、守序主义、精准主义、标准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
说到“守序主义”,去过德国的人会发现,德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与时间已经形成了严密的关系,整个社会都在时间坐标轴上理性地运转着。生活中,德国人人手一个小本,主要记录每天各时段的活动;工作中,在德国无需推行5S,一切都在自觉中。可以说,以军事立国的德国,整个国民都养成了军人般的严谨作风。
“专注主义”体现了德国人的理性严谨。德国人擅长“小企大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小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某项产品领域它却依然是最强的企业,并成就大业。德国人始终认为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因此,德国企业的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即便在经济危机面前,面对订单的减少,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减反增,这使德国经济不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甚微,反而因持续研发而更具生机。
“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体现了德国人的责任感、诚实,“德国制造”无论在设计还是材料使用上都考虑用户利益,注重内在质量,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外观和功能。
制造业的强大与否和创新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而与文化有着更加直接的联系。比如,一个德国技术工人要想顺利获得出师证书,必须要记住六百多种螺丝和螺母的尺寸数据。一家德国家族式小企业,四代人就做一件事,他们生产的产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产品净利润能够达到45%。我们现在更需要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文化再造的重点是“理性”,难点是“国民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