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2013-08-08江天仿张有志
江天仿,张有志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济南 250200)
软件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目前,我国软件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软件人才,即软件蓝领。高职软件专业是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培养学生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那么现实的教育是否有效地达到了这一目标?本研究将深入实际考察我国高职软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以期对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研究的思路和对象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相对而言,学校教育的影响最为巨大。基于此,本研究仅从学校教育内部来探讨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对象为走出校门不久,毕业两年内的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对学校的培养工作有着最全面的接触和较为深刻的认识;与在校生不同,他们经过了求职、就业阶段的历练,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因此,高职软件专业教育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目标,存在哪些不足,在这个问题上毕业生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二、研究方法
一是走访毕业生的工作单位。2012年10-12月间,我们走访了中顾集团、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接收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以访谈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是对毕业两年内、在山东工作的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持续了3个多月,共回收问卷469份,其中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为92.3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2)高职软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毕业生的样本构成
三、研究成果
1.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
分析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我们汇总出三个维度23项能力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
其中专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招聘方最关注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是从业者对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而社会能力是指如何为人,如何处世,特别是如何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后两个维度的能力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
2.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上面23项指标设计出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问题设计为“您在下列能力方面具备的程度?”每一指标备选答案是“强、较强、一般、较差、差”,赋予的分值为“5,4,3,2,l”,按均值排序后结果如下:
表3 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项自评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专业能力中,除计算机相关设备的操作、配置、维护能力(3.6559)、专业理论知识(3.3256)外,其它能力项均值普遍较低。其中编程能力(2.9723)、测试能力(2.8014)、数据库管理能力(2.6028)、简单数据库设计能力(2.5012)、技术文档编写能力(2.3672),说明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些能力,但较为薄弱;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均值仅为(2.2194),说明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工作问题;而英文技术资料阅读能力评分最低(1.6813),反映了毕业生认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对软件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方法能力中,均值较高的是理解工作任务能力(3.3788)和执行能力(3.3603),其次是信息收集能力(3.2564)和分析判断能力(3.1894),说明毕业生在工作中能较好地理解任务要求,并努力付诸于行动;而逻辑思维能力(2.9076)、学习能力(2.8176)和创新能力(2.5520)较低,反映毕业生在这三项能力上较为欠缺。
相对而言,毕业生对社会能力中的7项指标评价较高,其中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最好(4.0554),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3.4827)、语言表达能力(3.4088)和团队协作能力(3.3695);而细心严谨(3.2379)、耐压能力(3.1732)和综合协调能力(3.0554)也超过了3.0。说明毕业生在工作中是有积极心态的,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很珍惜得到的工作机会,在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图1 毕业生对三个维度能力的自评
总体上看,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价较低,各维度能力均值均在4.0以下(见图1)。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自我评价的三个纬度中,专业能力评分最低(2.6808),而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获得岗位、维持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是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毕业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专业能力)的薄弱说明高职软件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3.高职软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在学校中学习获得,为了解软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本研究在问卷中增加了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情况的评价,同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备选答案为“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在对学校教育评价方面,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会结合工作中的体会,从“实用性”角度评价,而后者缺乏相关的实际体会,更多是从“趣味性”角度评价。在该意义上,毕业生的评价对于教育工作者更具有实际价值。统计结果见图2。
图2 毕业生对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
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2.3834)、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知识水平(2.5751)和实践课程(2.7875)最不满意。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方向,及时拓展知识能力储备,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软件专业来说,一名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职业规划的理论、技能与实际经验,还应具备相关从业经历、了解软件行业背景及一线技术。而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安排辅导员以讲座的形式集中授课,不仅内容不够专业规范而且上课次数也非常有限,可想而知,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在实践课程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计划中都强调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在教学过程中包含许多实践环节,但主要内容还是局限于验证性的实验,缺乏真实完整的项目作支撑,造成学生只知道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对实际应用和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知之甚少,遇到一个较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就不知所措;而且,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技术文档写作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到毕业还不能具备软件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
其次,毕业生对教学方法(2.8430)和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水平(2.9122)也很不满意。现在的高职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只有理论上的功底,缺乏软件项目实践经验。在教学上,即便讲案例,也是以解读代码代替程序设计,用演示代替开发,真正的软件工程思想与方法鲜有体现。这无疑会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关于课程设置(3.1201)、教材及参考书(3.0392)、教学组织及管理制度(3.1570)、考试及考核方式(3.0023)的评价相近,但分值也不高。目前,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设置,仍以重理论厚基础为主,虽然有部分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简单拼凑。考评形式多采取较为单一的笔试,迫使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考试分数上,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很多学生多证在手,却连基本代码都不会写的怪现象。此外,现今的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教材,一般需要3~4年才能更新一次。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致使学生所学未出校门已遭淘汰,毕业后要再培训才能上岗。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对教学条件及设备(3.4550)、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3.6259)和教师的教学态度(3.7460)评价还是较高的,反映了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态度还是认可和满意的。
四、结束语
基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可能主观性较强,但这种主观角度的评价源于客观活动的状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改进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实证资料。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为个人的专业能力较差,而用人单位往往通过显性的专业能力来评判职业能力的强弱,这是现今“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就业导向教育,在软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要并满足这种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软件蓝领”,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2.开展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我国当前的就业体制下,求学和求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入学后普遍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报考软件专业时都很盲目,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因此,入学伊始,学校就应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要配备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及职业能力要求,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就业前把握好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3.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于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即时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通过工作经历获得相关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可将典型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职场背景的模拟训练,从实践的角度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
4.改革教学模式,密切高职教育和工作世界的关系
首先,应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关联性高的课程融为一体,按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其次,宜采取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做中教”引导学生“做中学”,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在教材建设上,要高度关注行业主流内容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流行的前沿软件技术。同时,应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
5.打造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型队伍。软件专业因其应用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二是花大力气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不应该是简单地让教师取得一个证书,更好的途径是让教师到真正的软件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实践,获取开发经验,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
此外,英语是软件业的行业语言,对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英文技术资料阅读能力已成为“木桶中的短板”,因此,应是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点。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量;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在线资料获得技术帮助,真正做到英语学习的“用中学、用中练”。
[1]李海兵.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
[2]杨近.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1-73.
[3]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下)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