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的思考
2013-08-07宗金林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宗金林(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大档案”是与大经济、大科技、大文化相适应的新名词,主要表现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多元化、开放性和先进性,是档案部门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对于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新时期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问题。
一、构建“大档案”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深化“为党管档”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树立为中心服务的全局观念。组织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部门负责人参观仪征市的重大建设项目、邗江区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江都经济开发区等,引导档案工作者拓宽视角,把档案工作放到大环境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创新;引导全市档案部门在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新农村档案工作等方面加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全市“大档案”格局。
二是开展系列档案主题活动。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与市农工办联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服务年”活动,计划到2017年,推进全市76个乡镇一千多个行政村档案工作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档案”,与市文明办联合建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档案”,与市申遗办共同创建申遗档案中心。
2013年3月22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服务年”活动动员会在邗江区西湖镇金槐村召开
三是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制定了《扬州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加大对经济社会领域档案,特别是加大事关国计、涉及民生的档案接收力度,有重点地接收有影响的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档案进馆。着力加强对机构撤并、行政区划调整、直属企事业单位改转制中的档案指导和协调,确保档案资料安全完整。加大婚姻、知青、土地房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专门档案资源信息整合力度,初步建立起覆盖社会各界的档案资源体系。
四是提高依法治档管档水平。以《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扬州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全市开展“依法治档深化年“活动。对全市撤并、区划调整乡镇档案归属与流向及全市民生档案等专项档案工作开展执法检查;对115家市直单位重大活动档案资料进行检查、指导;与市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并组成联合检查组,对6个县(市、区)和市直部分单位学习贯彻落实《规定》相关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完成以市委办名义印发的待清理党内规范性文件的目录筛选和报送工作。
二、构建“大档案”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存史资政的大文化意识,深化“为国守史”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增强“存史”功能。把本地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如烟花三月旅游经贸节、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的档案收集进馆。有重点地征集有关本地区历史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史料,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档案”、“院士档案”等专题。主动融入长三角和宁镇扬都市圈,赴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征集有关民国扬州的档案资料10万余页,填补了民国扬州档案的空白。与此同时,加大对在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突出贡献和重要影响的名人档案的征集力度,建立“名人档案库”。
二是提供“资政”服务。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推进档案馆向“智库”迈进,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编辑了《以民为本,建设幸福扬州——2010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纪实》《扬州市委、市政府2002—2011年一号文件汇编》《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纪略(2008~2012.5)》,在市第六次党代会、市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作为会议资料赠送给全体参会人员。努力打造精品年鉴,《扬州年鉴》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年鉴评选特等奖。利用馆藏档案史料,举办和参与举办了“扬州好人展”、“张爱萍将军在邗江方巷社教蹲点图片展”、“科学发展辉煌五年”大型图片展等展览。在即将全部竣工的市档案新馆,开辟出以“中国共产党在扬州”为主题的展览陈列厅,让市民群众了解和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扬州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留下的时代印迹和丰功伟绩。
三是打造“文化”名片。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优势,与扬州晚报合作推出150期“历史上的今天”,在扬州晚报推出“扬州档案”栏目,已刊载五十多篇文章。集全市各级各类档案精华编纂而成的《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扬州卷》,被列入全省首批出版计划,即将出版。《清宫扬州御档》连续获得国家、省、市大奖,解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即将出版解读文集。启动旧志整理工作,影印出版线装本《嘉靖惟扬志》,正在整理点校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出版发行《扬州人》(六册)、《扬州印迹》(三册)、《民国扬州旧事》、《民国扬州风情》以及《扬州史志》等体现扬州历史特色的系列文化书刊。
2011年1月7日,扬州市档案方志工作会议代表参观仪征金陵船舶公司等重大建设项目
三、构建“大档案”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深化“为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一是完善为民服务的机制。将档案服务的领域从侧重机关团体向更多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特别是涉及民生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骨干单位拓展延伸,形成资源优势,并将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应用整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民生档案信息的共享、检索和利用水平。2011年,初步建成市数字档案馆,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档案资源的“无障碍”、“全天候”服务。目前,正加快推进市数字档案馆二期项目建设,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最终将实现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提供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服务,切实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民生幸福指数。
二是提升查档利用服务水平。取消各项档案利用收费,真正做到了服务零投诉、查档零收费、沟通零距离。在新馆建设期间,克服调档麻烦等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查档者的利用需求。市档案馆查阅中心与现行文件中心服务对象的满意率达100%。市档案新馆投入使用后,查档大厅达到七百余平方米,将在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后台服务向前台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在完善正常接待查档服务的基础上,将开辟休闲等待区、自助查阅区等,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在提供利用的形式上,将依托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实施网络远程查档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拉近档案馆与社会的距离、与利用者的距离。
三是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拓展公共档案馆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为加强档案馆与社会各界的互动,邀请扬州市委办、市政府办等部门的领导、机关干部、知名摄影家、文史作者、读者代表等百名各界人士和千名大中小学生来档案馆参观。同时,主动走出去宣传档案,深入基层举办“档案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通过开设家庭建档讲座,举办档案法规大型宣传活动和巡回展览,展示档案部门联系社区、服务群众的文明形象。充分利用“三下三联三交”等活动开展的契机,局领导带领各业务处室向受访基层单位推介和提供档案工作指导服务。
客观来看,全市“大档案”工作格局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问题,很多档案工作者习惯于用传统的定向思维办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中有畏难情绪;二是人才问题,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发展中的档案事业还不相适应,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三是观念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区县档案馆和档案室处于库房老旧、保管条件差、存有安全隐患的状况。
下一步,扬州市档案局馆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档案工作改革创新,通过广泛整合全市范围内的全部档案资源,进一步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把扬州市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打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利用中心,查询、利用同级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场所和扬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