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2013-08-06萧丽容张荣耀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存传承

萧丽容 张荣耀

【摘要】开平民歌是开平民间艺术的奇葩,其传统民歌题材丰富、音乐独特,体现了开平侨乡地方特色。然而开平民歌与我国其他传统音乐一样,面临着生存、传承等问题。

【关键词】开平民歌;生存;传承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95-01

广东开平是著名的“中国曲艺之乡”,其中开平民歌是开平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种之一,它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本地乡土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块民间文化瑰宝。它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由于开平民歌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关于其生存、传承和保护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一、开平民歌的概况

(一)开平民歌的历史渊源

开平民歌是在长期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间艺术种类。远古的开平民歌缺乏可供考证的资料,但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和民间文艺形成可看出其发展的轨迹。二十世纪初,开平民间歌谣中的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南无(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初期多为民间的口头创作,人们信手拈来,随口而唱,广泛流传,作为当时主要的民间艺术活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开平民间创作、改编的木鱼书有《桑园试妻》、《唐龙光抢亲》、《背解红罗》、《金钢钻》、《金丝蝴蝶》等。共和国建立后,开平城乡不少业余文艺团体都演出民歌节目,还成立了一批民歌剧团。自1955年起,文化部门开展对开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普及和改革工作,使开平民歌从乡间田野走上了舞台,从内容到形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开平民歌演唱活动最普及、最兴旺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民歌手。开平民歌由演唱单首曲目逐渐发展到把多种曲调综合一起,编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剧演出,现收录的此类民歌小戏剧目达百多个。

(二)开平民歌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说,开平传统的民间歌谣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从生活题材上说,有耕田歌、季节歌、睇牛歌、劝世歌、女嫁歌、贺郎歌、哭丧歌、山歌、南无歌等。从形式特点来说,有木鱼、卖鸡调、小卖鸡、禾楼歌、夹房歌等。

开平民歌曲调明快,旋律简朴优美,悦耳动听。一般由二个乐句、四个乐句构成。其唱法大体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对于大多数的曲种,演唱者可灵活地按二句词、四句词或多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在节拍上,多为“强、弱”二拍子(2/4),还有散拍子如夹房歌。除夹房歌等个别曲种外,一般都有固定的“引子”和“过门”,末句有一个拖腔,在音阶调式上,大部分由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组成。小部分由四声音阶组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调式叫“乙反”(7 4)调,这种调式相当于广东音乐和粤曲中的“乙反”(苦喉)曲调,很有特点。

二、调查报告

(一)歌手反应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

2012年暑假期间,课题组走访了开平三埠、长沙、赤坎、月山等村镇,采访了10位歌手。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女歌手3人,男歌手7人,歌手的职业有农民、教师、退休工人等。他们传承的传统曲目有《十八相送》、《十二日见夫》、《金三婆自叹》、《衣笺记》等,传承的现代曲目有《碉楼之乡欢迎您》、《欢迎你到开平来》、《伏牛勇士》、《懒婆娘》等。歌词内容大多反映生活的各种场合的情况。歌手们都认为现在无论是演唱还是写作开平民歌都后传乏人,歌手数量在减少,歌手难以传承,面临断演。

(二)曲艺社反应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

同时我们也走访了开平开华音乐曲艺社等3间曲艺社,他们成立的时间都有10年以上,社团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自费或者群众赞助。他们先后演唱《开平风光好》、《农村新景象》、《开平曲艺之乡》、《阿兰买猫》等曲目。他们主要掌握了木鱼、小卖鸡等技法。社团在传承民歌方面主要通过参加一些下乡演出、到港澳地区演出以及群众在婚庆、生日的日子花钱请他们演出等方式推广开平民歌。他们认为缺少年轻人入门,社团也没有收生授艺,期盼培养传承人,将开平民歌普及。

三、地方政府对开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开平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在开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好评。据了解,地方政府对开平民歌做了以下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建立开平民歌的保护机制

开平文化部门一直以来致力于收集民间的传统民歌史料和作品(包括木鱼节、女嫁歌、哭丧歌、南无歌等和手抄本、油印本),整理归档,且保存好录音录影资料。录制出版《开平传统民间歌谣专辑》、《谭国本民歌演出专辑》、《开平民歌小戏专辑》等。2012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成立开平市传统民间文化基金会,用于开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二)保护传承人,做好传承工作

开平市文化部门全面普查健在的重点民歌传承人,从生活、保健等方面给予政策性补贴,并采录其经验及了解保存的史料,并加以系统整理,做好电子文档保存。定期举办开平民歌写唱常识培训班,包括普及班和提高班。文化、教育部门建立教学机制,联合举办民歌培训、创作、表演和比赛活动,由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把开平民歌开发成校本教材,走进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培养传承人。

(三)建立社会宣传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对群众民歌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介

开平市文化部门于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市民歌创作演出大赛;自2004年以来每年举办曲艺社团调演,规定有开平民歌节目参赛;开平市民间艺术团送戏下乡,开平民歌是必演节目;开平市文化馆的馆办刊物《开平文艺》,每期均刊登一定篇幅的开平民歌作品;2003年成立了开平民间乐团(民间曲艺团),组团后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演出活动,在市内外和香港、澳门共演出了20多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问题分析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少有闲下心去欣赏开平民歌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写唱人匮乏,乡村业余民歌剧团也大都解散。

(二)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

开平人数百年来都以看大戏(粤剧)和听民歌、唱民歌作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开平民歌很少能吸引年青人的兴趣。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导致人们艺术观念的转变

不少人认为“新音乐”、“港台流行歌曲”才是科学时尚的,而开平民歌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是落后、守旧的,难登大雅之堂,由于这种意识、观念的存在,使开平民歌生存空间逐渐变得狭小。

(四)城乡人口的流动,导致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

开平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长期农耕时代的产物,而今,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散居各地,不少人告别了田园生活,也告别了开平民歌。

通过对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情况调查,现存开平民歌生命力仅仅依附于民间曲艺社、民间歌手的活动,大量的民歌还处在失传状态,缺少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怎样从专业的角度来保护欲传承民歌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尽力而为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巨山.打造特色品牌 建设曲艺之乡,南国红豆[J].2012(05)

猜你喜欢

生存传承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存?爱情?女人们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困境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