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离学生“更近”了
2013-08-04若扬
○若扬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这个冬天好像分外寒冷,但是当我拿到《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时,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进来,与封面上明朗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心头顿觉温暖……
早就期待这本书的问世了,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策划人是我钦佩的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专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编写者是我亲爱的同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本书所直面思考与回答的主题——信仰。信仰,是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是,曾几何时,信仰这个原本应该坚守在灵魂深处,帮助人们发现人生意义、找寻未来目标的神圣字眼,这个在“战栗之路的尽头,需要信心的一跃”的颇有些悲壮意味的力量,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减弱了、迷失了。当心灵无所归依、灵魂无所安顿、精神无所依靠时,人们蓦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也变得窘迫:失去了仰望崇高的情怀,追求理想的勇气也消失了,物欲虽然不断得到满足,生命却变得狭隘和琐碎,甚至诚信、责任、良知这些为人之本与成事之基也开始遁形。信仰,终于以它在人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危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翻开这本书,关乎信仰的问题呼啸而来:究竟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科学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来自何处?如何寻求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宁静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还有信仰吗?还需要信仰吗?我们该如何选择和坚守自己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在哪里?如何用实践架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平凡的人生承担更崇高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是正处在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建构之中的莘莘学子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同时,这些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面对的,是渴望对青年学生有所帮助和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这本《信仰书简》中,两股力量汇集了: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集聚起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的正能量。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中,老师们围绕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来解疑释惑,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要求和成才愿望来回应和探讨信仰问题。在这个师生情理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觉到,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离学生“更近”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更亲”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一种责任感深深打动。这里有学生的责任感,也有老师们的责任感。
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急匆匆,以至于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这样的快节奏和竞争环境也从各个方面给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发展压力……虽然“压力山大”,可是我们却能够从学生们思考的问题中感受到他们展示自己、剖析自己、追问自己的勇气,能够体会到当代青年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自觉关注和主动担当。他们的肩膀是稚嫩的,可是他们肩头的责任却是沉重的。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历史时刻,青年学生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挑战,对许多高校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难教、师难当”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升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本《信仰书简》中,在一封封老师亲手写给学生的书信中,责任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化作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可贵尝试。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成长成才的指导者——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说,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