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女性文学3300年:1980
--2010

2013-08-04郝素玲

博览群书 2013年3期
关键词:女作家华裔黑人

○郝素玲

纵观当代美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历史,最近30年即1980-2010年间,可以说是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美国女性作家在经历了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历史变革之后,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创作窠臼,以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重新构建女性话语权及其体系,创作了一批题材多样、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就创作风格而言,当代美国女性作家们既沿袭传统,又不断创新,兼容并蓄地把后现代风格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她们的小说中既有魔幻、拼贴、戏仿和文字游戏,也有以朴实文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就主题范畴来讲,她们的作品视域更为广阔,内容更加丰富,从家庭、情感、心理困惑和矛盾,延扩至社会矛盾、世界局势和信仰危机等诸多方面。她们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学效应和社会影响,也都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新高度。就文学成就来说,当代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畅销全球,同时还囊括了美国文学的各种主要奖项,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获奖名单中女性作家过半,真正构成了美国文学界的主流创作队伍。

上世纪80年代是族裔文学蓬勃发展的阶段。非裔、亚裔、南美裔和印第安女作家们纷纷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探求自己民族的身份政治和文化内涵。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黑人女作家和华裔女作家。

在黑人女作家中,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生涯的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以讲述黑人女孩在历经磨难之后艰难成长为独立女性的小说《紫色》(TheColorPurple,1982),在 1983年,同时获得了当年的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同样以一部作品获得这两项殊荣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的《宠 儿》(Beloved,1987)。该小说是莫里森在上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两部小说之一,另外一部为《柏油孩子》(TarBaby,1981)。

《宠儿》被公认为莫里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中孤苦无助的母亲为了女儿不再遭受自己曾经经历的苦难而亲手杀死幼女,以极端的形式对奴隶制度做了最为悲情沉重的控诉。无论是沃克还是莫里森,她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关注黑人女性在令人窒息的种族性别压迫下的悲惨经历以及痛苦抗争,用富有民族特色的黑人语言把黑人的历史传统和人文风情在作品中加以自然展示,并且一致强调,黑人女性拯救自己的出路在于依靠黑人社会的集体力量。这两位作家在讲述黑人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在传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族裔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宠儿》(Beloved)英文版封面

华裔女作家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早期,但真正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进入主流文化并蓬勃发展的高峰则出现在上世纪8年代。以汤婷婷(MaxineHongKingston和谭恩美(AmyTan)为首的作家群在作品中以华裔移民生活为主要创作源泉,为读者展示了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历史和生活现状。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是当时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华裔女性作家中文学地位最高的汤婷婷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了4部作品,其中包括反映中国早期移民历史的《中国佬》(ChinaMan,1980)和有关受两种文化影响的华裔美国青年阿新的故事《孙行者》(TripmasterMonkey HisFakeBook,1989)。《孙行者》的主人公阿新是一个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后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双重文化特点。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汤婷婷表现了自己对华裔在美国身份问题的严肃思考,指出了华裔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出路。谭恩美的《喜福会(TheJoyLuckClub,1989)是华裔女作家作品中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品,其主要特色是故事巧妙的构思安排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母女矛盾。这部小说发表后迅速风靡全美,并同时出现在美国大学课堂,成为高校英语系学生的必选读本。

在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中,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尔德里奇(LouiseErdrich的《爱药》(LoveMedicine,1984)影响非凡。这本以短篇故事串联的小说,不仅以高超的创作技巧赢得了赞誉,更是满足了读者对于印第安神秘文化、生活、情感的兴趣。该小说也成为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印第安小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风格影响的逐渐减弱,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了现实主义回归的趋势,她们的作品中也更多地出现了对普通人生存状况和思想困惑的描述。以短篇小说《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女作家安妮·普鲁(Annie Proulx)的 小 说《 船 讯 》(The Shipping News,1993),用优美的文风、简洁的语言、朴实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个中年平庸男子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抚平创伤浴火重生的故事。另外一个女作家爱丽丝·麦克德莫特(Al ice McDermot t)的小说《迷人的比利》(Charming Bi l ly,1998)通过描写居住在纽约的爱尔兰人比利的生活,把一个普通爱尔兰家庭的酗酒和贫困等问题表现了出来。

同样热爱表现普通人故事的还有简·斯迈利(Jane Smi ley)。她的《一千英亩》(A Thousand Acres,1991)把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故事精髓植入美国西部家庭,描述了一位年迈老人把一千英亩的土地分给三个女儿后所引出的人性真实和道德责任的问题。小说成功运用模仿手法,使小说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如同一个美国当代版的《李尔王》。

2000年后的新千年,是美国女性文学的繁荣时期,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作家把视线转向动荡多变的社会现象,关注着恐怖和危机为当代人带来的心理矛盾和社会问题,并从不同侧面完整记录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生存困境和人性善恶,用小说勾绘了一幅美国社会全景图。

在最近的十年时间里,表现族裔文化的作品依然丰富,但其他领域的作品更是硕果累累。文坛老将莫里森超越自我,创作了写作风格和内容都不同于前期作品的两部小说《慈悲》(A Mercy,2008)和《家园》(Home,2012)。

《慈悲》的主人公依然是一位黑人女孩,但故事的背景却被安排在17世纪后期、美国奴隶制形成初期的弗吉尼亚。《家园》讲述的则是上世纪50年代从朝鲜战场回到美国的退伍老兵——24岁的弗兰克在拯救妹妹于危难中的同时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故事。两部小说中对黑人心灵创伤的描写和对战争的反思,都表现了作者对黑人历史和现状的一如既往的关注。这两部小说中的时间跨越,也使莫里森的小说全面覆盖了从奴隶制开始初期到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前夕的历史。可以说,莫里森的系列小说如同一部编年史,勾勒出了美国黑人社会的发展历程。

城市问题和当代人的精神困惑成为许多作家的关注对象。早期关注城市贫民和复杂社会关系的多产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后依然笔耕不辍,在新千年之后每年出版一部长篇小说,表现出了惊人的创作活力。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暴力犯罪、人格分裂等,充分展示了当代都市人的思想困境和情感矛盾。她的最新作品《泥巴女人》(Mudwoman,2012)的主人公是一所常青藤大学的首位女校长,而在她光鲜亮丽的背后,则是一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充满困扰的精神世界。

同样在作品中试图揭示当代人内心困惑和出路的还有女作家詹妮弗·伊根(JenniferEgan)。继于2006年创作了后现代主义式的哥特小说《塔楼》(The Keep)之后,她又成功实验性地创作了《恶棍来访》(AVisitfromtheGoonSquad,2010)。小说中的系列故事被作者用唱片A和B两面的方式划分成相互关联的两部分,讲述了时间的流逝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相对于都市问题,小镇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对简单,却也难免烦恼。伊丽莎白·斯特劳特(ElizabethStrout)的小说《奥利弗·基特里奇》(Oliver Kitteridge,2008)以退休女教师为主线,描绘了美国东北小镇民众的生活风貌。小镇民风纯朴,但也矛盾丛生。他们嫉恨别人的快乐,窥视别人的隐私,看到别人家庭问题时一面出手相助,一面幸灾乐祸。他们身上表现的善恶交织的特点,一方面让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也令人唏嘘感慨。

美国女作家中也有一些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坚定自己信念的小说家。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Robinson)就是一位坚守宗教信仰的“孤独”的书写者1980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管家(Housekeeping)在美国评论家和读者中均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的寓意深刻语言优美,特别是特立独行的女性人物打破传统管家方式的行为让人震撼,是一部女性主义和西部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我于2005-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时,有三门课程的老师都选了该书作为教材。

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罗宾逊在新千年又推出了另外两部小说《基列家书(Gilead,2004)和《家园》(Home,2008)。这两部故事相互穿插和延续的小说用入微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活动,从两个牧师的家庭故事入手,如同布道一般,从人生感悟讲到黑人历史,从孤独隔膜讲到宽恕谅解,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诠释了生命、友情和亲情的意义。

美国犹太文学和文学中的犹太人也是构成美国文学的重要部分。纽约女作家妮可·克洛斯(NicoleKrauss)创作的《爱的历史》(TheHistoryofLove 2006),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关于战争、爱情、孤独和失去的故事。书中的犹太老人年轻时追寻着心爱的姑娘从欧洲来到纽约,最终却阴差阳错孤苦一生。小说构思奇妙,以书中书的形式,用爱作为纽带,把互不相关的两个家庭中的三代人联系在一起,使一个孤独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的温情。

而在亚裔文学当中,越南裔女作家的异军突起扩大了亚裔女作家创作队伍。越南裔女作家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她们中的大多数是在越南战争结束后随着父母逃难到美国的第二代移民,她们在作品中多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素材,讲述越南裔后代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其中的代表女小说家有莫妮卡·张(Monique Truong)、高籣(LanCao)和黎氏艳岁(Le ThiDiemThuy)等。黎氏艳岁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TheGangsterWe AreAllLookingFor,2003)一书,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体、丰富的情感、充满隐喻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越南难民家庭移民美国前后的故事和故里亲情。

《上海女孩》,(美)邝丽莎著,谢春波译,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在同一时期,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也开始从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扩展开来,转向更为广泛的主题。华裔女作家邝丽莎(LisaSee)从中国历史中吸取创作元素,以清新流畅的文风创作了系列历史小说,吸引着美国读者来了解他们眼中神秘的东方世界。她在新千年后创作了两部历史小说《上海女孩》(ShanghaiGirls,2009)和《欢乐梦想》(DreamsofJoy,2011)。这两部小说分别以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上海和洛杉矶为背景,把华裔移民史上以及中国本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用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虚幻勾绘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可以说,当前的美国女性文学已经进入到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作为美国文坛的主力军,美国女性作家们不断扩宽视野,用敏锐的视角洞察着社会的变迁,用文字记载着历史的进程,用作品展示着女性作家的价值和魅力,用成熟的文风和张扬的个性创新着小说的表现形式。她们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困境,描绘当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其作品表现出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精神信仰的坚定信念。

我们相信,也可以预见,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时代,美国女性作家们学一定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文学成就。

猜你喜欢

女作家华裔黑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黑人谈河流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等待三天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