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地地区”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3-08-02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

地理教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两极极地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 陆 梅

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内容的学习。

一、课标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落实以下两条课程标准:

1.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本要求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本要求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个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产生了特殊的环境,而特殊的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的对那里的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目,“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教材始终。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了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形成了冰川、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三目内容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逻辑关系紧密,使学生从具体知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第一目“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两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了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

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和“南极的大风”,突出了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用第四段正文介绍了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通过“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两则新闻报道、四段正文、四幅图片、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了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

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引入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科考站,同时点明两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第三段正文介绍了人类对南极的科考状况,利用“图10.6”简明地帮助学生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利用第四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了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

第三目“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一则新闻报道、一段正文、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介绍了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及和平利用。

教材利用对日本捕鲸的新闻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正文介绍了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主要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了个人的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两个“活动”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搜集资料,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图1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及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及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南极洲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南极洲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9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和引导,按图索骥,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下表。

类型 图序 名称 应用分布图图10.1 北极地区 读图判读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海陆状况、自然环境等信息,比较两极地区在位置、范围及自然环境的异同,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图10.2 南极地区图10.3 南极的暖季 读两幅照片直观感知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动物,通过文字注释了解这些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进而理解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图10.4 北极景观景观图图10.8 北极地区深海取样 读两幅照片,直观地感知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图10.9 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比较图图10.5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读图比较南北极地区气温的差异,探讨其形成原因,形成相应的综合分析能力。图10.6 南极科学考察示意示意图读图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也为理解“活动2”中秦大河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价值所在做好铺垫。图10.7路线图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读图了解考察路线,结合文字描述,加深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了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 第1题属于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学生阅读极投影图的能力,也是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的复习和巩固过程,进而拓展到对极投影图的方向判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读图探究展示,对方向判断这一难点要及时跟进点拨。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不仅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差异,更要引导学生从两极地区的海陆不同入手,比较分析其气候差异的原因所在,认识地理事物间的联系。第3题属于知识巩固类,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二 本题组的2个小题均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先读图认识我国的两个科考站,然后讨论我国南极科考站建设都选在每年的2月份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第2题通过阅读秦大河的一段话,深刻理解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科研价值,认识极地科考的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参与意识及科学态度。

活动三 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日本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进而拓展到极地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2题让学生在课下做北极地区环保与利用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相关的事件与知识,又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教育了自己。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展览,对优秀小组和个人给予表彰。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两极极地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动物“萌主”在两极
地球的两极
极地之星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水沙特性初步分析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
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