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提问有效性

2013-08-02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318000吴春霞倪多多

地理教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棉花探究课堂教学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318000) 吴春霞 倪多多

生态型教育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广大教育者积极努力,将生态学与课堂研究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热门话题——生态课堂,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1],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生态课堂倡导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独立自主、有利于整体生命投入的环境,调动起自身的一切,不断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2]。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要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回归自然,让学生的天性和特长得到自然和谐发展的课堂。可见,新的教学形势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和体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良性生态运行,已经成为所有教育者的重要教学目标和理想课堂的追求目标。此时,探究式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理新课标强调,教科书编写要体现对地理问题探究的重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正如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可见,课堂提问是实现探究、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提问质量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课堂提问与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和手段。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3]金莉娟在对高中课堂进行观摩研究后发现,90%的课堂提问属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只占问题总数的10%;谢建平,叶凯等也指出,目前课堂提问存在较多问题,如问题设计太多,几乎“满堂问”,学生缺少思考时间;问题难度太高或太低,缺乏层次性;问题表述不明确,指向性不明;老师候答时间短,提问对象单一等[4-6]。无论是“封闭性”问题,还是“满堂问”,学生在形式上参与了课堂活动,但本质上没有改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就是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思维不断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有效的问题是指那些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有效的提问策略主要是指提问的方式和技巧,即以何种方式提问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鉴于此,钟家龙认为,课堂的有效提问应遵循目的性、适时性、适度性、启发性、激励性、准确性等原则[7]。

二、地理生态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案例分析——以区域地理复习课“中亚棉花生产探究”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在地理复习课中尤其重要。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色彩,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复习课的课堂提问要求新颖别致,力求有所创新,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多用些心思,要摆脱平时授课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耳目一新,变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愉悦、欢快的知识共享,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亚棉花生产探究”这节课中,授课老师提了以下问题:

问题1:(导入,课件展示一张满地绿油油的棉花地图片)认识图片中的植物吗?

就问题本身而言,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认识”或“不认识”;就本节课的核心来看,这是一个低效的问题,不需要学生深入探究,没有启发思维的功效。但从设置情境看,这个问题设计完全符合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资源观,既能激发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来自城里的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2:(情景资料:课件展示一张蓝天白云下正吐絮的棉花图片。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今年8~9月,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棉花的价格从1.8万元/吨上涨到了2.5万元/吨,在这期间,中亚的棉花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亚的棉花为什么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学生从文字材料很容易分析得出“中国棉花需求量大”即“中国市场需求量大”这样的结论,而中亚棉花供过于求的本质原因及市场距离远近等这样的隐含原因没有回答出来或者很少能回答得出来,即学生出现了思维短路,产生了学习障碍,急需老师继续引导释疑。

问题3:读“世界棉花主产区分布图”回答:世界棉花主要生产区有哪些?相对于其他主产区而言,中亚棉花进入中国市场的有利区位优势有哪些?

问题3的设计意图是想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中亚临近中国,运输距离短,可缩小成本。”问题3中的两个小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比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相对而言,第一问是第二问的铺垫,第二问是这节课要讨论的相对重要的问题。衡量课堂提问效果的良好与否,并非在于教师课堂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所提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地理课堂而言,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首先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问题3中第一问对于核心问题而言尽管不是有效提问,但是就一节课而言,这些辅助性问题是我们解决核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为解决核心问题扫清障碍。再看“世界棉花主产区分布图”,我们发现,中国也可以通过海运从美国、印度等国进口棉花,而且单位重量下,海运的成本更低。所以单从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来看,说“中亚临近中国,运输距离近,成本低”是不妥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问题3中的第二问指向性不明,问题表述较含糊,如果改成“中亚棉花进入中国新疆市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就更准确了。答案一目了然“中亚临近中国新疆,陆上交通运输便利,而且运输距离短,成本低”。

问题4:读“中亚棉花种植区分布图”,结合学案,小组讨论分析中亚地区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原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在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下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或通过个体的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即“1+1>2”。但如果问题设计的跨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现象。如本讨论题“讨论分析中亚地区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原因”,虽然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从影响棉花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但是由于缺乏图文材料信息支撑,答案也难以让人信服。而绝大多数学生很可能就会在此思维受阻。为此,教师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中亚地区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有利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有哪些?”辅以棉花生长发育的条件介绍,围绕农业区位的几个要素设计成如下活动探究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之间互评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小组:读中亚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探究: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描述中亚地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理由。

(2)指出图中棉花种植业的集中分布地区,并分析棉花种植业区的地形条件。

第二小组:读中亚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描述中亚棉花种植区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

第三小组:读中亚地区年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探究:

(1)描述中亚地区光照条件的分布规律。

(2)说出棉花种植业区的光热条件,并分析原因。

结果显示,三个小组的讨论分析题都是读图分析,探究1个或2个问题,难易程度和活动量都相当;探究问题的设问、探究的结论都经过了多次、反复推敲,更加简洁、严谨。

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耶克斯-多德森的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的关系,即当学习动机为中等时,学习效率和取得的效果最好。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学习效率[8]。通过对问题分散、探究式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讨论题被拆分成地形、降水、光热条件三个方面的有“据图指出型”“判断型”“描述型”和“分析型”等问题,有发散、有过渡、有递进,适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也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提问不能只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无味;也不能只针对学生将要达到的水平来提问,否则就会因任务难度太大而降低学习动机,课堂气氛就会沉闷。[9]善于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环节,教师除了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评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中亚地区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当然,教师也可以就本区域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的优劣加以引导分析,从而衍生出许多课堂资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也体现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如,教师在点评完之后追问:“我们不难发现在咸海的东部和南部附近的棉花种植区内年降水很少,气候较干旱,为满足棉花正常生长的水分需求,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办法?”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棉花种植区多分布于河流沿岸的事实,从而想到引河水灌溉。但实际上,学生也可能会想到引咸海的水灌溉或者跨流域调水等。如果回答“引咸海的水灌溉”,教师就可以再追问“咸海的水可以直接灌溉吗?如果引咸海的水灌溉会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回答“跨流域调水”,教师就可以追问“调哪里的水?如果可行,又会产生哪些问题?”那么原本设计的问题5就可以一带而过,不必再展开赘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引咸海的水灌溉或者跨流域调水,那么,就可以直接深入探讨问题5。

问题5:中亚地区若大幅度提高棉花种植面积,会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实现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问题5第一问意在让学生养成时刻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来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不但可以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问设置在紧张的讨论之后,相对较简单,学生容易回答出来,这也是课堂节奏张弛有度的体现。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思维问题,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均可酌情给分,这也是目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向,平时加强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述的能力。从问题设计来看,问题5实际上是教学目标之最高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从教学实际效果看,以这一目标的强化进行收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为了将本课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高考题的解题能力,可设计一组高考题加以训练。但为了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中亚棉花生产探究,不能直接“拿来”高考题原题,可采用高考题原图,适当调整提问角度。

如: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图1),小组讨论完成:①比较R1河的甲、乙两水文站流量变化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②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③若在P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是否可行?④为缓解本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注意采取什么措施?

图1

相应的匹配练习,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如本组题中第③小题实际上是巩固提高式问题,有了“为什么中亚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问题做铺垫后,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水稻生长条件,就能轻松解答好问题③。

三、研究启示

问题是地理教学的心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应优化课堂提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中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分析和表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认知由平衡走向不平衡又趋向新的平衡过程,是获得基本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10]。笔者通过对“中亚棉花生产探究”这节课中所提问题的分析与反思,发现以下几点。

1. 提问方式具有探究启发性

这节复习课很好地体现了探究式的教学思想,问题设计既有简单应答型的问题,如“认识图片中的植物吗?”这类问题思维价值不高,可喜的是此类问题数量不多,更多的是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合理表述,培养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探究性问题。如“讨论中亚地区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的原因”的三组问题以及过度种植棉花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相应治理对策。这类问题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探究兴趣,并由此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 评价反馈具有增强信心作用

用问题贯穿的课堂,就少不了评价。本节课的互动评价还是运用的比较贴切的,有教师的点评,有生生互评,也有学生自评,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最终使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参与、乐表现的好习惯。

3. 学生思维状态活跃

围绕核心,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是兴致勃勃地讨论和交流,乐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笔者认为,仅以此点就可以认为这是一节高效的课,是能够让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

当然,研究还发现当今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对课堂提问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却不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今后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整体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和提问对象进行恰当的提问,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功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 张华.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J].语文建设, 2001(1): 4-6.

[2] 马维. 感悟高中英语生态课堂[J].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12):44.

[3][7] 钟家龙.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与方法[J]. 内江科技, 2012(12): 200-201.

[4] 吴志远. 问得有效, 才能学得精彩——小班化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 中学时代, 2012(16): 177.

[5] 谢建平, 谢玉兰, 曹新. 关于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12): 52-53.

[6] 叶凯. 从教师的角度谈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科技视界, 2012(30): 220, 229.

[8] 张厚粲. 心理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67.

[9] 王文静.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 心理学探新, 2000(2): 17-20.

[10] 吴春霞, 倪多多, 余光夫. 巧用地理观察优化课堂教学[J]. 地理教学, 2012(17): 24-26, 30.

猜你喜欢

棉花探究课堂教学
棉花是花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棉花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