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2013-08-02
■ 河南省水稻新品种“新科稻21”顺利通过国家审定
据《农民日报》报道,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继成功培育河南省首个超级稻“新稻18”之后,该院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新科稻21”,正式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河南自主培育的第6个粳型国审水稻品种。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意见指出,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据河南省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水稻专家王书玉介绍,“新科稻21”品性优异、适合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株高96.4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7粒,结实率82.7%,千粒重25.8克。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在201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92.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1%。
■ 国际团队解析90个鹰嘴豆基因组将加速农业应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由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国际鹰嘴豆基因组测序协作组(ICGSC)成功对90个鹰嘴豆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最新研究结果1月28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发表。
这项科学突破将有助于提高鹰嘴豆的产量、质量、耐旱及抗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加鹰嘴豆的遗传多样性。
ICGSC由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主导,共有来自10个国家、23个研究机构的49名科学家参与。本次鹰嘴豆基因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如何利用基因组序列来提高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强的作物改良提供了新思路,以更好地保障小型农户,尤其是生活在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瘠环境下的农户生活的改善。
■ 油菜含油量刷新世界纪录 高含油量育种国际领先
据《光明日报》报道,日前,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传出喜讯,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油料所王汉中研究员带领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系YN171,含油量达到64.8%,比我国一般品种含油量(41%左右)提高了55%以上,再次刷新世界最高纪录,油菜高含油量育种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 南京农大以“簇毛麦”优质基因推动小麦育种取得突破
据《科技日报》报道,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陈佩度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新及应用”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将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远缘种属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和利用的技术路线,将簇毛麦高抗白粉病、抗条锈病等优异基因导入栽培小麦,推动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该课题组免费提供的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新种质,内江市农科院、石家庄市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等单位育成了内麦8号—内麦11号、石麦14、远中175、扬麦18等18个小麦抗病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抗病高产,已推广六千余万亩,增产小麦15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35亿元。
■ 长三角航天育种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据《新闻晨报》报道,从航天育种的蔬果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菜篮子”有多远?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居民就可以吃上放心、安全、营养、优质的航天育种蔬果。近日,“中国长三角航天育种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据介绍,我国在23次航天生物学试验中(航天搭载和地面培育),试验品种达到4500多种,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草、树等。目前已有近百个品种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广应用,3000份材料正在进行地面选育。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周培教授介绍,航天育种是一种非常规、安全的、物理的诱变育种方式。现在我国已有上百个航天诱变育成的新品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航天育种落户上海,将对未来上海农业发展带来重大意义。”
■ 抗旱玉米产量提高16.8%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报道,含Agrisure Artesian技术的玉米杂交种在2012年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严重和极端干旱条件下与普通品种相比,该品种产量提高16.8%或10.9蒲式耳/英亩。这种技术已经由开发者先正达公司在美国玉米带的高产条件下应用于1100多次田间试验中,以应付极端干旱胁迫。
此外,新品种的产量在良好种植条件或者适度干旱胁迫下与对照杂交种相当,或者超出。因此,新品种可以保证在典型气候年份或者下雨年份产量的最大化,或者是情况不同时产量提高。Agrisure Artesian技术将在2013年种植季应用于玉米种植带更多地区。
■ 云南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菜新品种“迷您黄1号”选育成功
从科技部获悉,云南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菜新品种“迷您黄1号”选育成功。
随着中国家庭人数结构的变化,3~5人的家庭人员结构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单球重达3~5千克的传统大白菜已不适应于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而单球重在0.5~1千克的小型结球白菜备受市场青睐。在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科技计划持续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开展了小型结球白菜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萝卜胞质不育型结球白菜新品种“迷您黄1号”。
“迷您黄1号”新品种球型较小,适宜密植,株行距25cm×25cm,每亩定植8000~10000株。商品成熟收获时,单球价格0.5~1.0元之间,亩产值在4000~10000元之间。已累计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等州(市)示范推广种植7万亩左右,新增产值累计超过1000万元。
■ 四川农业大学对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据中国农业新闻网报道,近日,以四川农业大学郑爱萍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刊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位列该期论文之首。
纹枯病是水稻的第二大病害,在全球稻区普遍发生,特别在高温高湿环境和高肥栽培条件下严重发生,造成严重减产和降低稻米品质。由于病原机制复杂,且尚未发现高抗纹枯病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抗病育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上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既增加生产成本,更污染环境。
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全面解析水稻纹枯病的病原机制,为全面认识此类具有多融合群、多核杂合的重大真菌病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为国际首次报道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测序成果,首次揭示其进化地位和病原机制。同时,也是首次对含有100多个种属的立枯丝核病原菌基因组测序,为研究该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necrotroph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提供研究模式。新型效应因子等的发现和研究将为水稻、玉米和大豆农作物纹枯病抗性种质的发掘、创制和应用以及病原菌——寄主互作新机制研究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