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小林的理想幼教

2013-08-01王琳育儿周刊执行主编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蒙特操场小林

特约撰稿 王琳(《育儿周刊》执行主编)

于小林的理想幼教

特约撰稿 王琳(《育儿周刊》执行主编)

他在美国多年,刷过油漆、唱过歌剧、开过餐厅,就是没搞过幼教。如今,他却是6家幼儿园的园长,他会给孩子们玩发动机、扳手、钉锤,也会解雇大量老教师、启用新手,让保育员当园长……许多业内人士都想知道,这个幼教“野路子”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子?

2012年的6月,四川部分幼儿园园长组团到日本访问学习。在一所幼儿园里,参观完之后的答疑时间,四川的园长关心的问题集中在该幼儿园的师资管理、课程设置、安全管理等方面,突然,一个低沉的男声问:请问你们如何理解美国的高瞻课程?大家的目光纷纷投向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中年男人。

他叫于小林,访问日本期间,队伍里偶尔会浮现他的歌声,得到的掌声不算多,这个中年男人,有点孤独。

他在美国多年,刷过油漆、唱过歌剧、开过餐厅,就是没搞过幼教。

2006年底,于小林从美国回来,创办了一家幼儿园,名字叫“加州阳光”,以蒙特梭利为主要课程。既然开始了,还是得做得像模像样,所以夫妇俩几次到美国、北京学习蒙特梭利,然后开始在幼儿园实践,渐渐的,于小林把幼儿园当成了正事儿。

多年之前,一个美国的老太太,国际蒙特梭利组织的专家到他们幼儿园组织学习。我第一次对这所幼儿园做过一次报道,反响还不错。第二次,我到他们幼儿园采风,碰到了于小林,他对我说:你们这些记者,如果要写幼儿园,就要到幼儿园蹲点,否则,就不要写。这人,也太不记情了,之后的好几年,都少有联络。

再次跟于小林有联络的时候,他已经有了6所幼儿园,儿子就在他们自己的幼儿园上学,夫人天天泡在幼儿园,他也天天泡在幼儿园。一家子都在幼儿园里了,他也时不时地出现在行业里各种场合,给不同人,不同的感受。

大约4个月前,听说,他解雇了加州阳光幼儿园东苑的大部分老师,提了一个保育员当园长,招聘了30个应届毕业生当老师。这是走的什么路子?

“这帮孩子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干劲很高,每天晚上都加班培训,没有任何怨言。”谁培训他们呢?“我。”

一个冬日的中午,阳光灿烂,我拿着相机来到加州阳光东苑幼儿园,于小林正在会议室里看书,偌大的一间房间,空空的椅子,一堆书放在桌子上,他面前的书名字叫《理想的教学点子——家长工作坊的必备资源》。

“为什么不要熟手?”我问他。他说,有经验的人很难接受新的事物,头脑里条条框框太多,而且工资低了还不干,我为什么要这样的人?“那现在的老师,你满意吗?”“满意,这帮孩子现在干劲很高,每天晚上都加班培训,没有任何怨言。”谁培训他们呢?“我。”

于小林说:“我走的是以蒙特梭利为基础,融合瑞吉欧及高瞻课程精华的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美国的幼儿园对我的启发和影响比较大,在美国,很难有单一的课程,在他们的幼儿园里,既可以看到有蒙特梭利的教具,又可以看到高瞻课程的材料,还可以看到瑞吉欧‘主题’,至少是2~3个教育理念的融合。”

新老师们每天会有观察记录,于小林会亲自阅读,甚至会把老师们写得好的段落抄下来。于小林把他的厚厚的笔记本翻给我看,他要求每个人每学期贡献十个教学点子,可以做蒙特梭利教学的延伸,也可以通过高瞻十大核心经验挖掘主题,比如玩沙,他们现在总结了50多种玩法。在于小林看来,新老师们经验不够,总结能力也不够,但有激情,非常热衷于做这样的事情,每天晚上工作到8点,没有额外的费用。“我影响他们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我把我认为好的方法都告诉他们。比如,现在幼儿园每个教室门口的签到簿,就是我在台湾爱弥儿幼儿园里看到的,让每个孩子签到,写不来名字的,就用符号代替,以后慢慢就会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让孩子们写(画)天气、发生的事情等等,这慢慢地也会衍生成课程。

于小林从废旧工厂中捡回来的机械

根据皮亚杰的图示理论设计的轨道

有位老师常规建立不好,希望到其他班学习几天。可跟班半天后,那位老师就想离开了。于小林问,“才半天怎么就想走?”老师说,她已经想她班里的孩子了。于小林说,这件事情让他很感动。相比经验或履历,他更为在乎的,正是这份热情与温度。

“我要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人文气息。”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以东苑为例,从大门开始,粗糙的木柱子,树皮搭成的人字形的遮阳处,“下雨天家长来接娃娃,好有个避雨的地方。”于小林说,进门之后,是一小片操场,他指着教学楼旁边的植物,“这些都是人家不要了的植物,我捡回来种的,没想到活了。”教学楼的大门是用红砖砌成的,外面没有包裹任何东西,有点像国外的博物馆。“我刷过漆,所以,对颜色很有感觉。”于小林对自己的设计很满意,博物馆式的大门内是一个七八十平米的接待厅,有几张没上漆的桌子,桌子上面摆着一盆粉色的花。一边挂着来幼儿园参观过的重要领导的照片,其他几面都悬挂着孩子的照片,“我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照片,他们长大以后来,还能找得到。”于小林说。

这栋教学楼一共三层,每层设有多个功能室,楼梯、过道等空间也被利用起来,功能室包括木工室、科学实验室、国学室、陶艺室、美术室、机械室、图书室等等。带着我们参观的时候,他会随意指着一个物件说:“这个是我在砖窑里挖的别人烧的样品,个个都是孤品。”“这个是我在工地上找的废木头。”“这个,你们可能没见过,是我到农村收的木工用具,摆在这里给小朋友看稀奇的。”“这个是我在厂里捡的别人不要的器械,孩子可以扭。”……他满世界搜罗废旧物品,旅行、逛街,只要感觉可以用在幼儿园的,都淘回来。“往大的说,我是废物利用;往小的说,没钱就打没钱的主意。”但是,我感觉他是有这种嗜好。

这些功能室里都会有一两张大桌子,由几块大木块构成,没上漆,下面直接用红砖垫着,粗糙,有艺术感,“我要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人文气息。”不担心安全吗?“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懂得规则,操作能力强,安全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于小林说。

“这个轨道是我设计的,这个轨道蕴涵了皮亚杰的图示理论。”于小林指着幼儿园操场外圈的铁轨说。

幼儿园有宽阔的操场,一个小型铁轨环绕操场一周,“这个火车轨道,是按照皮亚杰的图示理论来设计的,轨迹、旋转、链接,他的5个图示理论中,我这个火车轨道至少体现了3个。”于小林指着幼儿园操场外圈的铁轨说,他会对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讲。

幼儿园自创的“戏水区”

考古现场还需要充实更多内容

操场边上有茅草屋、有传统游戏区、有种植区、有树干做成的水渠、有红砖砌成的小屋子……都是他设计的,里面的物品都是他开着车去二手市场、农村、废旧厂矿找来,或者低价买来的。“这里面花了我很多心血,我出想法,工人去实现,有时候我也自己动手。”于小林说,茅屋的稻草是买来的,里面有风簸机(打谷子用的),去农村收的,有用植物做成的迷宫,“我就在现场,给工人说,边说边做,图纸都不用,就做成了。”

操场沙地旁边有一辆废旧的汽车,“我说了好多好话,才从别人手里买来,小朋友可以在车里玩游戏,摆弄里面的东西。”他说。

孩子们未完成的木工作品

功能室里的扳手等教具

操场中央是一大片沙地和一个考古现场,他说,他准备按照历史的发展埋藏不同的物品,让小朋友去挖,现在是金沙的现场,下学期会换成西汉,按照历史沿革,无穷无尽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完。这也是方案教学的体现。”对于环境创设,他的想法很多,这些想法,组成了一个幼儿园的蓝图,说是蓝图,是因为在这些物件中留下的孩子的痕迹不算多,可能是刚开园几个月的原因,这个美丽的外壳,还需要更多充实的东西。

采访后记:

什么样的人可以办幼儿园?百度上面没有答案,现实世界里也没有答案,所以,于小林这样的中年怪叔叔来办幼儿园也没什么奇怪的。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方面,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在课程设置方面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渴望被老师们理解,期望被同行认同,但是他又离经叛道。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他直接对指导老师说:“你那个例子没有现实意义,没有讨论的必要。”选择老师的方式也很奇怪,“老师太没有经验?对教育理解太浅?为什么不可以把好的东西直接给老师?为什么一定要让老师们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不信。”这是于小林的想法。这想法,至少跟我不一样。

一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会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呢?我在猜想,但愿不是于小林一个人的精彩。

猜你喜欢

蒙特操场小林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我们的操场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下课了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