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照香:油灯下成长起来的国家级名师

2013-07-30闫志刚成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淄博教师教学

闫志刚 成成

她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乐于奉献。她来自偏僻山村,家境贫寒。幼时的她立志将来做一名老师,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取得了很多荣誉,但在成绩面前,她始终觉得这只是一名教师的本分。她,就是淄博职业学院教授曾照香。

乡村女孩的苦难童年

曾照香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中兄妹四个,家庭贫困。大山中的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曾照香对小时候的经历记忆犹新。“全校只有一个不足50平米的简陋平房作为教室,一到五年级的孩子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下雨天书本会被打湿,冬天的时候还有雪花飘进来。”

任课教师姓刘,来自青州县城,是一位五十多岁、身有残疾的中年人。刘老师家离山村60余里路程,他寄宿在村头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陋屋内。“刘老师实行的是复式教学,给一年级上完课之后再给二年级上课。”但曾照香并不觉得苦,她说:“山区的教学条件艰苦,有书读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与那个年代其他山村小孩一样,放学回家后,曾照香还要割猪草、捡鸡粪、上山刨草药,帮家里洗衣、劈柴、做饭,照顾瘫痪的妹妹,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煤油灯以煤油作为燃料,用棉绳做灯芯,是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曾照香解释道,“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盏煤油灯。”她印象最深的是夜深人静时,妈妈在煤油灯下为家人纳鞋缝衣,而她就偎依在妈妈身边温习功课。

煤油灯的灯光是微弱的,却点燃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曾照香小时候经常做着一个梦:全家人都围坐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灯火辉煌。她憧憬着将来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读书是当时山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幸运的是,这个勤奋好学的乡下女孩顺利考取了青州县城的重点中学。

读中学时,曾照香每月回家一次,带足干粮与咸菜。为节省6角钱的车费,这个16岁的女孩经常徒步60余里的山路回家。

艰苦的环境造就了曾照香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培养了她开朗乐观的性格。她学习一直努力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最大的心愿是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受益。1982年,她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山东工业大学,成为一名电气技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与现在的学生相比,那时条件很艰苦,但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教会我勇敢与坚强。”经历过苦难的求学生涯,曾照香面对寒门学子,总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奋斗,通过奋斗改变人生。”

教师不能只有一桶水

大学毕业后,曾照香先后在淄博冶金职工中专学校、淄博化工学校、淄博职业学院任教。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她曾到多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在教学中,曾照香深刻体会到,要当好教师必须首先把课上好,而要想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就必须掌握更新鲜、更宽阔的知识。“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曾照香讲道,“我认为这句话不确切,桶里的水是有限的,学生的需求是无限的,舀了几次、几十次终究会干涸,而且静止的死水,时间久了就会不新鲜了。准确地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溪流。”

在曾照香看来,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课程和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稳定,但绝不是死搬硬套,而是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呈螺旋式上升。教师本人要自我加压、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踏入教坛20余年,有些课程反复讲过不止百遍,但她每次上课前还要精心准备,修改教学讲义,力求把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介绍给学生,争取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领域内的尖端技术。当学生接触到新技术时那惊喜的眼神让她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很有价值。

勇于探索的专业“带头人”

2002年,淄博商校、淄博化校、公用事业技校、工贸职工中专四校合并为淄博职业学院。

2004年,淄博学院提出了“以工为主,商为特色,工、商、医、艺、外语、社会事业等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根据长期规划,淄博职业学院准备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曾照香负责筹建相关事宜。

当时电子电气工程系只有8名教师、45名中专生。淄博职业学院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凸显高效管理,实行两级预算管理,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在人、财、物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电子电气工程系怎么发展?曾照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肩上担子重,真的压力很大,”回想起电子电气工程系筹建之初,曾照香还是心有余悸,“有时忙了一天,人都虚脱了,真的很想哭,内心里怕带不好团队辜负大家的期望,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在筹建工作中,我拿出了考大学的那股干劲,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她首先带领骨干教师到南京、杭州、上海等招生和办学效益好的院校去调研,请行业企业单位领导、技术人员来诊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认真分析困扰系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系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电子电气工程系组建起来后,曾照香提出了“以内涵促外延发展”的思路,以务实的教学方式为基本出发点,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带领全系教师认真钻研业务,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电子电气工程系已拥有5个大专专业,学生数量从45人发展到2000人,连续六年在全院年度考核第一,所带领的党支部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与“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单位”。

曾照香并不满足于此,为了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她为团队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多进修学习,多参加学术会议。此外,她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要求有经验的教师结对指导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担起教学重任。

新老教师互动合作的模式增加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08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被评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2010年学院国家示范校验收,2012年学院进行第二次专业人才水平评估,曾照香带领的团队又一次冲在了前头,担当了专业重点剖析之重任,为学院取得优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起这些成绩,曾照香说:“困难我不怕,只要干得踏实,想到学院发展的远景蓝图,我心里总是抑制不住激动。我的想法很简单,在这个岗位上,接受了这项工作,我就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带领团队创造出一番成绩,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做教育教学的“革新者”

在教学过程中,曾照香积极研究高职教育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她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与实践,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改变。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满堂灌”的现象,曾照香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必须改掉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服务对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对象。教和学相辅相成,只有教,没有学,教师就是讲得再好,学生不学,教学效果也是零。”

“只有尊重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真正实现为师的作用。教师自己拍着脑袋设计问题是没有用的,学生不会买你的账。90后学生信息渠道多,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已跟不上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与时俱进。”

新理念带来工作新思路,曾照香的教改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以来,她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项,省级竞赛一等奖32项。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双证书”获取率与毕业生就业率均实现100%。同时,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工作,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

“高职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应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在曾照香看来,科研并不是“985”“211”等本科院校的专利。近几年来,她带领团队参与企业横向研发项目30余项,完成市级以上研究课题50余项,主持的课题多次得到淄博市财政资助。

她所带团队获得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课程;5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3个淄博市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其中有2部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曾照香还尽自己所能为当地人才建设和行业科技发展出谋划策。她被淄博市委组织部及市人力资源保障局聘为专家,参与淄博市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技能鉴定考评、科研成果认定和科技成果鉴定等工作。她还是淄博市乃至周边地区多家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技术革新咨询师,也是多家院校的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

有遗憾,不后悔

繁忙的工作之余,曾照香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她先后受邀赴北京、上海、云南等10个省市进行40余场专题报告,到十余所职业院校面对面、手把手与教师进行帮扶交流,与同行们分享高职教学改革、课程与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小时候的求学经历是她一辈子难以抹去的记忆,曾照香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教育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因此,她积极参与西部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将专业改革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管多忙,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小邢是淄博职业学院2011级学生,刚入学不久,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父母。小邢心灵遭受重大创伤。在世的爷爷年近八十,身体多病,经济条件极度困难,学费与生活费都没有着落。得知此事后,曾照香和学工处老师第一时间冒雨奔赴淄川区西河镇,看望小邢,并送上慰问金和营养品,鼓励小邢勇敢坚强。在曾照香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小邢再次走进了校园。

而面对家庭,曾照香陷入了沉默。在山东乃至全国电类行业与企业中,她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她所取得的成绩让人钦佩。但她自己羡慕那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欣赏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的女人,因为她自己把大多数精力投入了职业教育中,缺少对家人的照顾。作为一个女人,她觉得亏欠家人实在太多。

她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只大旅行箱,箱子里面放着换洗衣服,这只箱子陪伴她走过了全国很多地方。为了学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她努力寻求与其他院校、企业合作联合办学的机会,为了推广教科研成果,她不断穿梭于全国各地。出差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旅行箱也就成了她平常办公的必备品。

“这样的生活我已经习惯了,工作与家庭真的很难兼顾。”曾照香说到,“作为妻子,我分担的家务太少;作为母亲,我对女儿的关爱不够。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对学生无怨无悔。”母亲病榻五年,她一直没有时间好好陪伴,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这是曾照香今生最大的遗憾。

猜你喜欢

淄博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诗意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