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职业教育更“有文化”

2013-07-30黄辉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进校园校企中华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育人,既是文化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也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建设富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职教特点的职业院校文化,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这与其长期以来未被足够重视、客观上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和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有很大关系。对于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文化”,笔者有几点粗浅的思考和体会。

第一,在“洋为中用”中坚持核心价值引领。文化本质上是价值观。文化与技术不一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不知不觉地接触着各种洋文化,在引入国外理念、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甄别、判断,坚决抵制负面思潮、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环境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

第二,在“古为今用”中坚守育人主流文化。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实施的“经典诵读”等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育人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盲目夸大,有的学校整个德育工作以“国学”为主,这恐怕也有问题。我们的文化自信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主要靠《三字经》《弟子规》等来实现。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不利于“立德树人”“有业乐业”的糟粕。例如,“述而不作,论而不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思想,影响着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有关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传承”不单单意味着“诵读”,更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内涵,注重育人效果。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第三,在“企为校用”中坚定职教文化特色。有特色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能把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入当作一个副产品来对待。当前,职业院校谁不推行校企合作,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了其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谁就可能会失去明天。当前,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表现形式还相对简单、直接,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更高境界应该是不断凝练有职教特色、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使师生能够认同,并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受益的不仅是教育,客观上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探索和研究产业文化,对于培养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自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推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进校园,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中充分体现产业文化的融入,推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行业要深入挖掘产业文化内涵,为校企文化融合搭建平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有引入文化新质的敏感性,要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更直观、深入地感受企业文化,要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以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

美丽校园枝叶总关情,文化浸润育人细无声。只要我们坚持不断丰富文化育人新内涵、探索文化育人新形式、创新文化育人新途径,可以预见,职业院校有一天会成为文化育人的高地,从这里走出的未来产业大军,将会更“有文化”。

(黄辉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工作与职业指导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进校园校企中华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我想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经典彩调进校园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