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让个性飞扬
2013-07-29章明
章明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个性;学习目标;问题情境
一、明确学习目标,完善学生个性
我校是一所茅山革命老区的乡镇中学,学生在个性差异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
影响:
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得教与学难以合拍;
二是课堂效率低下。鉴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现象严重,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分三个层次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第一层,代表各方面能力较差,学习上困难大或能力一般,且又消极厌学,对这一层次学生设计的目标是“打基础,树信心”;
第二层,学生各方面能力一般,但能勤奋学习,主动性强,或者是各方面能力较强,头脑灵活,但不够勤奋,对这一层次学生设计的目标是“促内化,立发展”;
第三层,各方面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对这一层次学生设计的目标是“抓创新,出成绩”。
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个性
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导学案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首先,通过导学案呈现分层教学目标。这样不论是哪一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能有的放矢。其次,通过导学案设计好自主学习提纲。自主学习的提纲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提出值得探究、可以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去探究。导学案重点在于导、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导学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通过具体的问题、资料的推荐和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理分组、任务分配、角色分配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辩论、制表格、故事会、小品、绘画、编演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后是学习过程的指导,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探究,还要引导学生展示、点评,甚至包括知识的检测与巩固,课外探究活动等等。最后,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我回顾知识、自我检测、相互检测,实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运地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气氛,用问题来吸引学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针对我市资源环境问题严重这一实际情况,巧设问题,情境导入:
①请调查我市当前的资源环境形势,并举例说明。②造成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③请你就我市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向市政府提几点合理化建议。④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讨论和探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四、开展活动,绽放学生个性
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在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教学时,利用“小品进课堂”这一活动,开展活动情境表演,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动起
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现在,关注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绚丽的个性之花绽放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
参考文献:
张长才.注重课堂教学细节,追求高效思品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薛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