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07-29罗祥安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建议对策影响因素

罗祥安

【摘 要】针对我国营造林方面的质量质量问题,本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营造林质量持续良性改进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建议对策

近年来,我国营造林总规模继续扩大,核实率、合格率、保存率、成效率及一些综合管理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且一直制约着营造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既有其客观上的因素存在,如立地条件、自然灾害等,但同时更多的是由主观因素所造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影响因素

1.作业设计不规范

作业设计是营造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外业现场施工具有重要的规划和指导性作用。从近几年核查情况来看,作业设计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把作业设计看作是工程验收和政策兑现的一项形式内容,设计材料与内容不齐全,与实际小班地块不相符,甚至弄虚作假;二是作业设计调查不深入,审批走形式,设计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三是边施工边设计,先施工后补设计,甚至为实现工程资金先施工后设计,作业设计流于形式。

2.自查验收不认真

自查验收是营造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阶段性工作,通过自查验收,不仅可以掌握该县实际营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及造林后成活质量情况。为日后采取相关补植补造等措施提供相关依据,同时为完成上报造林数据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经核查自查验收工作不够认真,主要有:一是部分地方仍然只注重面积与成活率的检查,忽视对是否按作业设计进行施工、建档情况等内容的检查;二是随意降低检查验收标准或未开展自查验收工作,将造林计划或作业设计面积作为完成的造林面积上报;三是小班上图不准,与实地不符,存在移位、错位等现象;四是小班实地面积与上报面积相差较大,未认真进行测量或地形图勾绘,往往采取目估测算或以苗木株数推算面积 等形式;四是小班界线勾绘粗放,将一些非林 地或非造林地面积勾画进来,导致小班面积偏大,超过 5%的允许相差范围。

3.林业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队伍紧缺一直捆扰着部分地方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受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经济落后及非重点林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方撤乡并镇,前期农林水利站等机构全部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队伍紧缺,造林任务大,经费不足,加上人员调动频繁,造成了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业务建设跟不上,管理难到位的局面。也直接导致了有些造林作业设计不规范,图、表、卡等基础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一致,自查验收不认真、不到位,小班面积、小班位置出现错误,影响营造林质量。

4.抚育管护不到位

人工造林 (更新)幼林抚育实际面积合格率要达到 95%以上,管护率要达到 100%。然而,造林后未能及时进行良好抚育与管护,重造林轻抚育管护的思想依然还比较严重存在。主要有曙 :一是造林后未能及时进行抚育,缺乏补植补造等措施,任其自然生长,结果导致林木成活率或保存率低,达不到合格或成林标准;二是放牧行为较多,牛羊随意上山觅食等传统习惯依然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对林木破坏性较大;三是林粮套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偏远贫穷的退耕还林工程区,将高粱、玉米、棉花等高秆农作物进行套种,容易导致林木死亡;四是边建设边破毁林开垦及复耕的现象时有发生。

5.确权发证率低且不及时

确权发证率低且不及时,容易导致矛盾纠纷,不利于造林成果保存。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更应引起重视,一旦林权证未发放,又无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农地与林地之间的地类难以界定,新造林地块容易渐渐造成复耕,重新转为农地、牧地等用地。核查结果显示,全国退耕还林地块林权发证率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一是林业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二是工作量大,时间紧迫,经费短缺,技术力量不强,缺乏积极性;三是于农地上造林,农林地类转换给发证带来困难。

二、建议

1.规范作业设计,完善基础材料

第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采取责任负责制形式;第二,科学制定营造林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为作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第三,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要求,准确利用地形图或其它相关林业用图,对造林小班地块进行认真设计,仔细勾画小班形状并填写相关作业设计表表格,对于国家投资的林业重点工程必须聘请具有乙级资质以上单位进行设计;第四,严格作业设计审批程序 ,全面评价作业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五,坚决做到按设计施工、先设计后施工,作业设计图、表、小班位置、小班面积与实地相一致,完善基础材料,丰富成果内容。

2.严格自查验收,确保上报数据真实第一,林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工作;第二,实行包片负责制,结合奖励制与责任追究制;第三,自查验收必须认真仔细,每一山头地块必须亲 自到位,要认真核对作业设计材料与实地情况,准确勾画小班面积,按照要求详细记载林种、树种、成活率或保存率、失败或损失原因等相关调查因子,做到每个小班、每个农户的材料齐全,图、表、卡一致,自查验收结果要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外业结束后要认真及时地编写自查验收报告;第四,要严格掌握有关技术标准和统计口径,认真核对造林计划年度、实施年度、完成面积等,确保自查验收数据真实可靠。

3.加强资金投入和林业队伍建设,提高造林工作水平

鉴于目前林业基层工作任务重、经费短缺、队伍不稳定、技术力量薄弱等现象,建议: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办公基础设备和工作环境,增加外业工作人员的补贴补助,充分调动林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第二认真开展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与交流,及时掌握国家、省、市有关新政策、新标准、新办法,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三是相应增加林业岗位编制,建立激励机制,充实林业队伍,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林业工作。

4.重视造林后续抚育与管理工作,巩固造林成果

造林后的抚育与管理工作,既要靠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工作,也要靠造林户的自身行为。建议:第一,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分别实行领导与技术人员的责任区包干制,创新管理办法,定期深入农村巡调查林木生长情况,全面清查不合格与失败地块,及时要求造林户采取补植、补造、重造等措施;第二,通过电视、广播、标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既要讲重要性和政策性,又要讲 自觉性和责任性,充分提高造林户 “三分造、七分管”思想,主动采取锄草、施肥等育林措施,改变传统耕作和放牧习惯,定期抚育,全面管理,有效防止造林地失败或重新转为农地或其它地类。

5.及时登记并发放林权证,维护造林主体利益

“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林权是核心。为了更好地维护造林户合法的主体利益,建议:第一,林业主管部门应提高林权发证意识,充分认识到林权证对造林户和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性;第二,充实人员技术力量,完善林权发证程序,不断探新,提高办公效率;第三,对验收合格的小班,尤其是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要及时将《林权登记 申请表》发给造林主体,做到造林一块、验收一块、登记一块,依法确认其权属,维护其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与森林资源管理司,森林资源管理手册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7。

猜你喜欢

建议对策影响因素
网络文学阅读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浅析施工企业职工思想动态现状与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