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作为党指导思想的思考
2013-07-29聂永芬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指导思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产物。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胜利。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进的理论指导,使我们在面对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规律。回顾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史,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两次伟大的理论创新飞跃。第一次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时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由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不同。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导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形成的,这次飞跃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做出了艰辛探索。毛泽东的《论十大系》就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并形成了许多科学认识和宝贵思想成果。但是,后来党和国家工作发生了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来,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通过一系列“两手抓”的决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决策,解决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达到小康。但这个时期问题也很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凸显,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做了回答,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三、科学发展观是长期指导我们改革发展的科学理论
政治建设上,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来自国内和国外、自然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风险的考验。在关键时期,面对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走什么路”的选择问题又一次出现了,社会上出现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济建设上,在国际金融危机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重大决策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上,针对我们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收入差距大等问题,提出惠民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四、新时期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应有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是党的宗旨和责任使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并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共产党人要按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庄严承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依存度,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一)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同时代特征和各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经历和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飞跃,生动活泼地创造和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把在新的实践中形成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适时地确立为指导思想,才能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并继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首先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它的先进性首先来自于其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指导思想也只有与时俱进以保持其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确立了其指导地位,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既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把在新的实践中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再一次与时俱进,同样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奥秘所在,更是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既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以新的理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12.
[2]胡鞍钢.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与局限[J]. 经济论坛,2008,(11).
[3]王仕军,李向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评析[J].党政干部参考,2011,(5).
[4]王晓青. 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
[6]刘凤兰.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 成功(教育),2011,(2).
作者简介:
聂永芬(1967-),女 ,云南保山人,本科,云南德宏州委党校科研科,公共管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