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
2013-07-29李向文
李向文
【摘 要】马尾松毛虫是我县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马尾松毛虫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综合防治,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通过三十年的研究与应用, 我县常发性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综合防治;研究应用
1 概述
1.1 广东省仁化县位于湘南、粤北、赣南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南缘,全县人口23.13万人,国土面积215130ha,有林地面积158220ha,森林覆盖率76%,现有纯松林面积55760ha,松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35%。
1.2 仁化县多年平均气温19.6°C,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5小时,具有中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侯特点。
1.3 为害我县松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寄 主: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严重时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马尾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引起松毛虫病。我县马尾松毛虫一年发生3代, 第一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至9月下旬,越冬代以4龄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5-6龄虫食量最大,受惊扰时,有显示毒毛表示反抗的象征,一般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一株10年生松树的全部针叶。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吃光松针后,爬进村庄,危害人畜。
1.4 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大面积营造纯松林,使马尾松毛虫成为我县松林的主要森林食叶害虫,过去忽视生态治理,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松毛虫成灾。据历年数据统计1980年、1981、1987、1989年马尾松毛虫曾多次大发生,1980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21750ha,1981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8970ha,1987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330ha,1989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270ha,使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森林生态安全受到影响。
1.5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 我县森防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范,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观念,从传统的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综合防治转变,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方法。通过30年的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我县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控制,连续30多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2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特征、原理
2.1 技术的特征 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控制为主,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方针,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
2.2 技术的原理 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观点出发,利用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为地促进森林生态平衡。从造林规划科学管理,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创造生物相丰富的混交林结构,形成一种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虫害流行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3.1 生物防治 从1980年始在每年的春季2-3月份,喷洒白僵菌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重在抓好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的预防工作。白僵菌在林间建立自己的种群,它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2.3.2 无公害药物防治(仿生物、化学防治)
按国家规定要求,进行无公害药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在20世纪,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期多喷洒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灭杀毙,21世纪后则使用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或粉剂,或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和白僵菌粉剂混合剂。
2.3.3 人工防治 利用马尾松毛虫发生、生物性特点,在人口较多、林木较低矮、虫灾面积零星分散的地区,组织人工采卵、摘茧或捕杀幼虫这种方法不污染环境。
2.3.4 营林措施
2.3.4.1 营造混交林 马尾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马尾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马尾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阔叶树,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现有混交林面积:21000ha,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替代作用。
2.3.4.2 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 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小,相对湿度增大,能够很好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天敌、寄生蜂的生存和发展。
2.3.5 自然防治法 由于采用了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即鸟类、寄生虫、寄生菌类等,在安全区发生松毛虫为害、或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长控制。
3 该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多年的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实践, 常发性森林虫害—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有虫不成灾,从1988年的21750ha下降为这十二年来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保持在200ha左右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3.1 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年的持之以恒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马尾松毛虫带来的危害,减少因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接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980-2008年间挽回经济损失合计为16926.3万元。综合防治的经济效益,我县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的综合防治,挽回损失木材(按6 M3/年、ha计)共37.614万M3,挽回经济损失(按6 M3/年、ha×虫害实际发生面积×450元/ M3 计)共16926.3万元。
3.2 生态效益
3.2.1 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依法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无公害防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仿生物防治,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或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小面积遏制马尾松毛虫扩散蔓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有力保护。
3.2.2 大面积营造混交林,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达到改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有效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
3.3 社会效益
3.3.1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毒毛,人体接触后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严重时会发生致残等后果,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了当地畜牧业安全。
3.3.2 通过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有效地保证森林的健康生长,从而有效地保护我县森林资源、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力的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167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