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013-07-29杨力
杨力
摘 要: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他们是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任何事物都飞快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1980—1990年大学生的几次思潮运动,导致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加以分析、引导,为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
当今大学生同以往各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虽然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眼界更开阔、爆发力更强、极富创新意识,但也存在着信仰危机,思维方式简单、思想不成熟,甚至幼稚、抗挫能力滑落到历史各个时期的最低点。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仰迷茫
我们一贯倡导要坚持信仰,然而,随着全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开放的逐步确立和深入,我们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灌输给学生的东西,往往残酷地被互联网上的一则内容抵消得荡然无存。这必然造成思想尚处在形成期的大学生理想信仰上的迷茫与危机。
《光明日报》2008年3月30日报道: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强互联网上的正面引导和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导致集体观念的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化的确立,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和人生价值的偏离,导致了他们集体观念的淡漠,不关心国事、人事,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所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主客体价值取向明显背离,判断标准显现双重性
从价值判断标准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明显具有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衡量别人,以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自己。如:他们往往对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大都是认同的,但却无法转变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大学生中反映出来的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由此带来的不良思潮的腐蚀
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大学生思想中的滋生,导致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严重错位,甚至在个人道德及法制观念上也会出现滑坡。大学生沦为轰动全国的罪犯等现象屡屡在媒体上曝光,大学生的脸上看到的只有滔滔的欲望、不尽的焦虑和无边的浮躁,感受到的只有精神气质的空洞和贫穷。而他们的正确方向应该是物质的创造者、开采者、积累者,精神的发现者和挖掘者、美化者和净化者。
五、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及传播
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国家大事及政治停留于理论或幻想层面,对社会缺乏正确的政治认知及判断,但在实际行为上却表现为知行不一。这种价值取向的双重性和矛盾性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质内涵的理解不够,虽身处变革,但又实际上是“雾里看花”,这恰恰给西方的腐朽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了毒化作用,甚至影响到他们主流政治倾向的正常发展,这就使得高校“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凸显得尤为重要。
六、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保守”与“创新”的统一,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而适应时代要求的更为科学、先进的高校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健全,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普遍忽视政治理论及思想品德的提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重视专业而忽视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教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总之,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是基本的做人准则,而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商业兴盛的时代,也是道德最完美的时代。我们坚信,只要由内及外地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终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 贵州遵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