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苏:在日本写抗战故事

2013-07-29宋庄

博览群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史料日本

○宋庄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现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等书。

很多人介绍萨苏的时候,称他是“军史作家”。这些年,他在日本的故纸堆中挖掘抗战史,自成一家。殊不知这位曾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的作家,所从事的是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的工作。他何以走上写作,又缘何与军史结缘?

当北京“侃爷”遇见东瀛扶桑

由于父亲在科学院工作,所以上学后很长一段时间萨苏是在科学院数学所的平房宿舍度过的。在他的印象中,科学院宿舍和部队大院有些相似,一个单位的许多家庭住在一个宿舍里,邻里间有一般街坊的相互帮助,更有朋友之间的亲如一家。这家的父亲工作紧张之时,大体那家的父亲也是紧张工作,比如有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下来,大概全院各家就都不能正常开伙了——由某个妈妈带着集体去吃食堂。

科学院的习惯是没有上下班的区别,所以家中就经常高朋满座,谈的都是一般人不明白的东西。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曾很好奇科问萨苏这个“知情人”,科学院的人平时都干什么。萨苏想了半天也琢磨不清,最后回答老师“他们数数,数啊数啊数啊数”。说完觉得还不够深刻,再画蛇添足加上一句“最后都数不清了”。

“数不清”的萨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是阴差阳错。萨苏入学时是图书馆系,然后改成图书情报系,毕业的当口,又变成信息管理系了。一方面信息管理系最强的两门课就是计算机和文献检索,另一方面萨苏从中学毕业开始,就跟着父亲开始学编程。父亲工作很辛苦,萨苏有时给父亲做一点小助手的工作,算是帮大人节劳一些。这份经验,后来对萨苏从事IT工作有很好的帮助。

中国早期的网络写手,多从事IT工作,比如痞子蔡、李寻欢、邢育森等。萨苏也不例外。他从事IT国际项目协调,各国之间存在时差,这份工作有的时候要长时间加班,甚至等几个钟头直到对方可以开始工作。等待之余,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时候,有的朋友喜欢打游戏,有的喜欢打盹,萨苏则喜欢写东西。他的文字首先出现在“西西河”网上论坛,并被众多网友发现并被出版。举凡旧京掌故、父辈往事、儿时记忆、个人经历均可入文,又因写作是兴之所至,萨苏的文字幽默流畅,轻松坦率,又有深刻的思考。而他的旅日生活,又为他的写作掀开新的一页。

日本妻子“小魔女”

1995年,萨苏去嘉定讲课,结识了现任太太。那时她是萨苏公司医疗部的客户。萨苏讲课时讲了个有关日本人的笑话,众人哄堂大笑,他却不知道下面还有个日本人。她下课即来找萨苏,天南地北聊起来,由于她用的中国名字,普通话说的虽不太标准,并没引起萨苏的任何“怀疑”,他还以为自己邂逅了江南佳丽。后来“江南佳丽”调到北京,俩人来往更加密切,一同骑车出榆关,畅游北戴河,夜走津门,萨苏以为得一红颜知己。一日,萨苏母亲不放心,偷看儿子约会,回来讲这女孩子长相有点儿古怪,眉宇间宽阔不似中国人。这才空山大索,诈出真情:果然是一东瀛扶桑。

然而这时二人情愫已生,而种族家国之隔阂油然而生,委决不下。难以决断时,萨苏去找幼时相依为命的祖母。老人家详细问过前后,徐徐道来:日本人也没有什么不好。然后举她在沈阳时代的日本邻居。对一般日本人的情况,萨苏祖母也多有正面描述,比如日本警察比国民党的尽心敬业。当时萨苏哪知道老太太的心思呢?后来祖母告诉萨苏,对他太太印象很好,哪国人无所谓,人好最重要,试图力促这门婚事,所以不对他讲当年的事情。

结果,萨苏夫妻相识六个月后于北京结婚。按老太太的安排,他们没办婚礼,后来到南方旅游了一次。对于中日感情,太太非常简单:我知道你反日,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要是两个人结了婚,用中国姓以后和你一块儿反也行。当然中国结婚是不需要换姓的。

所谓“我愿随你浪迹天涯”,很多女孩子都可以说,而实际上女孩子多喜稳定,真的要是随着你漂泊万里,其中甘苦,就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够承受了。萨苏的情形,大学毕业以后换了几个地方,北京,新加坡,圣何塞,奥马哈,东京,大阪,一路如风吹落叶,雨打浮萍,他感激太太始终和自己风雨同舟,乐乐在一起,苦苦在一起,因为丈夫调动频繁,自己稳定的工作也不要了,任劳任怨,始终如一。

妻子曾远离家人随萨苏在北京住了六年,条件颇为艰苦:曾和萨苏奶奶一起住在东四的老平房,用土暖气,也没有卫生间。为了让萨苏屋里暖和些,奶奶在冬天经常悄悄把自己那边的暖气截门关掉,而妻子又经常悄悄帮她打开,关掉自己这边的……因此,萨苏眼里,妻子是个为人和善也很受长辈喜欢的人。在随萨苏奔波的岁月里毫无怨言。所以,当妻子的父母在日本需要女儿照顾的时候,萨苏便毫不犹豫地陪着妻子在日本生活。

从日本史料中解读战争

有一次,萨苏到某个佛寺访问,偶然看到一个日军步兵少佐的墓碑。碑文说明,这个叫福井义的军官1933年战死在齐齐哈尔附近。

这让萨苏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而东北军是一枪没放就丢掉了东三省。那么,这个日军少佐1933年怎么会“战死”在齐齐哈尔呢?

疑惑使对历史有些偏爱的萨苏忍不住寻找这件事的真相。出乎意料的是,在萨苏找到的文献中,有中日交锋的大量史料和照片,如中国军队在电波状战壕中的坚守、双方的炮战、日军的伤员、葬礼等。显示在日军侵占黑龙江的过程中,中国军队显然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抵抗。这些都是在国内不曾见到的。这次寻访还让萨苏发现了另一个惊讶的事实:日本现存文献保留了侵华战争的大量资料,包括照片、记录,甚至实物,很多材料读来栩栩如生。他产生了一种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这些资料中,从敌方的眼睛里,回看那段历史呢?而且这些材料可能埋藏着我们所不了解的一些事实。

于是,旧书肆、资料馆、日本老兵的家……在业余时间寻找史料,成了萨苏的一个固定工作。在这些资料中,他看到了一个个当年的中国人,他们或刚烈、或勇猛、或聪颖、或机变,用他们的脊梁扛起那个时代中国的命运。于是,每天上班跟电脑、数据打交道,晚上在网络上发贴子、写博客,一路走红、赫赫有名的“网络写手”萨苏,在写作《北京侃爷》《中国厨子》《嫁给太监》之后,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2007年,《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出版,萨苏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那些中国脊梁的回忆。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国家义无反顾,捍卫国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尊严。

201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70周年纪念,萨苏又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美史料相对照,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的全过程,这就是《突破缅北的鹰》。书中首次披露了日军不忍提及的战事,中国抗战最辉煌的一幕、日本人在亚洲的三次全部被消灭的“玉碎战”。萨苏以“敌人之眼”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中国军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主力。对于牺牲的一万八千名远征军将士,萨苏写道:“他们的脉搏在和我一起跳动。他们战死在缅北的丛林中,没能回到自己深爱的那个国家,他们的躯体,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头,都是冲着东方。那里,是我们的祖先,父母,兄长,小妹,妻儿所在的地方。”从他了解这段历史的一刻,已经决定来写这一部文字了,他称其为“一部中国人回家的故事”。

一个日本旧书商的电话

2011年,身在日本的萨苏接到一位日本旧书商的电话,说有人愿意出让一部分其先人留下的照片集,问萨苏有没有兴趣。根据描述,这部照片集的主人原是一名日本二战时期的下级军官,名叫“铃木”。此人1937年被征召从军,到达中国东北,在此期间拍摄了许多当时的照片。此人死后,其照片集被当作遗物送回了日本。此后,其后人又将它送给了一个老兵会组织,老兵会的成员都去世后,它又辗转到了书商的手里。书商提醒萨苏:集子中有很多当时战斗的照片,他认为这可能是萨苏想要的东西。

1937年,东北应该已经沦陷了六年,那里的日军在和谁战斗?

萨苏忽然意识到——那是东北抗日联军啊!萨苏说,“因为条件太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历史,极少有照片佐证,假如这部照片集和他们有关,其历史价值难以估量。”这些照片不是印刷品,而且是私人物品,从未对外公布,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萨苏买回这些照片,却仍然神不守舍,他总觉得那些照片在呼唤,同时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的念头。

萨苏说:“东北,是我国抗战史中,自然环境最恶劣,敌我力量对比最悬殊,拼杀最惨烈的战场,连抗日联军两任总司令都战死沙场。我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显得破碎不全,特别是一些口述回忆,往往得不到史料的证实。……何不从敌人的镜头,来诠叙我们当年的抗战呢?”

两年后,《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由西苑出版社出版了。萨苏根据照片按图索骥,对这些照片中的历史信息进行中日史料对照分析和考证,揭示了东北正规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1931年至1945年艰苦不屈的抵抗经过。找到了许多被埋没的人名和故事。他发现了抗战开始后阵亡的第一位将领韩述彭。韩述彭受张学良委托,担任马占山和张学良之间的联络员,马占山遇伏时,他带领部分部队突围,吸引了日军的重点袭击,马占山趁机突围。韩述彭带领全体官兵拒不投降,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悉数战死或被杀害。韩述彭将军身负重伤数处,最后面部中弹,牺牲时年仅35岁。另一名牺牲在雪原林海中的抗联战士的照片,这名战士死去时依然保持射击的姿势和未瞑目的面孔震动了萨苏,他想象在百倍敌军的重围中,这名抗联战士边打边退,在这片松林中被敌弹击中,他卧倒,用手枪继续抵抗,又接连被命中,终于牺牲。

抗联军队的抵抗顽强而悲壮,带给萨苏深深的震憾。“战争是怎么回事儿呢,它就是把人生压缩到最短的时间,几十天,甚至几十分钟里面去,把你一生的美和丑都表现出来。你的刚强,你的软弱,都在那个时刻迸发出来。”萨苏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看不明白一个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战争中,几分钟你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这个时候看一个人是看得最分明的。”

对于萨苏来说,写历史和找到一手资料算不得困难,如何把照片上模糊的人物和背景与历史事件“对上号”则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比如照片中有一张叫做火烧黑龙宫,这是赵一曼被捕的地方,他当即决定由此入手,了解整个故事。当这些碎片断断续续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历史的本来面目渐渐清晰。旅日经历给萨苏带来诸多便利,也使他在战争题材的写作之路上越来越专注。因为对于东北抗日这段历史,日本留存的资料相比国内要多得多。双方的史料互相参照,才能更接近史实。

猜你喜欢

史料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寻日本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黄金时代》日本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