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评价指标及标准

2013-07-27黄鲁成吴菲菲罗晓梅

统计与决策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鲁成,张 静,吴菲菲,苗 红,娄 岩,罗晓梅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的含义与评价指标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含义,林源园等学者认为,所谓战略新兴产业的全局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李金华等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对国民经济起着关键作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安全或军事安全的产业,其主要产品应能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体现国际竞争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未来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我们认为,“全局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特性之一,不能用这一特性概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部特性。据此,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它对整个相关产业具有广阔的影响,波及的产业面很大;二是它的影响内容很丰富,即对企业数量、就业、市场需求等均产生影响;三是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深远,能够持续提升就业水平和扩张市场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指标”是指用什么衡量“全局性”,“评价标准”是指界定某产业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量化指标,达不到这个评价标准,该产业就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和界定标准,对于选择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有学者提出了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准则论,即国家意志准则、市场需求准则、技术自主准则、产业关联准则、就业带动准则及资源环境准则[3]。这些研究仅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部特征做出定性分析,并未给出衡量各种特性的具体评价标准。还有学者选取经济增长率、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以及比较优势系数四项指标来体现产业全局性指标[4]。这些全局性指标更多反映了产业自身的特性,没有很好体现其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并且没有给出具体界定标准(“界定标准”是必须满足的最低标准)。

本文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三个方面的含义,相应地提出了反映“影响面”的波及效应指标、反映“影响内容和影响深远”的就业带动指标和市场潜力指标,并对“全局性”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相关系数,给出这三个指标的界定标准,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参考。

计算波及效应指标时,基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解释及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135部门分类解释,本文合并了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部门,并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托的九个部门①九部门组成:(1)能源产业;(2)医药制造业;(3)高端装备制造业;(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节能环保业;(6)信息技术产业;(7)新材料产业;(8)汽车制造业;(9)R&D产业。,通过这九个部门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分类合并是否合理的问题,所以最终给出的界定标准仅供参考。

在计算就业带动指标和市场潜力指标时,由于现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具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相同的特征(除某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不具有高增长性的领域外),国外有的学者(Jim Keller,2006)甚至认为,新兴产业就是高技术(Emerging Industry:High technology)[5]。所以本文部分选取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提出就业带动指标和市场潜力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界定标准。

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三个界定标准会有差异的:产业发展初期,三个界定标准可能较低;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三个界定标准可能会有所提升。而且,对于不同的产业领域,三个界定指标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评价某一产业是否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时,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所给出的标准仅供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局性指标评价体系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波及效应指标及评价标准

产业波及效应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其中某一产业部门发生的最终需求或附加价值等的变化会沿着不同的既定产业关联方式即波及路径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随之这些变化又会导致其它相关产业部门发生变化。通常,把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称为影响力,把一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称为感应度。对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动态分析的最佳方法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分析[6]。因此,本文选取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作为研究全局性的指标之一。

2.1 波及效应指标计算方法

2.1.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种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第i种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如公式(1)所示:

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如公式(2)所示:

2.1.2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1.3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Ei计算公式为:

2.2 数据来源与波及指标计算结果

2.2.1 数据来源

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部门分类解释,本文将2007年我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归并整合,得到37×37部门的投入产出简表,据此来进行波及效应指标计算。37部门中包括整合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托的九个部门(能源产业、医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节能环保业、信息技术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制造业、R&D产业),通过这九个部门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2.2.2 影响力系数及分析

经过对整合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得到2007年相关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排序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战略新兴产业的依托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多大于1,九部门的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083,说明其整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以1.337位于第一位,可见汽车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他部门产品需求较大,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将继续推动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快速发展,且更好地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九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是节能环保业与R&D产业部门,说明这两个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应加大资助力度,主动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其拉动作用。

2.2.3 感应度系数及分析

经过对整合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得到2007年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感应度系数及排序

从表2中可以看出:能源产业感应度系数为5.011,远大于其他产业,感应度系数大,表明其需求压力大,我国提出的新能源开发计划对满足国民经济中其他部门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新材料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及信息技术产业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感应度系数,汽车制造业感应度系数接近1,这说明在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全社会对汽车制造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医药制造业、高端装备业、节能环保业以及R&D产业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表明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较小。

2.3 波及效应指标界定标准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分析关联系数时,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将各产业进行排序,发现那些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较大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这也是制定产业政策时确定支柱产业的主要参数之一。[7]也就是说,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一般是处于全局地位。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

如前所述,由于不同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一些产业已经相对成熟,其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一些处于起始阶段的产业,其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会处于一个较水平。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波及指标界定标准参考值(见表3):

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波及指标界定标准

表3说明,新能源产业的产业波及指标的界定标准参考值是:感应度系数不小于5.01;影响力系数不小于1.05。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其他产业的界定标准参考值。

3 就业带动指标与标准

3.1 就业带动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就业带动指标反映的是产业发展对就业水平的提升能力,这一指标可用产业内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等于相邻两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差除以上一年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用公式表示为:

本文以高技术产业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每相邻两年间的增长率,最后以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

3.2 就业带动指标界定标准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2005~2009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数据为参考,计算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最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如表4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幅较小外,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数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这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且较好地带动了我国就业水平的提升。经计算得出高技术产业5个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而整个高技术产业合计的此项平均值为10%。出于对不同产业不同状况的分析,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中,对发展已经成熟的产业其所要达到的平均增长率系数应该较高;对于那些处于初级阶段的产业,其所要达到的平均增长率系数较低,随着产业的发展,该系数要不断地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以高技术产业各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增长率作为参考。据此,从而本文确定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增长率最低界定标准为10%。

表4 高技术从业人员数量年平均平均增长率

4 市场潜力指标与标准

4.1 市场潜力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市场潜力指标可以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数年内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不断增加的主营业务收入,是产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该指标若大于0,表示产业本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产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存在产品或服务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等方面问题,市场份额萎缩。

某一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于相邻两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除以上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用公式表示为:

本文以高技术产业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每相邻两年间的增长率,最后以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4.2 市场潜力指标的界定标准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高技术产业2005~009年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为参考,计算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最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如表5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产业主营业收入都在以较高的水平增长。经计算得出高技术产业5个部门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7.8%,而整个高技术产业合计的此项平均值为15%。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指标界定标准时,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产业,该指标值一般比较低;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产业,该指标值比较高。据此,我们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应大于18%。

表5 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5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其全局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愈显重要。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的含义、评价指标和界定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产业波及效应指标、就业带动指标和市场潜力指标的界定标准。衡量全局性的三个指标能是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础之一;三个指标的三个标准可以从某个方面判断产业是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于产业分类目录中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目,“标准”的界定是在《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的,所以“标准”仅供参考。

[1]林源园,程建润,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99).

[2]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3]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

[5]Jim Keller.Emerging Industry:High Technology[R].November,2006.

[6]赵玉林,汪芳.高技术产业波及效应分析[M].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

[7]陈跃刚,甘永辉.我国产业间波及效应的探讨[N].南昌大学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高技术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的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