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2013-07-27莫智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受众

莫智勇

(1.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2.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一、网络媒介社会与城市形象传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首次达到50%,这意味人类社会从此真正从总体意义上步入了“城市时代”。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对地球资源整合利用更大化的必然之路。世界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这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挑战。正如城市地区经济学家帕斯卡尔(2001)所言“将来对世界大多数来说,区别他们的是城市而不是国家。”从竞争力理论看来,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属于宏观层面的竞争,产业和企业间的竞争属于微观层面的竞争,而城市间的竞争则是在中观层面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牵制了微观层面上的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影响着宏观层面上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换言之,城市(区域)间的竞争成为了全球竞争的重中重。

如今,人类社会正在处于急速发展的信息爆炸传播时期,网络科技和数字技术发展使媒体传播的环境时刻在流变中。以互联网络、智能手机、移动媒体显示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介工具在当下信息传播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大众传播市场中,媒介工具的多元化也催促了广告传播的投放媒介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化网络或移动媒介。据《2012中国广告市场与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广告投放总额为约7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0.5%。在各媒介形式中,电视媒体增幅为13.9%;电台增长为30.2%;报纸和杂志分别同比增长12.0%和15.3%;户外媒体增幅中最低仅为3.7%;而互联网广告投放是所有媒体中增幅最高的媒体,同比增长为39.6%。事实上,以网络数字化传播各种新媒介传播开始大量地抢占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真正地改变着媒体传播与受众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受众群体对媒体使用习惯也在剧变中。正是新媒介工具迅速普及使用,导致传统大众媒体在大众社会的影响力、覆盖率和渗透力逐渐下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3.88亿,比2011年增约3270万人。农村网民为1.46亿,同比2011年增加1464万;使用台式电脑上网比例为70.7%,智能手机上网增长72.2%。国内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另外,微博成为增长最快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迅猛。见下图表示。可以说,媒介传播环境与技术手段的演变对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充满机遇与挑战。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美国新闻学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5)在其著作《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论及有关以态效应和拟态环境的流变,认为“真正现实的环境总体太大与变化太快无法让我们直接去了解;然而,我们在那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来重构其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这样,据李氏观点,人们只有靠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大众所认知的大多都是由大众传媒信息所构成的世界即“拟态环境”。换言之,现代社会信息日趋庞大和复杂,人们不得不通过或借助各种媒介工具去认知世界。这样一来,人们通常看到的世界是经大众传媒筛选和解释过的符号化虚拟环境,不一定是真正现实客观环境。由此看来,在城市社会中,传媒作为城市各种资讯主要传播者,也是连通社会受众和城市信息传达与反馈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形象信息形成与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可以说,媒介社会特性促使城市形象传播也形成信息时代的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剧与全球化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展开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营销工作。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当局主政者也认识到城市形象传播对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各种城市营销活动与形象传播手段及媒体运用初见端倪。随着“网络时代”、“手机时代”、“博客时代”、“3G时代”的接踵而来,新媒体工具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数字化传播的新媒体迅速发展,逐渐弥补传统媒体自身的弱势,加剧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扩散。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城市传播的新型传播载体。例如,在社交化网络媒介工具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网民形成了一股“微博热”与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流行。然而,在新媒体创意文化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媒体进行城市的形象品牌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形象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城市之间竞争的严峻现实,的确是急需破解的现实课题。

二、创意媒体传播模式与城市形象传播力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其实是一种信息广泛地无序的传播现象。如今,利用大众便捷的媒体工具与技术手段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的大众传播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正是传播不仅包括信息发送与传递,还有信息接受以及对信息应用与处理的过程。信息的传受最好应是一种双向互动影响的行为,而传播效果或传播作用力的产生,就是这种传受行为或过程产生信息沉余的影响和结果。这样一来,就产生如何提高信息传播功能与效果即媒介的传播力问题。媒介工具发生与作用于信息传播效用不一定是存在函数正比关系。因为,传播行为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广泛,受众即接受对象在传播行为对信息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千差万别。笔者认为,传播力不仅是传播过程的力度或广度,传播力量形成也与传播面、传播频率等有密切关系。相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作力与效果的分析,城市形象传播力度不但包括媒体传播产生效果的反映,也包括城市的活动传播、营销传播、公关传播等城市形象信息综合体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影响扩散效果力量与效用。

数字技术支配下的创意新媒体,就是指充分发挥个人才艺技术与思维灵感的条件下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去创作、衍生出来数字媒体形式及其内容形态。创意媒体传播是利用了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脑、智能手机、数字显示仪等信息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城市形象传播上,借力于数字化新媒体终端将展示城市品牌形象人文历史宣传片、旅游广告视频、城市文化特色介绍、城市魅力推介等音视频投入于网络传播的各类终端、网站发布,可以展现城市新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力。创意新媒体传播,对于城市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其作用与传播力不可忽视,更是传统主流媒体的重要补充和分众个化传播力量的凸显。

在我国,随着新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媒介日益融合与大传媒时代来临,国家三网融合等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传媒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趋势日渐明显。新媒体工具与传播形态接踵而至,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成为人们生活部分不可或缺的组成,导致了全民传播时代提前到来。无论新旧媒体,其天然主要属性就是传播的影响力,才是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在全民传播活动中用户,利用自已的手机、网络媒体辅并以博客、微博、微信、播客、SNS、QQ等社交化媒介载体,自行编辑各式信息内容自主发布和转载,形成了一种“自媒体”的创意媒体传播模式环境。这样一来,受众不再是被动“受众”,而是成为主动进行传播和表达的主体。全媒介与全传播是数字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国外内有关对在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营销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少观点在新媒体传播形态环境是值得借镜。如,在欧洲著名建筑设计师艾伯利凯勒教授(1998)提出“一个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认为城市形象品牌化力量是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个区域并将某种现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座建筑内,让竞争与生命和城市共存。美国学者Whitefield(1999)认为,通过旅游产业去发展城市的品牌形象,再进一步探讨旅游部门如何通过市场营销等手段扩大城市影响力发展城市品牌影响力。在国内也有学者对城市形象品牌的研究并认为,城市的发展包括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如市民满意、旅客满意、投资者满意、城市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等。城市应当依靠创造其独特的品牌文化和文化品牌。如李成勋(2003)认为,城市品牌形象不是凭空产生,要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丰厚基础,即城市品牌是从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地理特征、产业优势、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中综合、概况、抽象、比较而得出的。

国内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城市宣传与城市发展理念传播策略中所呈现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不容忽视。各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仿制品般涌现在人们面前,冲谈了人们对于城市印象个性化记忆,使城市无法给予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核心辨识点,这无疑是不利于城市的竞争与长远发展。在城市品牌经营与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达到城市形象与竞争力的良性、持续的发展与提高,己经摆在政府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媒体传播的力量,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的认知,建构媒体城市,发挥城市优势,向社会大众展现出城市形象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形象力,城市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逐渐提升康庄大道,无疑是极具有现实价值的城市发展课题探讨。

三、国内城市形象传播现状与问题扫描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城市对于城市形象建设认识模糊与实践错位,城市形象传播理念认识误区种种,城市形象传播管理规制与力度非常有限。如把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等同于宣传城市建设的GDP数字内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存在“千城一面”,难以形成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城市形象实体产品的营销传播是无助的。另外,由于历史及各种因素,我国城市文化发展在制度建设与市民素质方面上,城市形象提升有着极大的完善空间。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不应是简单的去“传统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要在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独有人文生态、文物保护中去找到最佳的平衡。优秀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更应体现一片片古典与历史印记的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生态。但值得警觉的现实是,国内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现代化进程进中漫漫地消解了原有的历史魅力、文化个性的城市形象资源。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拟态环境特点凸显的现代信息社会中。在一定意义上,大众对城市形象比城市本身更为关注,城市形象传播成了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城市化急剧进展的时代特征下,以及新媒体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以及在城市形象传播实践过程中,城市运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因素,将会导致传播力的大大减弱甚至消解之前大众社会所形成的总印象。

例如,中国南大门——广州,为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竞争,结合自身旅游、商贸、文化、外事等方面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花城商都”、“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等城市形象定位。这些传播定位口号与“花”、“羊”、“商”、“食”等元素有关,也是契合当时某具体庆典活动而提出来的,但传播主题元素单一。其结果是无法全面、深刻、生动地表现有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的城市属性和城市特色,无法充分展现广州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风貌。

随着国内其它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竞争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换言之,国内城市形象实力竞争之战不可避免,尤其是在软实力——城市形象传播力方面上的较量已是硝烟弥漫。然而,在城市品牌建设与形象传播现状并不尽人意,问题与机遇并存。与世界的著名城市相比,我国城市还缺乏持续的综合竞争力,过多的重视对于城市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甚至专注城市“硬实力”忽视了城市形象“软实力”建设是一种主政者的急功近利的思维反映。加上由于不少大城市外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市政管理压力巨大,城市绿色环境和文化保护与创新意识不够,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城市品牌建设的形象附加值不高,国内城市竞争加剧等诸多因素,导致城市形象竞争力在发展上遭遇瓶颈。

笔者调研后看来,国内不少城市为了招商引资等目的在宣传推广城市与营销传播中不遗余力地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传播认识与实践的误区与软肋之处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定位不准、缺乏个性、传播形式缺乏创新、社会大众参与度低,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等。

1.城市形象传播定位混乱

城市形象定位雷同、形象定位不准、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出现混搭、名不副实的现象与策略误区,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城市形象的传播力及效果。例如,广州市在不同时期阶段先后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花城商都”、“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购物活力天堂”等广州形象定位。但无法真正表达广州城市的属性和特色,也无法充分展现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风貌,自然也未能达到国际性大都市标准。城市形象传播定位与城市形象产品互相冲突不协调,在宣传形式中常常出现错位情况。城市形象定位混乱造成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无法有效传达,城市竞争力也会打折扣。

2.城市形象文化缺乏个性

在城市传播形象过程中找不准城市自身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去表现,却以宣传城市GDP数字为发展的单向思路,是与现代化城市竞争力提升与持续发展相悖的。城市形象文化个性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独有特点与特征,是大众辨识与认知城市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城市发展与城市形象同质化严重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中文化缺乏个性的总体表现。不仅混淆了社会大众对于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的差异化记忆,也将使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如,广州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购物天堂”等城市形象发展口号,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相似;不少号称“历史名城”的城市形象也无法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六朝古都”西安、南京相比较。

3.城市形象广告乏味,创意传播力薄弱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作品缺乏真正的创意,多为直白平述式的广而告之表现,导致难以被消费者区分认知与理解,城市广告片不知道其想传达什么核心内容。如广州亚运期间播放的几组城市品牌宣传片看,浮光掠影地扫描地城市景观,拍制手法还停留在风景观光片层面上,尽管画面美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雷同观感,表现形式缺乏创新,必然导致创意传播力薄弱。一个卓越的创意广告表达可以被社会大众间相传形成口碑传播的效应,其传播威力实在不容忽视。

经笔者的调研比较分析,我国从城市形象品牌传播从定位到内容上,从传播模式与传播手段策略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城市形象定位雷同、形象定位不准、形象产品毫无特色等通病,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城市形象的传播力及效果。这样一来,决定城市形象传播信息内容将是城市形象规划设计者与传播市场存在一种博弈的活动。由于当今的传播市场环境在媒介化与数字化技术逻辑之下变化莫测,因此,城市形象战略规划应具备全局性、长期性、特色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思路,才能形成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充实而丰满,与城市本身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形象传播力的提升。

四、创意媒体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整合策略

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飞利浦.科特勒教授(2002)在《科特勒营销新论》书指出企业良性发展需要实行全方位营销,只有将创业资源安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能量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换取市场上的更大成功。应利用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组合成合作网络去发展,应成为“企业中供销链和合作网络的设计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1994)总结而成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该理论强调各种工具与方法的系统性结合,即把广告、促销、人员推广、重大事件营销与公共关系等各部分整合起来再进行整体广告传播,达到优势互补的传播与营销效应最大化。其核心是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各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实现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度冲击力去形成促销功效。广义的IMC指企业与客户关系维持发展与协调的战略传播;而狭义的MIC则是指评估、分析各种媒介与活动传播方法的战略运用,从而形成可以增加传播价值的综合计划或组合方式,以达到最大的传播影响力。

如今,在媒介融合与全传播的现实环境下,新媒体种类与传播环境日趋杂复化,受众认知的差异化对于在城市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各类型传播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全媒介生态下媒介的城市形象传播力提升是关键。因此,整合创意新媒体资源在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中的高效、合适的策略机制的形成,是我国城市形象与品牌传播力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前提。笔者认为,总结创意媒体文化背景下城市传播整合主要体现在内容整合、媒介整合、传播工具整合等方面。从策略层次上则应运用差异化定位策略、受众多样化需求策略和互动传播策略、受众体验传播策略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成为中国城市形象传播战略发展方向。

正是媒介融介现象越来越凸显,只有把不同媒介的信息进行合理及有效的整合,把传播内容整合统一式进行制作与传播,才能够满足媒介融介时代受众对于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增强受众的信息体验,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对于城市形象内容整合传播,有利于统一受众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引发出媒体之间的链条式传播效应。另外,正是创意社交化新媒体使每网民可成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这样,当媒体信息事件在受众群体传播引话题发酵,有可能够促进其它媒体的连环式传播,引发传播力连锁效应。

城市形象传播与建构能否成功,科学有序的调研、分析、策略、实施与反馈各环节都是关键和不可缺少。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媒介选择策略性、受众多样性与传播环境适应性是形成城市形象传播力的重要因素。全媒体传播机制良性运行、确立传播资源整合理念对于提升媒体传播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媒介化、信息化、融合化及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城市形象传播应该有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操作的战略思路,才能适应“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发展。

1.多层次传播策略

新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下,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需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传播态势。在制定不同阶段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时,基于城市发展现状与传播定位理念,结合全媒体传播时代特征,针对不同传播市场的个性需求,实施城市形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的多层次传播。多层次的传播更细化、立体化、多元化,形成使城市形象信息的横向与纵深传播,使传播力度更有效。实施多层次传播策略前提是进行准确的受众调查类群、行为特征、媒体接触习惯等受众市场细分综合数据基础。例如,城市外来务工者,工作状态与居所不稳定,但内心渴望能融入到城市社会中。手机、网络是他们最常用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媒介工具;城市中白领阶层成员,有高学历和稳定工作收入,但内心压力与迷惑不少,故对于网络的依赖度高,常常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和渴望交流,从中获取情感上的依存。不少职场人士接触媒体更多是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手机媒体上,成为了工作、生活与商务活动服务一部分。这样一来,传播受众群体的细分则成为了城市形象的多层次的传播策略制定与实施的主要依据。

2.互动传播策略

互动传播是数字新媒体形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主要特征。正是数字传播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过程中双向传播模式甚至多向传播模式更广泛的应用。互动传播,既可以通过媒介信息内容去影响受者,受众也可通过反馈方式积极地参与传者的信息产生,甚至变更其内容再传播形成拓式传播链条效应。使传受之间相互促进、推动使信息内容的传播面更广泛、也更有针对性,形成传播力效果。换言之,城市形象互动传播活动是具有更广阔空间的媒介发展策略。在互动传播策略中,对于受众的互动参与方式,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内容互动。社会大众或目标受众主动参与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及产品的创意表达过程。受众参与传播内容的创造过程,如包括创意、脚本、视频、平面等的策划。例如,运动饮料百事可乐的“百事我创”广告传播活动方案就是一种互动传播策略实施。故,城市传播互动的核心是形象信息传播中的受众的广泛参与性和创意的集思广益。其二,形式互动。实现在传播过程的交换、娱乐化,以受众参与其中并体验成为互动广告传播形式的一部分。如互动flash广告、奥美广告公司的IMB动感地带系列广告等形态,受众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操作达到参与目的、交流、变更信息作品的过程中去认知、接受;还有通过新媒体和创意设计上的运用,使受众本身成为了广告表现的一部分。一些“街头互动创意”艺术传播就是一种典型的互动传播。其三,扩散互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可以引发口碑上的人际传播,实现病毒营销式的扩散与传受。数字技术使人类的传播与沟通变为全天候即时交互进行,或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来往信息传受。另外,一种新型互动传播形式——微传播的出现,使自媒体传播发挥更大效用。“微”体现个体化的特点,也体现传播的碎片化。正是碎片化的信息在互动中更有利传者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实现高效的互动传播。因此,城市形象传播运用新媒体互动传播策略,可以调动受众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兴趣、关注、参与与互动热情。

3.体验传播策略

数字信息化时代促使市场的消费形态与消费方式在变革,传统的消费模式在网络传播时代对年轻受众明显缺乏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正在悄然兴起的体验式营销及形成了体验经济。“体验式消费”与“符号化消费”是继“服务经济”之后又一主要经济形态,正在逐渐影响着全球产业的转型。“体验式经济”成为了全媒介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营销与传播的发展趋势。城市形象体验式传播策略是与体验经济相应合的一种有效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力的重要策略。

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把战略思想与战术方法有机结合地进行传播预设,引发受众感官体验的城市形象媒介事件、城市形象产品体验过程、城市形象信息反馈等形式,是数字时代全传播环境下体验传播的主要策略。进一步构建城市形象信息和创造机会条件让社会公众参与,在体验中去认识城市、认同城市。这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将会成为城市形象及其品牌价值的延伸。同时,把网络传播中社交媒介工具的媒介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起来,通过媒介传播去制造热点话题,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形成利用人际传播达到二次传播效果。这样,城市形象传播力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受众信息体验更深入,参与程度更高。另外,在用户受众体验式沟通交流中,城市形象信息反馈收集系统可把握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动态和信息的需求,通过反馈信息系体进行评估,也能够适时地调整形象传播策略,优化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城市形象传播效能。

五、结语

新媒体创意文化与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应对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城市竞争态势,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迎来的是机遇也具挑战。在数字技术逻辑与新传播模式特征下,创意媒体传播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城市形象综合体传播是一种方向。大众社会对于媒体的认识、理解和使用差别各异,决定了基于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的创意传播策略也不会一帆风顺。诚然,城市形象的塑造、构建与传播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要有全面的统筹、循序渐进及社会各方的努力才能成功。国内城市形象传播中不仅要有面对现实的本土化操作策略,也要有对外传播的国际视野实行中国城市的海外传播。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媒介资源的整合、信息受众的细分、信息内容的整合、传播策略的多元化等条件和因素下,新媒介城市形象受众定位传播,城市形象信息精准传播,互动传播、体验式传播等策略形式与手段,将是全媒介与全传播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力形成与提升策略的重要路径。

[1]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竟争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刘继南.何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东明.微博营销:微时代营销大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美)肖恩·史密斯,乔·惠勒.顾客体验品牌化——体验经济在营销中的应用[M].韩顺平,吴爱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美)乔纳森·费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M].郭建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唐·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7](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张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英)保罗·贝尔琴,戴维.全球视角的城市经济学[M].孙任,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Ramons Understanding Literacy: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Media Ecology[R].2000,4.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媒介受众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