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发展分析

2013-07-27谢宝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就业结构航运

谢宝剑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就业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流动状况又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方向。所以,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对于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意义重大。香港回归以来,经济社会在栉风沐雨中发展,特别是四大支柱产业对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保障香港就业举足轻重。本文对香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香港四大支柱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进一步稳定和提升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

一、支柱产业、就业结构与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的边界

支柱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影响着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及关联状况,支柱产业的净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者地区经济的比重大,同时市场竞争能力强、需求弹性大和发展快,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结构状况。支柱产业的基准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和“筱原基准”。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O·赫希曼(A.O.Hirs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关联效应标准,即“赫希曼基准”,该理论强调选择在产业链中对前向、后向产业关联系数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W.Rostow)提出要根据扩散效应最大准则来确定支柱产业,即“罗斯托基准”。该理论认为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支柱产业可以快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筱原基准”,即支柱产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基准,该理论本质是认为供需是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源,它强调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综上所述,支柱产业就是与其他产业关联性效应大、能快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能支撑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和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产业。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息息相关,特别是支柱产业更是如此。作为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重视。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模型、库兹涅茨定理以及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等。早在17世纪末,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m Petty)就开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在1940年,英国另外一位著明的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著作中,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产业调整如何影响就业结构变动的规律,他们的研究被后来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并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他总结了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转换的规律,即刘易斯拐点理论。拉尼斯——费模型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基础上具体研究了产业转换过程中就业结构要如何转换的条件和阶段,认为工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要平衡发展。钱纳里与塞尔奎因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结构转换基本是同步进行的;而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则普遍比就业结构转换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也有限,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却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可以吸纳劳动力。可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动,而就业结构也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转移,香港开始向国际金融、贸易和商贸服务中心转型,逐渐形成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鉴于香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特点,分析香港的支柱产业也就不能简单的套用传统的产业结构分类,而是在借鉴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按照统计标准测算来确定。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设定的统计标准测算,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成为香港经济的四个支柱产业。这四个主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制造就业,是香港经济动力所在。其中,金融服务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务。物流是指筹划、实施和控制货物(包括原材料、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服务及相关资讯从来源地至使用地的运送及储存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货运、货运代理、仓库、邮政及速递服务,而贸易公司与物流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及外访旅游。入境旅游包括零售业、住宿服务(包括酒店、宾馆、旅舍及其他提供短期住宿服务的机构单位)、餐饮服务、其他个人服务、客运服务及旅行代理、代订服务及相关活动,但只限于向抵港的旅客提供服务的部分。外访旅游包括过境客运服务及旅行代理、代订服务及相关活动,但只限于向本港居民提供到境外旅游服务的部分。专业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核数服务、建筑及工程活动、技术测试及分析、科学研究及发展、管理及管理顾问活动、资讯科技相关服务、广告、专门设计及相关服务等。工商业支援服务是指提供予本地经济体系内其他公司使用的服务(即中间投产消耗),以及向公司及个别人士输出的服务。

二、香港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香港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

回归以来,尽管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影响,香港经济在栉风沐雨中基本保持了繁荣稳定和持续发展,为了便于分析,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取香港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的支柱产业及其就业结构数据来分析两者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图1 香港2000~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

从十年间的数据来看,贸易及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仍然在香港支柱产业中占主要地位,从事贸易及物流业的就业人数随着技术的进步、航运高端化发展和周边地区的竞争而逐步下降,但金融行业就业比重平稳中略有上升,也充分反映了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专业服务及其工商支援服务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反映,从业人员比重也稳步上升,说明该行业受经济环境影响相对小,呈现逆势而上的景象。香港中西文化荟萃、城市魅力独特,被誉为“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特别是在自由行政策的支持下,内地游客与日俱增,旅游业发展长盛不衰。但是由于港府对旅游业一直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政策,旅游业缺乏政策引导和规划,旅游公共服务滞后,旅游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基本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变化不大。

(二)香港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度分析

本文选取2000至2010年香港四个主要行业的增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作为解释变量X,相应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百分比作为被解释变量Y,利用Eviews软件对四个主要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高度的相关关系

Eviews回归结果显示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高达0.85,呈高度相关。回归方程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可使其就业比重增加70.2938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有很强的影响力;从截距项4.1598来看,行业吸引劳动力起点相对不高,存在一定富余劳动力。

2.旅游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较高的相关性

Eviews回归结果显示旅游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高达0.71,呈较高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知,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可使其就业比重增加115.8541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影响巨大;截距项1.3444虽然不显著,但P值为0.1149,行业吸引劳动力起点比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高。

3.金融服务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低

Eviews回归结果显示金融服务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为0.23,相关程度较低,回归方程如下: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GDP的P值为0.1322,说明线性关系不是很明显,接下来,我们采用对数分析,结果为:

从回归分析和对数分析结果可知,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可使其就业比重增加7.2912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有一定影响力;截距项1.1815,行业吸引劳动力起点是四大支柱行业中最高的,这与实际状况也是比较符合。

4.贸易及物流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低

Eviews回归结果显示贸易及物流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为0.34,相关程度较低,贸易及物流行业回归方程如下:

贸易及物流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可使其就业比重增加25.1833个百分点,对就业变动有一定影响力;截距项17.0560是四个行业中最高的,表明贸易及物流业吸纳劳动力起点较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同时也表明该行业存在较大的富余劳动力。

(三)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分析

就业吸纳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吸纳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弹性为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无拉动作用,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就业弹性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形成两种效应,当经济增长为正,就业增长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当经济增长为负,就业增长为正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吸入”效应。

表1 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

上述结果表明,香港四大支柱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还是比较大,其中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而贸易及物流经济的发展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发展对就业拉动作用也还是非常显著的。

(四)香港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偏离度越高,表明结构越失衡;偏离度越低,或趋向于0,表示结构趋向均衡。在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下,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会使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慢慢的趋于一致,因此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向于0。通过选取香港2000~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与就业的数据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得到表2的数据。

表2 香港2000~2010年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集聚了国内外高端的金融人才,劳动生产率较高。金融服务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到2005年期间绝对值呈下降趋势,但受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上升,2007年前后大幅偏离,有不少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失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锐减并部分转移到其他行业。旅游业的结构偏离度十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个结果与前面分析的相关性分析也是比较一致的,旅游业的发展与劳动就业高度相关,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增加可以大幅提高就业比重,因此,尽管旅游业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旅游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日趋失衡,高附加值的旅游业项目并不多。贸易及物流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除了受金融危机冲击波动较大以外,十年间在波动中日趋均衡。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呈上升趋势,由于除了法律、会计、设计等若干专业服务业,该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算高,而且由于香港经济一定程度上存在空心化的情况,该行业存在较多的富余劳动力,故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三、香港支柱产业发展困境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一)金融业发展困境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尽管香港作为特殊的经济体,在金融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但是有学者通过聚类分析表明,在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中,香港已经到第三类别,与欧美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香港的金融规模尚处于中游水平。另有研究表明,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主要差距反映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短板”。具体而言,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规模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等金融市场中创新型的交易工具并没有普及;金融业发展腹地比较狭小,总体规模仍然偏小,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面临着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市场预期减弱和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有所加剧的挑战。

由于金融业的业务性与技术性非常强,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已经比较发达,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呈现愈来愈高端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比如与航运结合形成航运金融等。尽管目前香港的普通金融从业人员还可以满足,但是一方面香港的金融业就业不能走数量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使得高端金融人才供不应求,同时香港在金融人才的储备上略显不足,金融人才孵化器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香港金融业的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航运与贸易业发展困境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香港世界航运中心的地位正面临国际和国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从国际来看,早在2005年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就首次超过香港,直到2011年香港也未能反转排名;而日本方面,通过各种策略来谋求“亚洲母港”的地位。从国内来看,台湾高雄港把建设“境外转运中心”的目标修正为“区域物流中心”,以期发展成为“亚太运营中心”;在内地,随着深圳、广州港口的崛起和珠江三角洲其他港口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港口集装箱运输已由香港一元结构逐步向香港、深圳二元结构再向香港、深圳、广州三元结构最后向珠三角多元结构变化。此外,维系香港航运中心的制度创新不足,而周边竞争者又加快了优化制度环境的步伐。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扬导致港口处理费一直居高不下,香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香港航运从基础型、服务型到智能型的升级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一样,就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在高端航运人才培养方面,基础教学和科研需要很大的投入,培养的时间长,因此香港可能会呈现一般航运劳动力过剩与高端航运人才缺乏并存的趋势。

由于航运作为支柱产业,对物流和贸易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所以随着香港作为世界航运中心优势的丧失,香港物流贸易产业也受到冲击。目前香港航运及物流产业呈现向内陆快速转移的趋势,例如和黄集团一方面将香港的两家港口公司部分股权一次性出售,另一方面又加速在珠三角港口布点和建设,大力推进盐田三期扩建工程、加速珠海高栏的建设、签约惠州港等,此外,太古集团也把持有的全部现代货箱码头股份抛售。码头经营公司的退出导致一些大型的航运公司以及企业集团采购中心总部向内地迁移。全球500强企业正纷纷将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至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内地城市,如马士基、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如前分析,物流和贸易本来就存在较大的富余劳动力,这些产业的转移对香港普通阶层的就业影响也比较大。

(三)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香港旅游业的主要问题,其重点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业监管体系等制度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是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在旅游业监管体系方面,在检讨制定法定机构之前,香港沿用的是二十多年前的监管架构,尽管期间有所修订完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范围不断扩展,现行的规管架构已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注册处和旅游议会的角色、责任和分工并不清晰,现时旅游政策制订、市场推广和业界监管分别由三个机构负责,职能分散、多头管理。旅游议会没有足够的权力规管业界,例如旅游议会欠缺法定的调查权力和惩处机制,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率;而现时外游及入境旅行代理商由同一牌照及监管制度规管,亦未必能全面反映外游与入境旅游的不同经营状况及需要,规管成效因此受到质疑。2010年接连发生数宗内地旅行团涉嫌被强迫购物事件严重损害了香港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与声誉。在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有关旅游设备设施的安全问题凸显,例如香港著名景点昂坪360缆车仅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就发生了四宗停驶事故。二是随着入境旅客的剧增,香港的交通、酒店和购物场所不堪重负,相关配套和服务设施滞后,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尽管当前节日性访港旅游业在短期内增长支持了对劳工的需求,形成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是如果香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进行改革来改善服务质量,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从而对就业形势产生冲击。

(四)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发展困境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香港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后,由于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导致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和地产业。由于香港的产业基础薄弱,专业服务业缺乏服务对象而导致其发展缺乏根基而危害了服务业本身。香港专业服务业在本港的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服务海外与服务内地成为他们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海外市场容易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大环境影响,不确定性风险很大,例如金融危机和经济疲软对香港专业服务业就有直接影响。在内地,随着CEPA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补充协议的签订,市场空间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香港与内地在诸多领域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则尚不统一,还存在制度环境差异带来的标准衔接问题,短期内法律、会计、医疗、设计等香港专业服务业人士北上发展空间有限,而在本港,特区政府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导致一些服务业由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本身也在萎缩,因此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对刚毕业缺乏资质的青年就业人群而言挑战更大。

四、发展香港支柱产业与改善就业结构的建议

要实现香港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必须解决香港支柱产业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稳定和提升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才可能有效的吸纳就业。综上分析,由于香港独特的经济自由港优势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没有外汇管制情况下国际资本能自由进出,资本市场非常活跃,同时,香港具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商业基础设施及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因此,香港的支柱产业亦有独特发展优势,当然分析也表明也存在不少问题,支柱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尚不够合理,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吸引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

支柱产业中的金融业是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撑力量,维系这一力量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金融人才和金融风险防御高度相关,而金融风险防御与金融创新两者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0.992。因此,加强香港金融创新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适时检讨金融监管制度,及时弥补漏洞,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发挥香港金融制度优势,在制度优势基础上以金融创新来扭转金融服务业产值比重下降的趋势。二是发挥金融人才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要素的作用,通过优化金融人才生态环境,让香港成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孵化基地。通过金融创新,开发风险规避产品,为投资者提供多种保值避险工具,从而提高金融中心的风险防御能力。

(二)建设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吸引和培养航运人才

按照罗斯托支柱产业理论的“扩散效应最大准则”,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因此,尽管面对周边港口的竞争,香港航运中心地位优势的逐渐失去,但是香港可以依托其他支柱产业的优势,建设国际高端的航运服务中心,这显然也为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和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拓展空间和创造就业机会。从发展机遇与机会上看,全球的海运重心已经从欧洲逐渐向亚洲转移,特别是我国内地的航运业务量庞大,位居全球之首,“航运重心在亚洲,航运服务中心在欧洲”的错位局面必将改变。从自身基础与优势来看,香港作为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其有一定的航运高端服务业集群基础,同时既有自由港的优势,又能在CEPA机制下与国内市场有机衔接,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香港现有法律制度、营商环境、金融服务等制度环境优势也无可比拟。通过引入航运商务的操盘手来发展香港航运服务业,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建设国际高端智能的航运服务中心,人才是航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汇集航运组织、创新航运科研、提升标准制定能力、建设航运信息机构,都需要大批航运高端人才来支撑。鉴于航运人才培养难度大、投入高,成长慢的特点,可以继续发挥原有航运人才专项计划的作用,加强与内地合作;加大力度培养船舶管理、船务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海事仲裁等方面的人才。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旅游业从业人员资质

香港当前面临着管治困境,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而失业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无法进入高门槛行业就业的失业群体,一旦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系列连锁反应。而旅游业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较高的相关性,而且旅游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可以很好的吸纳劳动力就业。因此,香港需要抓住当前中央出台扩大自由行城市和“一签多行”政策机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在科学测算客流的基础上加大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交通设施、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酒店等旅游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次是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措施,形成完善的旅游紧急救援系统、旅游安全设施系统、旅游保险系统,为旅游者营造安全、高效、放心的旅游环境;再次是加快完善旅游行政服务功能,增强行业服务职能,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监管和规制,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测发布和预警机制。优化旅游消费与购物环境,建立旅游服务信誉保障体系,完善旅游投诉机制。此外,发挥香港公民社会的优势,加大旅游志愿服务力度,促进内地游客和香港居民的共融,营造和谐融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与内地融合,拓宽专业服务业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人士发展空间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专业服务业在内地有庞大的市场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香港与内地融合来解决香港经济的腹地问题是拓宽专业服务业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这一发展方向既弥补了内地专业服务业的不足,也为香港专业人士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内地要充分发挥CEPA机制的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应把加快内地与香港职业资格和制度准则方面的对接作为推进两地服务业合作的基础性工作来实施。同时,香港专业人士也应调整心态,重新认识自己,对为内地提供的服务需要有明晰的定位。香港和内地联手推动律师、会计、设计、行业管理、科技研发等专业服务业服务内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样既可以为港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持香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又能促进内地转型升级和协助内地企业走向世界。

[1]Albert.O.Hirs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78.

[2]Rostow,W.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3rd ed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3]Gregory C.Petrakos.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the European Union.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1997,35(2).

[4](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马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

[6](美)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7](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8]陈祯.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9]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07,(3).

[10]冯邦彦,彭薇.香港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2,(6).

[11]张颖.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中银经济月刊,2012,(4).

[12]冯邦彦.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差距[J].南方金融,2011,(5).

[13]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课题组.关于稳定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中港口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14]孟仔敏.浅析港航产业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升级——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15]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旅游事务署.香港旅游业的运作和规管架构检讨咨询总结及建议改革路向[R].2011,(12).

[16]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旅游事务署、机电工程署.立法会经济发展事务委员会昂坪360缆車的规管及近期事故的调查和跟进[R],2012,(2).

[17]王艳杰.港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评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7).

[18]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07,(3).

[19]肖钟熙.香港应发展成为高端航运服务中心[J].水运管理,2007,(7).

[20]曾洋.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纵横谈——人才驱动的智能型航运中心建设[J].中国远洋航务,2013,(1).

[21]李军鹏.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J].旅游学刊,2012,(1).

[22]陈恩.CEPA下内地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6,(1).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就业结构航运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