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性景观在城市景观实践案例中的价值思考
2013-07-26石言,苏军
石 言,苏 军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中国五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一直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浩瀚中华民族文明的苍穹之中。中国的农业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相传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伏羲氏时候,就开辟了“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农业生活状态,到了神农氏时,又有了“制耒耜,教民农作”的农业生产记录,之后又有了伴随着园林起源的苑囿苗圃,唐武周时代开垦的元阳梯田,宋代八卦田一直到现今的桑基鱼塘,高产稻田。可见农耕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随着人类的文明而发展壮大,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可是,曾几何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的脚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制定雄心勃勃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计划,这意味着城市豢养人群的水泥房屋正向着乡村郊野进军,大量农田林地,湿地沼泽等农业风貌也在悄然消亡,农耕文化这种依附于土地才能衍生传承的文明也可能随着城市化浪潮逐渐淡漠和消隐,而这种现状也注定着将不可逆转。除此之外国内屡现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困扰着这一代内忧外患的城市人。于是作为协调人地矛盾,营造高品质生境和传承文脉等责任于一身的风景园林设计师,面对这一尴尬现状,生产性景观从开始略带些许实验性的心态被实践出来,到如今成为可能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一种方法论,见诸论文杂志并落地生根,设计师把“园林结合生产”从复兴平反到改良光大,成为了一种尝试性的设计思潮,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1 生产性景观的概述
生产性景观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并且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了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对自然资源的在加工(如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它作为景观范畴里的一种,也将兼具景观职能中审美、文化和生态等功能,但最大的特点是明显附带有物质资料产出。近代生产性景观的重拾是人们在利用园林绿地改善城乡面貌,维护城乡安全之余,希望能打破“农田与城市景观相互对立”的传统格局,创建人地关系和谐局面,并且扩充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这一初衷下被提出并实践出来的。生产性景观并不单一局限在农田耕种这一形式下,还涵盖了包括都市农业,人工林生产(色叶林景观、经济林景观、复合式林业景观等),渔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1]。
2 案例分享与价值萃取
面临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危机和人文传承、人地精神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实践的生产性景观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和解决既有问题的方法。作为人类一贯的智慧再现,生产性景观中所蕴含的可持续观念平衡了满足需求并能再发展的矛盾,并通过朴实的材料语言和独到的组织审美方法创造了一个个值得借鉴和有价值的案例典型。在此,本文将从“世界-亚洲-中国”的递进关系解读三个生产性案例,从中忖度生产性表义下的真实内涵,并究诘萃取出景观实践中的社会价值。
2.1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都市农场
2.1.1 案例解析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Gary Comer Youth Centre)位于美国芝加哥大隧道附近,是为周边的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课后学习空间的一个公共场所。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通过密切合作,在该中心的顶部设计了一个超过750 m2种植花卉和蔬菜的屋顶花园。与其叫屋顶花园,不如称其为屋顶都市农场,建成后的头一年,屋顶花园就生产了500 kg供学生、本地餐馆和该中心咖啡厅使用的有机食品[2]。屋顶农场的设计原则是在三楼方正的露台上创造出标准线性小路与线性菜畦交替的极简感的耕作空间,结合了美国传统的农业形制与现代观念下的审美。线性的小路是由回收牛奶容器做成的塑木铺设而成,屋顶农场的四周被走廊和装有落地窗的教师包围,小路与花园的落地窗框对齐,就避免了学生的进出踩到蔬菜和花卉并且减少了绕路的烦恼(图1)。当学生们透过落地窗从一间教室走到另一间时,花园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貌。穿插在花园农场里的金属圈遍布花园,充当了天窗,并为楼下的健身房和咖啡厅带来自然照明。花园本身被建筑的四壁围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小气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控制成本,还能提供户外课堂。
图1 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的屋顶农场
2.1.2 价值萃取
2.1.2.1 赋予都市空间更多的可持续性
和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如出一辙的还有菜园子走红在美国家庭里,并开始在都市摩天大楼的景观中被还原成朴实的菜地,于是还转化成了楼宇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给周边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地标性的指向。对单体建筑本身而言,农业景观软化了建筑自带的人工感和机械造化,赋予了更多接了地气的人情味给这样那样外形扭曲夸张或以奇货可居自称的建筑。对整个城市氛围来说,生产性景观本身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它的生长条件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的气候条件,存在较少的人为干预,交集于可持续生长发展的过程,是一类健康积极并带有田野气息的景观设计。
2.1.2.2 关注孩子走出书本外的实践教育和公众的可参与性
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变化是相对较准确的时间,种类繁多的果蔬在一起争相竞长为空间提供了随着时间而流动的景致。这幢活动中心里的使用者不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可以参与到感受生命变化和自然魅力的过程中来,人们在抛开局限于书本中所描述的常识之外,更加直面地感受各类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产物和谐成长是一次让人悸动的经历。这点无论对深处闹市的都市人还是初谙世事的青少年都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这个时代分不清五谷杂粮的孩子来说,基本没有机会亲眼见证食物是如何从地里长出来的,更别说能有亲口尝尝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蔬菜的机会。所以当他们坐在饭桌前看见的粮食,是他们手拿锹铲耕耘出来的结果的时候,可能重要的不仅是食品安全危机被解除了,还是在他们心底深处开始滋生出对农业的敬仰和留在脑海里那不会忘的土地情谊。
2.2 日本Pasona公司的田园帝国
2.2.1 案例解析
坐落在日本东京都中心的一幢外墙开满鲜花的9层大楼(Pasona's Garden Empire),是以给人们提供工作就业机会为主的Pasona集团总部。设计师在大楼内部利用各种适合城市性格的栽植技术来培育各种果蔬植物,以此来替换传统的园林饰材。这些技术包括用发光二极管照射袖珍西红柿;用金属卤化物灯来栽培香草和蔬菜;用水耕、荧光灯及特殊的反光材料来栽培蕃茄,还有自动控制光和温度使幼苗不受外在环境影响的育苗室等[3](图2、图3)。并且,栽培的管理由员工自己承担,阳台和每层室内栽植由各层楼的员工负责浇水和除枯叶的工作。实际上早在2003年开始,集团已经让白领去乡间进行农耕实习,并在城市景观中开辟农田,让不同人群体验不同的城市生活,乃至帮助年轻人发展出自己的农业经济。2010年,Pasona集团在自己的大楼开辟了这片特殊的农田景观,绸缪了以上适宜在室内种植的新方法,并在在自己办公大楼的地下二层创立了自动化农业支持设施,便开启了与“自然共生”的景观都市主义式办公生活。
图2 Pasona公司层天花板上的农业景观
图3 公司内部的育苗室
2.2.2 价值萃取
2.2.2.1 照顾都市人的田园理想
如今的中国农业亦和日本一样面临着急速高龄化的现象,并且农业从事者正在逐年减少,农村面临着农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城市从事常规工作的人群诞生出“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工作两方面同时兼顾”的想法,并且这一类人群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4]。于是劳动者的就业意识在两种诱因的作用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白领阶层和写字楼里的城市文明人在生产社会新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和工作环境创造了更多的绿色价值,让处在都市中的年轻人身在城市却忘记城市。生产性景观从狭义的田垦街边或者是屋顶露台走向了建筑的内部,这不仅是对景观职能的重定义,也告诉我们建筑还可以当做盆栽容器。
2.2.2.2 化解城市发展中的用地矛盾
相比于个体是否创造了更多的新价值,Pasona所尝试的鼓励农耕实习,开发地下农场,组织新技术,随手可得的生态教育等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多义的解答。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因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生产型的农业作业方式也被认为是农民的专利,而随着大流涌进城市的土地人也因生活环境的巨变带给他们意识形态的缺失和茫然无序的前景。生产性景观在都市的大楼里的见缝插绿,大到视线内的地板、墙面到天花板上都可以见到作物的身影,以及用休息室的凳子当器皿栽培蔬菜,小到在椅子下面的抽屉里种植生菜和蘑菇这样细微的利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城市部分用地矛盾。这种打破景观形式雷同的壁垒,实则是在对生产这一传统又饱满的社会性衣钵的现代传承,尝试地解决本地城市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在不牺牲经济和绿色指标的前提下提升城市人的工作品质并化解城市隐形危机。
2.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艺术田园画
2.3.1 案例解析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下简称“美院”)的建设背离了时下流行的依托政府组建大学园区的举措,而选址在都市郊区的平原上。建成的校园与周遭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规范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区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原有地块上的农地、河流与芋头鱼塘[5](图4),保护了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张过程中的斑块异质性。美院的建筑师王澍说:造房子,首先是造一个世界,这让我明确了校园的场地做法,那些山边的溪流、鱼塘、茭白地和芦苇都应保留,顺应原有的地势,做出顺势的改变。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地,被出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用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学校不收地租,前提是不许使用农药与化肥,一道200 m长的水渠,连接河流,横穿校园,既是景观,也给农地和池塘供水。不仅如此,建筑边的覆土上种草怕已过了季节,有人建议种麦子,于是顺应生产性景观这爿平实又丰产的基底,建筑周边的土坡上就被种满了燕麦,并依照江南乡村耕种的经验进行四季的轮作。每到春令,校园里有原生态的农家屋舍旁都盛开着成片的麦子、油菜,一畦一畦的蚕豆和茭白;而秋天换季时,人头攒动的收割播种还有大白鹅、鸽子、白鹭这些家禽飞鸟在校园中摇摇摆摆的成了另一类流动的景致。
图4 校园内保留的鱼塘
2.3.2 价值萃取
2.3.2.1 独到的审美效果与特色化的地域表达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大学建筑原型,美院的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让,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地保持,中国传统园林中精致的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被包裹在艺术与诗意化的语境中有了被自然做功的可能。院墙围起一个世界,老师们就变了农夫。校园里除了屋子都开垦成田地,种上燕麦和蔬菜,一座田园般的学校,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界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在此略带着诗意芬芳的农作物就充当了一回救赎者的角色。与单纯装饰功能景观相对,具有协调场地气氛和实用功能的稻作池塘景观有力地还击了城市化妆运动中的娇柔造作,并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一次地域特色的表达。
2.3.2.2 低成本和高生态效益的校园景观营建模式
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的法则告诉我们: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而与珠三角流域的桑基鱼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家禽-鱼塘-作物”的有益循环被植入在田园画卷中,是对生产性景观在生态维度上的一次巧妙升级。将传统的校园景观空间赋予生产功能,意味着双倍的生态和教育效用,既省去了高昂的维护费用同时又给大学校园的景观营建模式提供了新鲜的参考。这种基于现实的景观实践,同时也重新定义了景观建筑的新功能。新的功能意味着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使用空间,还可以是一个可以产出的机器。这副艺术性的田园画卷用一个简单置换和少的不能再少的景观设计框架巧妙地拓写了生产性景观的新宣言。
3 总结
农业的发展使我们在仅仅的两千余年中就完成了从原始游牧到城市居民的转变,其特殊的农业生态体系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的结果,将农业搬进建筑、景观结合生产、乡村融入城市[6],生产性景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都市人对返诸农耕文化的渴望。生产性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带有产出功能的机器,更是一个效仿自然循环系统并兼具美学的城市空间。场所设计与兴建的过程不再是仅在考虑场所本身或者相邻近的事物,也不再是传统的建筑和景观与周边城市空间保持视觉和空间意义上的和谐共生,而是要将景观和建筑与基础设施放在一个由所有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组成的系统中去。同时,如果我们将这些有生产性的蔬菜果实从一种创作主体的设计中拆离出来,就不难发现,当代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能源资源和生态问题所困扰的时期内,“材料”的获取、组织和使用将会成为一个设计是否优秀的主导因素[6],而这些景观中的主体——生产性谷物瓜果所引领的材料革命充分的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特性和再生的概念,并合理利用了有限的自然资源,这是基于生态主义下最有意义的探索。从春生到秋收,从菜畦到稻茬,从飞禽到鱼塘整个过程都可以被当做设计的内容,并且影响使用者的参与和教育行为。所以生产性景观中的价值思考和基于现实的意义远远过了这些案例本身,不管是拓荒在城市上空的都市农场,盛开在都市CBD的田园大楼还是谪居在城市近郊的大学校园,作为生产性景观的先行嚆矢在后城市化将要来临的时代多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给部分失焦的设计案例指引出一条可持续的前行之道。
[1]保罗·索莱里,程绪珂,苏雪痕,等.生产性景观访谈[J].景观设计学2010(1):70
[2]谷德设计网.2010ASLA景观专业奖{10}通用设计荣誉奖:屋顶的城市农场[EB/OL]
[3]人民网.日本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农场大揭秘[EB/OL]
[4]魏蔚.商业大厦长出了稻田、菜地和果园[J].城市画报,2012(10):66
[5]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008(9):52-59
[6]杨锐,王丽蓉.垂直的农场——未来都市农业景观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701-703
[7]孔祥伟,李有为.以土地的名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