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立体构成的方法敲开建筑设计的大门

2013-07-26李亚运梁展艺覃福兵

四川建筑 2013年2期
关键词:模型库空间设计立体

易 彪,蒋 佐,李亚运,梁展艺,覃福兵

(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既包含了视觉造型艺术又包含了理性思维技术。其中构成系列课程尤其是立体构成训练作为视觉造型艺术基础训练课程,一直是建筑设计基础中培养低年级学生造型审美和设计能力以及理解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更是逐步进入建筑设计的重要认知环节。

但在现阶段的立体构成学习中,理论的抽象化、缺乏基本的艺术思维方式等原因使得刚踏入校门的建筑学新生极易陷入概念的纠结,创作过程变得无序、混乱和偶然,进而作品缺乏一定的内涵与深度。更甚于立体构成模型训练与建筑设计内容脱节,让立体构成的存在显得无力和多余。如何在设计训练之初让所谓的创作“感觉”变得可以“有根据”地分析体会,真正让立体构成的创作与建筑设计环节挂钩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确立模型实验

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立体构成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线索不妨从两者之中分别选择合理的元素进行组合创造模型,再通过演变使其转化为建筑功能模型。随着一定量的模型实例及其过程的展现即可以作为低年级建筑学同学理解立构、学习立构进而创作立构并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的垫脚石。

1.1“量化感觉”——挑选实验元素

立体构成通常是通过点、线、面、体来形成实体和空间,如同建筑设计一样也需要考虑合理的受力形式但不涉及具体的功能,因此点、线、面,体自然成为绝佳的实验元素。其中,点元素在实际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少,故暂不列作讨论范畴。

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建立在不同建筑类型的方案设计过程上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建筑,其功能要求大相径庭,加上环境、结构、技术、流线、形象、经济、文化和使用者等因素分析,将引入过多变量,缩小研究的适用范围。因此,拟将建筑空间去功能化,仅从设计过程中的共性点来考察,能更有效地将研究结果应用到不同的设计中去。如:(1)空间组合方式(①空间的开敞与闭合,②空间的联合和分隔,③空间的包容、交错与过渡,④空间的序列,⑤空间的虚拟,⑥空间的流动与静止);(2)空间心理(①感性与理性,②严肃庄严和亲和轻快,③活泼与静谧,④矛盾与和谐,⑤积极和消极,⑥私密与开放);(3)空间结构(①桁架结构,②钢架,③拱式,④薄壁,⑤平板网架,⑥网壳,⑦悬索)等。

1.2“量化联系”——坐标组合、建模

构成与设计的共性元素即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通过模型将它们量化。下表即将立体构成元素作为横坐标,设计元素作为纵坐标进行组合,可产生一系列初步模型(图1)。

图1 坐标组合建模示意

1.3 模型转换——从立构设计到建筑设计

在图1示意方法立体模型建立起来的基础上运用构成设计手法,利用功能设计的不同,考虑典型环节——空间组合和心理、结构技术、流线组织、空间形式,且均与造型效果联系起来,思考设计的目的和本质,立构模型便可以演变成可行的建筑设计模型。

图2是一个典型的构成模型,是由设计手法中的空间元素“虚拟空间”与构成元素“块材”结合创作的模型,在模型梳理时我们称之为(C+⑤)模型。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实验体系的变化,形成了具有空间设计效果(图4)。通过对造型和力学的考虑,综合了图2的倒立椎体元素的提取,让单位椎体的部分形体隐藏,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部分形体找出倒椎体的意向(图3为转换思路)。图4的空间适合于商业、办公,博物馆建筑。

图2 虚拟空间的块材构成(C+⑤)模型

图3 (C+⑤)模型转换模型

图4 (C+⑤)模型形成建筑模型

图5构成模型——根据实验的设计思路,在模型梳理时我们称之为(B+⑤)模型和图6的建筑设计模型也是一组转换模型。构成的模型是由简单曲面重复而成,它符合简单,象征的构成意象,但离建筑空间设计的要求还有所距离。经过元素的提取和面的位置、方向、大小等视觉要素变化后,考虑面材作为屋顶设计的合理性,便转换为图6的自由活泼空间。这种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开敞性适合作为展览、娱乐、休闲空间设计用,也可以作为景观建筑存在。

图5 虚拟空间的面材构成(B+⑤)模型

图6 (B+⑤)模型形成建筑模型

1.4 建立模型库

我们根据设计元素的不同,分别按照三个阶段立体构成、转换模型、建筑空间,用电脑三维软件进行模型制作。为了减少影响模型的对比因素,模型采用统一尺度,统一色彩。我们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考虑合理的空间受力形式及空间感受,并没有机械地依据构成元素来分划模型的类型,也使得立体构成向建筑空间转换过程不那么僵硬,形成了更加合理的顺畅的演变过程,让人一目了然由于模型数量较大,表1以“空间的组合”与“线材”组合为例阐述。

2 实验结论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将低年级的构成学习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相结合,用构成来辅助建筑设计,用建筑设计来理解构成。模型库的建立是实验结果中重要的一环,是连接构成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桥梁。鉴于电脑三维软件相对手工制作模型具有易更改、易表现、渲染效果好等优点,所以实验模型库大量采用电脑软件绘制。实验模型库从设计到结果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实验体系的合理性(元素挑选,建立坐标,创造模型)能说明立构到设计的过程。实验通过对构成元素的挑选,确立了点、线、面的横向元素,再根据纵向空间特点的不同建立起坐标体系。结合不同类型功能要求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空间,展现实验中探索从立构到设计的过程;

(2)实验体现从立构到设计的过程,也最终通过图片和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低年级同学理解立体构成,使用模型手段一目了然;

(3)实验模型库的建立可以缩短高年级建筑学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的构思过程,模型库中的建筑模型可以直接作为建筑设计环节的备选方案,编纂阶段更融入了功能用途的分类可以作为现实方案的参考,直接、快速,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从低年级开始进行构成设计般“原始积累”的重要性;

(4)模型库的可扩展性强。不同设计者创思不同,这也体现了从立构到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元素可以增加,模型库数量也可增加,实验的可扩展性强。

表1 利用元素组合形成的模型库

3 结束语

纵观实验,结果的运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还有一些不足:首先模型数量仍然有限,需要不断变换设计者以带来视角的不同,不断扩充模型库的容量,实验应该是一个长期有序的过程。再者在实际的空间设计当中,我们会要考虑空间的周边环境,如何使得空间和环境有机的结合使模型的取用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这也给模型的建立要素提出了更高的可变性要求。

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很好的利用这种方式,把空间设计做成更加富有生气,让刚接构成设计的同学能够直观地了解立体构成到建筑空间设计的演变过程,也希望踏入设计大门的学生通过模型库辅助构思的作用能够结合不同建筑的实际项目要求,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空间。

本实验是在申玲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

[1]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陈静勇.“建筑构成基础”引导设计启蒙的教学探讨[J].建筑学报,2000(6):39-44

[4]杨雪蕾,李佳艺,丁锡乾.当代西方建筑创作的构成解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6):53-56

[5]贺平.构成基础教学的设计与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10(3):148-149

猜你喜欢

模型库空间设计立体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基于Creo参数化建模的设备模型库建立方法
念个立体咒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基于模型库系统的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基于模型库的现代成本会计计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