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玄应的训诂实践

2013-07-26姚红卫

淄博师专论丛 2013年1期
关键词:音义

姚红卫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体育新闻系,上海 200438)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训诂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对旧有专著的广泛研究和增补、出了几部注音释义的专著、出现了一批以正字为目的专书。玄应是唐代的训诂大家,其所注的音义叫做《玄应音义》,又叫《大唐众经音义》,25卷,近40万字,就是属于上述音义类的范围。随着佛经东传,佛经译著中疑难字词的解释日益迫切,玄应的这部著作,是佛家音义类著作当中最早的一部。杨端志指出《玄应音义》具有历史地位,其后的《慧琳音义》《希麟音义》都受其影响。[1]玄应通晓梵汉双语,在注音释义的过程中,还传播了佛学理念和儒学思想。

玄应的训诂方法表现在:

一、注音

六府 趺宇反。《广雅》:府,聚也。《白虎通》曰:人有六府,谓大肠、小肠、旁光、胃、三焦、胆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陀罗尼杂集经第二卷》,409)

这里用的是反切注音法,注释“六府”中“府”的字音为“趺宇反”。再引用专门训诂书《广雅》等释义。在注音过程中也会注明多音现象。如下面例子里“二反”“三反”,表示此字有两读、三读。这可为研究汉语历史音韵提供丰富的资料。

瞑眩 又作眠,同。亡田、莫见二反。下古文作迿、眴二形,同。胡蠲、胡面二反。《方言》:凡饮药而毒懑,东齐谓之瞑眩。(《玄应音义卷第十三·佛入涅盘金刚力士哀恋经》,271)

扪摸 莫昆、莫本二反。《声类》:扪,摸也。《字林》:扪,抚持也。案:扪摸谓执持物也。(《玄应音义卷第十四·四分律第二卷》,296)

偃蹇 居免、纪偃、巨偃三反。《左传》:偃蹇,骄傲也。《广雅》:偃蹇,夭挢也。谓自高大皃也。《释名》:偃,偃息而卧不执事也。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今托似此也。挢音几小反。经文从人作,误也。(《玄应音义卷第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卷》,59)

有时用“借音”,指出通假现象。如:

陂泺 笔皮反,下匹莫反。大池也。山东名泺,幽州名淀。淀音殿,今亦通名也。经文従水作泊,借音,非体也。(《玄应音义卷第一·大集月藏分经第六卷》,21)

网缦 借音莫盘反。谓肉缦其指间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盘经第二十九卷》,50)

或用“省声”术语,意指省略形声字声符的笔画。如:

宪制 欣建反。宪,法也。《尔雅》:宪、制、法,则也。《广雅》:制,禁也。制亦法度也。字从心从四,害省声。(《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盘经第十六卷》,47)

二、正字

术语用“正作”,表明文字的正统意识。如:

慷慨 正作忼忾,同。口葬反,下苦代反。忼慨,大息也,亦士不得志者也。(《玄应音义卷第五·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下卷》,112)

或指出用字的错误,术语用“宜作”,如:

陶河 字宜作掏,徒刀反。中国言掏河,江南言鹈鹕,亦曰黎鹕,《诗草木疏》云“一名掏河”是也。鹈亦作鴺。郭璞注《三苍》音黎。又大奚反。(《玄应音义卷第十七·出曜论第二卷》,368)

辨别文字的字形,术语主要用“二形”“三形”“四形”,反映翻译佛经过程中用字的复杂情况。也有用“非体”予以指出。[2]如:

慷慨 正作忼忾二形,同。苦莽反,下苦代反。大息也。一云壮士不得志也。(《玄应音义卷第七·等集众德三昧经上卷》,157)

噢咿 于六反,下于祇反。《埤苍》:内悲也。又痛念之声也。经文作哊、郁、喐三形,并非体也。(《玄应音义卷第五·太子墓魄经》,118)

媟嬻 古文絬、媟、□、渫四形,今作□,同。先结反,谓鄙媟也。《说文》:媟,黩也。《方言》:媟,狎也。郭璞曰:相亲狎也。《尚书》:咸造忽媟。孔安国曰:媟,慢也,偒也。下古文□、嬻二形,今作黩,同。徒木反。通俗文:相狎习谓之媟嬻。(《玄应音义卷第十四·四分律第四十九卷》,309)

三、释义

(一)双音合成词立目,只释其一语素义

工业 古红反。《诗》云:工祝致告。《传》曰:善其事曰工。(《玄应音义卷第二十三·显扬圣教论第六卷》,469)

(二)被释项与释项之间存在小名大名关系

三碣 渠列反。《说文》:特立石也。谓三石支釜者也。(《玄应音义卷第十五·十诵律第三十八卷》,322)

(三)被释项与释项之间属于类义关系

六府 趺宇反。《广雅》:府,聚也。《白虎通》曰:人有六府,谓大肠、小肠、旁光、胃、三焦、胆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陀罗尼杂集经第二卷》,409)

三灾 籀文作灾,又烖、□二形,同。则才反。灾,伤也。案凡害伤人者皆曰灾。又天反时曰灾。灾亦病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四· 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十卷》,491)

“三灾”就是三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灾祸。玄应认为:“案凡害伤人者皆曰灾。又天反时曰灾。灾亦病也。”慧琳还具体指出大小三灾的内涵:“小三灾者,饥馑、疫病、刀兵。大三灾者,火、风、水。灾并在劫末,亦名劫灾。”[3]“三灾”“三甜”诸词语,是经概括归纳后形成的偏正式缩略语词。可见我们今天运用的缩略构词的方法由来已久。我们今天常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构词词形上就是仿此。

(四)先总释,后释某一构词语素,词义与语素义意义相关

1.缩略偏正式

六亲 《汉书》:以奉六亲。应邵曰: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苍颉篇》:亲,爱也。《释名》云:亲,榇也,言相隐榇也。(《玄应音义卷第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四卷》,10)

2.重叠式

元元 言元元者非一民也。古者谓民曰善,人因善为元,故曰黎元。经文作忨,五唤反。忨,食也。忨非今义。(《玄应音义卷第七·正法华经第七卷》,149)

元元,按玄应所释,即“黎元”,即众多善民,这里同时揭示了“黎元”的得名之由。

(五)双音合成词立目,释双音词

1.一般偏正式

指复合双音词内部构词语素结合紧密,构成新的词义,由大量的数量词、抽象名词等组成。

一袭 辞立反。《史记》:赐衣一袭。《音义》曰:衣禅复具为一袭。禅音丹。(《玄应音义卷第十八·辟支佛因缘论上卷》,390)

2.缩略偏正式

由主要语素经提炼而复合成偏正式的双音词,结构为数词加名词。

三膲 子遥反。《白虎通》:六府有三膲,肾之府也。肾主写三膲,亦以凑液吐故也。上膲若雾,中膲若漏,下膲若渎。经文作焦,烧余也。焦非字义。(《玄应音义卷第二十·陀罗尼杂集经第二卷》,409)

五兵 《周礼》:司兵掌五兵。郑众曰:五兵者,戈、殳、戟、矛、无夷也。步卒五兵则无无夷而有弓矢也。(《玄应音义卷第三· 放光般若经第二十三卷》,66)

五官 谓生老病死及现在县官拘录,亦名五天使者。(《玄应音义卷第四·大灌顶经第一卷》,83)

此“五官”系佛教用语,与现今一般所谓 “五官”的所指大相径庭,同名异实。

(六)释多音短语

六种亲属 《汉书》:以奉六亲。应劭曰: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苍颉篇》:亲,爱也。《释名》云:衬也。言相隐衬也。(《玄应音义卷第十三·盂兰盆经》,284)

四、外来词的注释

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历史悠久。在古代,从西域吸收“葡萄”“骆驼”,从佛教吸收“世界”“庄严”“圆满”。在近代,从英语中吸收“坦克”“沙发”“吉普车”,从日语中吸收“政府”“党”“方针”“政策”。在当代,从英语中吸收“可口可乐”“电脑”等等。[4]

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副教授认为:“外来词在从外语借到本国语言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直接的“借”法,像“NBA”、“GDP”属此类;第二阶段变成“音译词”,如telephone曾经被译作“德律风”、cement译作“水门汀”,而Tofel变成了“托福”;到第三阶段就是仿译词,如鸡尾酒、黑板、篮球等;第四阶段完全被本国语言所消化,成为意译词,如“德律风”最终成为了“电话”。[5]但并不是每一个外来词都会走完这连续统一的四个演变阶段,某一个词可能停在某个过程上固定了,或者消亡了,这不取决于任何人为规定,而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语言发生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生命过程。这里详细论述了外来词在我国的流传与接受,同样适用于对于佛经翻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大量音译词、意译词构成的解释与分析。

佛经东传以后,大量的佛教语如“佛”“罗汉”“塔”“菩萨”“不可思议”“回光返照”“极乐世界”“唯我独尊”等等随之传入我国。戚雨村指出:“外来词是研究民族发展史,了解与其它民族接触过程的重要材料,也是语言的历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材料。”[6]佛经的翻译,遇到多义梵语时采用音译。有时根据我国人民固有的汉语实际进行必要的意译。

《玄应音义》是梵汉合璧的训诂书。玄应既解释中土固有词语,又解释大量的外来西土新词语。注释内容丰富。有的解释精当,可以丰富汉语词汇系统。

(一)释得名之由

化地部 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梵言磨醢奢娑迦,亦名弥喜舍娑柯,此云化地,亦云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旧名弥沙塞者,讹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三·摄大乘论 第二卷》,477)

(二)意译

缘一觉缘觉 又云独觉。旧经云各佛,又言辟支佛,又言辟支迦,或云贝支迦,皆梵言转也。此云独觉是也。(《玄应音义卷第三·明度无极经第一卷》,71)

故二 梵本云褒罗那地耶,译言旧第二,《杂心论》云“众具及第二”是也。(《玄应音义卷第十四·四分律第一卷》,294)

五、注重大量实词注释外,还适当兼顾虚词词尾结构的立目与解释

这种训诂方法,客观上起到词语定形的作用,可以为后人研究词语结构打下基础。如:

泯然 弥忍、弥宾二反。《尔雅》:泯,尽也。泯,民也。(《玄应音义卷第四·观佛三昧海经第八卷》,92)

泯然 弥忍反。字林:泯然,尽也。《广雅》:泯、絶,灭也。(《玄应音义卷第八·弥勒成佛经》,175)

“泯然”,是中古出现的新词。在“见佛身体泯然平满,有金色光犹如千日”中“泯然”是“净尽貌”。在“现大满空化成琉璃,大复现小,如芥子许,泯然不现”中“泯然”是“消失貌”。“泯”的本义是消灭、消失、消除。《诗·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辟地拓疆,泯人社稷。”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汉德既兴,儒风不泯。”明吕坤《呻吟语·涵养》:“待价在沽,怨尤悉泯。”《汉语大词典》释“泯然”为消失净尽貌。把“泯然”的“消失貌”“净尽貌”合二为一,似不妥。[7]“消失貌”语义上不完全等同于“净尽貌”,反之亦然。“消失貌”侧重“不存在”,动作性更强。“净尽貌”即皆、全义,作副词,虚化更强,表范围。《汉语大词典》宜分列为两个义项。

《汉语大词典》中有四个例句:“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遂泯然如故。”(《太平广记》卷二八七引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侯元》);“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宋王安石《伤仲永》);“生平著述数万言,所藏金石文字及 宋栞善本书不下千种,皆泯然无存。”(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孙先生深知国民党人革命精神泯然无存,反袁定难成就,痛心之馀,决心到日本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重新号召进行反袁工作。”(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8]王安石《伤仲永》例“泯然”可做“净尽貌”解,余三例“泯然”可做“消失貌”解。

六、关于玄应注释引文的若干问题

玄应的注释中有很多引用成说以帮助立论,然后自己下断语,进一步申说,多用多音节释读单音节。从玄应的释语里大致可以看出汉语由单音节到多音节词语的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音义词目抉抉出 抉取 抉挑出玄应挑目《声类》云:挑,抉也。 谓抉出目也。玄应挑其《说文》:挑,抉也。以手抉挑出物也。玄应挑取《声类》:挑,抉也。谓以手抉取物也。

通过与今本典籍的比对,可以发现引用文字本身有节引、意引等各种情况。

土枭 古雕反。恶鸣鸟也。《说文》:不孝鸟也。经文作兔枭,或作秃枭,非也。(《玄应音义卷第一·大集月藏分经第三卷》,20)

今本《说文》: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鸟头在木上。这是节引。

拜署 时去反。署,位也。谓署置之虔敬也。《国语》:夫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谓表识也。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字従罒者声。(《玄应音义卷第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四卷》,12)

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可知,玄应先注音,后释义、串讲,再引用《国语》用例及韦昭注语“表识”,接着又是《国语》原文。若不查找文献的话,除注出国语出处的文句外,其余的语句,很容易看成是玄应的释文。当然,玄应释语有的是化用成说,有的是直接引用前人文献的原文及其注语,未说明而已。徐时仪先生的玄应《众经音义研究》专门讨论了玄应引书(方言、通俗文、说文等)的情况。

如上简述,大略可知玄应撰写音义的宗旨。下面的《玄应音义》序言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

大唐众经音义序(终南太一山释氏)

自法王命驾,导之者九乘;弘传声教,统之者三藏。然则指月之喻,无爽于恒规;因言之义,有契于常则。所以实相窅冥,开宗于文字;权道综御,崇尚于方言。且夫一音各解,惟圣之筌蹄;随缘别悟,在凡之准的。西梵天语,遂(邃)古莫亏;东华人言,沿时迁贸。至如《说文》在汉,字止九千;《韵集》出唐,言增三万。代代繁广,符六文而挺生;时时间发,寄八体而陈迹。求其本据,谅在前模;核其离广,诚归物议。夫以佛教东翻六百余载,举其纲纽三千余轴。随部出音,闻之往说;殷鉴群録,未曰大观。然则“必也正名”,孔君之贻诰;随俗言悟,释父之流慈。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通解。有大慈恩寺玄应法师,博闻强记,镜林苑之宏标;穷讨本支,通古今之互体。故能雠挍(校)源流,勘阅时代;删雅古之野素,削浇薄之浮杂;悟通俗而显教,举《集略》而腾美。真可谓文字之鸿图,言音之镜者也。贞观末历,敕召参传,宗经正纬,咨为实录。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结成三帙。自前代所出经论诸音,依字直反;曾无追顾,致失教义,寔迷匡俗。今所作者全异恒伦,随字删定,随音征引,并显唐梵方言,翻度雅郑,推十代之纰紊,定一期(朝)之风法。文非词费,务在纲正,恐好异者,辄复略之。斯则得于要约,失于义本。救弊开信,终掩玄化。故重陈委想无昧焉。序之云尔。

从这里可以知道玄应在佛经文字的勘正、音读、释义上做了大量工作。于贞观末历,结成三帙《音义》。传统训诂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如今的词汇学、语义学、注释学、校勘学、版本目录、典章制度等等各个方面。《玄应音义》是属于训释佛经音义类的注释书。其中,训释词义,对汉语语义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玄应音义》在词典编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玄应治学方法的另外一面就是传承前人一贯的学风,精益求精,不懂就不懂。文中常出现“未详”“未见所出”,留给后人去探究。

麦□ 夷职反。麦穅也。案诸书所无,唯《赵书》有人姓姚名□作此字。(《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盘经第二卷》,39)

惋手 乌唤反。谓惊异也。未详何义立名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盘经第三十六卷》,51)

嘲调 正字作啁,同。竹包反,下徒吊反。《苍颉篇》云:啁,调也。谓相调戏也。经文有作呓,相承音艺,未详何出。或作譺,五戒反。《字林》:欺调也,亦大调曰譺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盘经第三十一卷》,51)

磔口 陟格反。《广雅》:磔,张也。亦开也。经文作挓。未见所出。(《玄应音义卷第四·观佛三昧海经第五卷》,92)

三顀 直追反。《说文》:额,出也。今江南言顀头胅额,乃以顀为后枕高胅之名也。经文作膇,未见所出。(《玄应音义卷第五·太子须大拏经》,117)

七、《玄应音义》的不足之处:释义不准确或有误

不允 弋准反。允,当也。允,信也。《尔雅》:允,诚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二·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四卷》,464)

“不允”,同页共5见。“求不允”,3例;“所求不允”,2例。《说文》:“允,信也。”《玉篇·儿部》:“允,当也。”玄应释“允”,似拘泥于故训,实不合文意。据文意,此“允”应是答应、许诺义。“不允”就是“不允许”。“允”的“允许”义用法,是“允”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义项。南朝文献就有用例。如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唐代用例除了如上所引经文外,其他文献用例如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后世文献用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正字通·儿部》:“今俗许诺曰允。”可见,“允”的“允许”义是一个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新义项。“允”的“答应、许诺”义一直沿用至今。如“允许”“应允”“不允”等等。另外,玄应以“不允”作为词条立目也不甚恰当。“不允”在经文里是一个偏正词组,不是词。《汉语大词典》收释“不允”有二义,一是不被敬信,二是不为人所信服,不孚。与本处“不允”义无涉。

《玄应音义》是研究汉语语音、词汇、文化、辞书编纂、古籍整理资料来源的宝藏。通过《玄应音义》,可以上下考求语言的历史发展,丰富我们辞书的修纂。徐时仪先生指出:“如果仅仅从传承源流而言,《一切经音义》的某些方面可以说已具有近代《辞源》的雏形,它对《辞源》等新辞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9](P657-658)但由于 传 统语文学的局限,玄应在训释佛经语词时,难免会出现不符合现代语言学原则的现象。

[1]杨端志.训诂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2][韩]郑莲实.玄应《一切经音义》的“非体”[A].佛经音义研究[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傅振国.左看右看字母词[N].文汇报,2012-09-04(B版).

[5]李明洁.像蛹一样,外来词会经历四个阶段[N].文汇报,2012-08-31(第5版).

[6]戚雨村.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8]汉语大词典(2.0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徐时仪.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音义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
清水江文书疑难双音词例释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龙龛手镜》“拆”字考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日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与异体字研究
俄藏黑水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再考
敦煌佛经音义声母演变的中古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