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13-07-25丛波
丛波
摘要: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积极心理学导向和教育的途径三方面。给我国的启示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认同策略;发展社会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56-02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以来,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得蓬蓬勃勃。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
我国人口众多,而且我国特殊的高考制度,使得人们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更看重成绩、考试,对人格、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却漠视或忽视。而且学生们又盲目乐观地美化大学生活,使得高校的心理教育的任务尤其繁重。研究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1.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美国通常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称为“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有的学校还称之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可见,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可看作是一门学科,又可看作是一项服务工作。服务内容也呈多样化,包括咨询、评价、干预、预防、教学指导及健康服务等。
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要并给与援助。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角色是修复者和咨询师,主要进行干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由于具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会大。惊小怪,而是视为学生成长中正常的“片段”。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消除学生因为有心理问题而感到不安或自卑的情绪,然后才是进行科学的诊断,并根据该学生的特点进行对症治疗。在干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注重细节和最终质量。
从总体看,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科的学校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所以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2.“积极心理学”或“快乐心理学”导向
卡瑟琳·艾克勒斯通(Kathryn Ecclestone)在2012年9月发表在《教育研究》中的论文中提出“积极心理学”或“快乐心理学”的观点。她使用“感情的和心理的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含了广泛的、能发展的“可构建”体系。这包括复原能力、坚忍精神、乐观的世界观、融入的能力、满足感、能得到支持、爱和尊重,感情控制的技巧、情商,还有同情心、在困境中保持镇静、关心他人、不同他人攀比等(Huppert 2007;Layard 2007;Seligman et al.2009)。重新更新了“品格”的论述:品格包括所有上述的品质以及“人格健全”所列出的其他的品质(Lexmond and Grist 2011)。
作为对感情和心理脆弱的呼应,“积极心理学”或“快乐心理学”对实践极有影响力,这也由世界健康组织的倡导推行而得以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意味着我们能意识到自己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能妥善处理;能富有成效地工作;能对社区作积极的贡献。积极心理学公认的奠基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美国心理协会的前总裁,高调地提倡对美国的军队和美国政府进行心理干预,在美国的高校内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他认为,后天习得的乐观主义是幸福健康的核心,同心理和感情因素同样重要。他和他的支持者认为这些是可以教授的,可以转变成生活状态(Seligman 2011;Seligman et al.2009)。理查德·雷亚德(Richard Layard)是英国对这种理论的主要支持者。他和他的支持者都认为科学可以使我们能够挑战现在的理论,即生活是痛苦的。他在2011年4月发起了快乐运动。他认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很多人并不快乐。就人类的记忆而言,这一直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塞姆尔·贝克(Samuel Beckett)曾说过,世界的眼泪是个常量。那么,如果眼泪不再是常量会怎样呢?如果每个人和社会都能够塑造并促进他们的快乐又会怎样呢?
在过去的十五年,已经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普遍的干预既能治疗早期有心理症状的人,又能阻止未来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呼吁公众要支持新兴科学,抵制传统的以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策略。通过对客观的健康幸福建立可衡量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特征,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个人和公共的评价体系,以鼓动促进“感情接种预防”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美国高校没有为全体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但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课和社会心理学等。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决有关学习、压力及情感问题。美国高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中心,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危机等问题。一般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如阅览室、资讯室,为学生提供家教、个别与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并为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社会实践经历等内容。学校更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美国,以美利坚大学为例,新生入学后需参加“大学新生公共服务经历”。在开始上课之前,他们要在华盛顿地区各处从事社区服务。美利坚大学在全地区的小学、老年社区等公共生活社区中选取44个基地供大学生服务。学生们也可以在多文化中心、食堂和各种其他公共社区服务。
校方认为,即将入学的新生将要在学校所在地区度过人生中重要的四年。尽管学习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们也需要了解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样有许多要人操心的事物、问题和需求。关于这些,最佳的了解途径不在书本之中,而是要走出去,置身社会,了解非营利性部门在干什么,教堂在干什么,学校内又在发生着什么事。在社区服务基地,学生们在专心于所干的工作,了解父母家庭一直让他们了解的社会。
无独有偶,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立大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有“社会义务服务经历”才能毕业。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有相似的要求。校方一致认为这种强迫性行为会加强年轻人社会义务服务的热情。这成为学生们的社会义务之一,从而增加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培养了整整一批人,他们真的热爱义工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贯穿始终。因此,他们在大学里、大学毕业后,都会继续坚持这么做,这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最佳方式。
二、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给我国的启示
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普遍的积极价值观、品格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于少数的心理案例的分析;更多地服务于学生,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而不要局限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范围。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认同的策略
确保学校的文化与氛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推动力:提供培训或有组织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学校里能体验到支持。鼓励学生在社团中扮演领导者及倡议人的角色;学校组织一些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一种尊重、认可与价值感。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是可利用的资源,而不只是资源的利用者。
2.发展社会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
校园的文化氛围只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外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积极的价值观。作为学校,除了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达到让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外,还要为学生们提供学业支持,帮助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尤其是那些想要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广播等各种渠道与学生探讨积极的性格特征,以及怎样运用这些性格特征。同时,教师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并随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性格特征。
鼓励学生们通过“社会义务服务”来发展交往能力、文化能力、和平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等社会能力。进而让学生们将自己视为积极的个体,不但是有价值的人,而且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将扮演有用的角色。培养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清楚的知觉,引导他们存储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利用。
3.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学校教育中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说明学校心理服务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标准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考虑到中美两国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中国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的需要,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