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违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13-07-25张欣陈子明
张欣 陈子明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的秩序,也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大学生出现违纪现象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失当、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及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包括: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违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90-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进程中,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有效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当前育人形势的需要。违纪处理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的秩序,也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对学生违纪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学生产生违纪行为的原因,探索解决学生违纪问题的对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违纪状况的调查与统计
笔者对某国家重点大学2010年至2012年学生违纪的类型和受处分级别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显示了近三年这所大学中所有受处分学生的违纪类型,包括考试作弊、旷课、违章使用电器、打架、违反校园秩序和盗窃等。2010年至2012年,违纪学生的总数分别为57人、59人和40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违纪学生在数量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学生整体素质正在逐年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查显示,大学生违纪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考试作弊、违章用电、旷课和打架斗殴等方面。其中,考试作弊在违纪事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表2显示了近三年这所大学中违纪学生所受处分的级别,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受到的处分多集中在警告和严重警告这两个级别上。可见,大部分违纪学生受处分的级别较轻,说明他们对于违纪行为存在一定的辨识能力,只是由于一时冲动或者存在侥幸心理才会出现违纪行为。
二、大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存在着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不良风气。各种社会问题在校园的延伸,使大学生也免不了会受到侵蚀。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自身阅历尚浅,可塑性和效仿力又很强,因而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难以抵制种种诱惑,出现了违规违纪行为。
2.家庭教育失当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见,学生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许多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学习成绩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失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当前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过度保护和有求必应,使得他们集自主精神和依附心理于一体,在拥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同时,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差,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诱使违纪行为的发生;2)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偏高,在子女达不到他们预期的目标时,就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施以体罚,导致子女在遇到挫折时不愿与父母沟通,产生了消极情绪,遇事容易冲动,易出现违纪行为;3)目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子女,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共同关心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抑郁、冷漠等情绪,因而易出现违纪行为。
3.学校教育管理措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升学压力仍是左右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因素。受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有些学校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只要学习好就万事OK的想法。
与中小学相比,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自我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且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然而,在家长的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极易感情用事,受到刺激便会丧失控制能力,并出现违纪行为。
学校尚没有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致使教育与管理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与管理各自的优势和整体效应。特别是当教育模式、管理措施与培养目标不一致时,便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了各项教育管理措施的实施;二是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了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
4.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
走进大学校园后,出现在每一名大学新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客观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法、个人目标、社会期望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进入大学以前,“考大学”似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目标一旦实现,进入了大学校园,部分调适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这时他们就会丧失奋斗的目标,感到茫然无措,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消极情绪,直至引发了违纪行为。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出现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最终产生了心理偏差,引发了违纪行为。
三、防止大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的对策
1.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置身其中的每个成员会产生感染和同化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充分发挥宣传栏、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电台、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随时消除校园内易于诱发学生违纪行为的不利因素。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建立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当严肃校规校纪,在新生人校时对其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将外在的校规校纪“内化”为学生认可和可接受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避免违纪现象的发生。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是做好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应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之中。
其次,应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能力,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工作体系,促使辅导员逐渐走向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互动机制
家庭对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品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建立家校互动机制,一方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另一方面,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并掌握有可能引发学生异常行为的家庭因素,防止学生出现违纪行为。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成熟期,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人生发展等方面的矛盾心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挫折,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避免由于心理失衡而发生违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