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的探索

2013-07-25黄柱坚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式实践能力

黄柱坚

摘要:为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要根据办学定位精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与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渠道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进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开展学科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关键词:知识转化;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48-03

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关键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在我国部分高校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实践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形成

实践能力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方式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个体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实践能力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是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傅维利、刘磊指出,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构成。个体实践能力可分为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实践压力、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信息交流、人际沟通、肢体运动、专项知识、专项技能、匹配分析力、策划力、执行力、应变力等14个构成要素。笔者认为,知识、技能是实践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言传,可用文字、程序或数字表达,如书本知识。隐性知识内含于人脑,是非具体或无完整条理的主观经验、思考模式等,无法直接传达给他人,必须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间接学习,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意会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中,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来获得。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过程的中间环节,对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个体实践能力的形成

个体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和方式起着稳定而直接的调控作用。实践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是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因而,知识向技能转化、内化与迁移便形成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学习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技能则解决会不会、熟不熟的问题。技能在运用显性知识和获得隐性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不具备职业劳动者职业实践活动的条件下,实践能力在以下过程中经内化和迁移逐步形成:知识向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转化;反复运用,形成熟练技能与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解决复杂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因素

赵建华认为,大学生主体、学校组织、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影响大学生实践行为的因素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与经验,教学任务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高校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以及职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1.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与经验

大学生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直接制约着他们实践能力的获得。许多大学生不认为实践教学是获得实践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他们往往更信赖社会关系。他们认为管理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2.教学任务与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是在教学任务的约束和引导下进行的,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不像理论教学那样严格和规范,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在工程、生产、营销、研发、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高校职称评审主要比拼论文和项目,对实践教学能力的刚性要求不严格,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写论文和研究项目上,致使其放松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少、课酬低等,也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3.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

能力由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知识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愈丰富,越有利于克服获得技能的障碍,越能加速技能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转化为技能,不学习操作就学不到技能。不同课程知识的复杂性、易学性、应用性不同,有关实验实践的复杂程度也不同。若实验实践过于复杂,成本过高,则会影响学生对该实验实践的操作。因为实验操作的稀少,缺乏综合性、跨课程的实验训练以及实验实践经费的紧张,会阻碍学生对隐性知识的习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获得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更看重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功能,认为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要避免功利性和职业化,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将其定位于对理论知识的解释和验证;二是许多高校教学设施投资、教学设备购置与维护的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广泛、深入、经常性地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三是有些复杂实验的开展缺乏师资力量。零点调查公司的一组数据表明:9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四年里会实习2~3次;德国80%的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才能毕业;法国大学生毕业前至少实习2次以上才能拿到证书;中国仅有11.7%的大学生拥有实习经历,低于国外大学生参加的实习比例。实践教学的弱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职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

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最看重的是实践态度,其他依次为执行能力和专业技能。面对一些用人单位对某些技能或某些实践能力的要求,会促使大学生注重这些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不看重的技能和能力,他们往往会予以冷处理。

三、促使大学生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培养方式探索

随着社会对人才实用性、应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越来越在意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普通高校适应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由于知识、技能是实践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知识向技能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焦点在于促使其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中,专业课是形成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支点,依托专业课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自然,专业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必须定位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高校中,有许多专业课仅作为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安排也不多。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难点。以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要考虑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层次、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式、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办学经费约束、学生本身条件等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因素,来探索促进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1.根据办学定位,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承担着讲授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素质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学科知识,传授相应的管理技能和经验,培养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任务。其教学目的是理论教学传授显性学科知识,实践教学应用显性学科知识、体验和领悟隐性学科知识,同时训练技能,促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课实践教学主要围绕工作分析与评价、招聘与测试、员工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素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能力进行。英国科学家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体认识活动。所有显性知识都根植于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亲身参加有关实践才能获得。适应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要从理论取向转为能力取向。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为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必须根据办学定位和用人需求,精心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在课程培养目标上,要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任务上,要保证基本的、应用性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充分完成。

2.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渠道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体是学生,最终效果也取决于其自身。可通过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与业内资深人士交流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可通过改进理论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其自觉地提升、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能力。教师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表现在对大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的引导、解惑、知识向技能与能力转化的推动上。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缺少从业背景,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在高校教师任职条件、职称评定方面,应提高实践能力与水平的要求,将是否有实践经历、是否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以及是否参与产学研合作等作为重要条件。通过实践教学专项培训、教师到用人单位实习、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改进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丰富的人际沟通经验,是个性化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适合采取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体验反思、人际沟通训练等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问,促使学生将学问外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招聘教学中,涉及招聘概念、计划、程序、渠道、人员选拔等教学内容,可综合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教学方法;针对特定的招聘对象,通过创设招聘学习主题和模拟招聘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按面试者、应聘者、评价者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招聘。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任务、线索,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在任务推动下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洞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态度等,并从中适时加以引导和培养。

4.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

应用性本科院校着重理论应用,学生职业取向面向的职业群要求实践能力要强。围绕办学定位,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保障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时间和经费;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互动性的实验项目,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招聘人员素质测评实验窒和实习基地,将实践教学费用列入预算,让任课教师在模拟或实际企业环境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模仿、操练,一边体验掌握管理技能的方法和经验。实践表明,借助实践基地进行管理技能训练,开展体验反思教学和互动教学,能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

5.开展学科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项技能发展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性学习环节中,经过参与、体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反思等方式和过程,将学到的知识、理论、技巧、经验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依赖“实验实践平台一实验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的能力开发途径。通过开展课程知识与职业对接的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分析等竞赛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专项技能的发展。

总之,学科教育、学术研究是大学工作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也是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工作重点。通过专业课教学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大学设立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培养方式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