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教育中创作理念合理转变的研究

2013-07-25艾敬园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大连116021

大众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实主义

艾敬园(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很多教育者开始质疑单一的创作教学模式,并大胆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现实主义主导的分析

我国艺术教育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与美学观念作为主导的,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随着长时间的发展,相关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对艺术的政教作用越来越重视。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创作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一名优秀的成功艺术家要善于走进生活当中,亲身感受生活,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多与广大群众交流与沟通,同时,要保持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活动。

艺术创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也全面地将生活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并且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中描述内容应该倡导该如何去生活才会更好,而不是反映出安于现状就应该如此的生活。艺术作品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应该体现实际的生活,同时应该有引导生活的作用,也就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具有体现性,每一幅作品要有思想、有理想。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在基础训练的阶段,非常重视扎实的写实绘画技能专业训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当前唯一正确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与创作手段就是对现实主义写照,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文艺创作领域有一个最高的批判准则,要对国家的政策宣传任务进行积极的担负,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当代现实主义的美术教育学院使其高校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难以突破当前的思维模式。现实主义创作中所蕴含的“真实性”,在中国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具有通过客观表现的再现,将事物所隐藏的本质、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充分体现出来的特殊意义。

二、如何实现高校美术教育创作理念的合理转变

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各个环境有了一定的程度的变化,而高校美术教育在这个趋势下应该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瓶颈,而合理转变的主要切入点还是在于重新诠释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中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1)所谓真实,应该是客观世界与观察者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真实。因此,艺术在体现真实的领域上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而如何将这种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就必须努力将具有社会目的或者宣传意图进行排除。艺术真实的体验从感性、感知开始。将概念作为出发点,而实现的形象拼合即使要获得审美的“魅力”还是非常难的,也可以说是,艺术创作思维最基本的特征。“真实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客观的生活与经验获得的生活。客观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可阐释性,充分体现其哲学意义;而经验获得的生活,具有日常行为的实在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诠释,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继而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因素,也对生活进行“经验”,而这种生活就是真实的,并具有较强的个体性。

(2)所谓典型。很多美术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为直观的认为典型性的题材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并没有以往的意义。很多美术教育者有自己的理念,他们认为人一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偶然的,可以说每一件事情都一次性瞬间发生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他的逻辑、本质与规律会因为实际情况的变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而无法准确把握。过去应该交给历史研究者去研究,将来没有人可以预料,只有自身生活的瞬间现在才是能真正触及到的东西。

(3)生活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并且整个过程要坚持真实的态度,通常生活正在经历的过程可以当作“真实”的本质,而且可以直接成为美术创作的基本素材。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需要我们善于进行收集与捕捉,如:短暂的片段,能触动我们心理深处的某种事物。可以将这些素材直接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便能顺利的完成艺术创作,而且能真实的反映生活。美术创作的环节中可以将距离放在自己的圈子内,可以是朋友圈子。可以是亲人圈子,从自身原生态的生活入手,才能体现什么是真实,而这才是对当代美术创作理念的创新,也是当前美术教育学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2.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高校美术教育一样要作出一些改革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切实将传统现实主义的瓶颈突破,同时要实现合理转变的语境要素:要充分利用“近距离”艺术实践的作用,推动美术创作。既然是近距离的艺术,其主要有这些涵义:一是,常常出现在作品中的角色是自己身边的好朋友或者亲人,这是人物关系“近距离”的体现;二是,没有进行所谓的修饰,要重视有效处理自然主义场景以及人物动作细节上的处理,关键是通过创作将艺术作品的画面与观众的距离拉近,最大限度让观众在角色上出现一定的错觉,而这种方式就是情节与空间上“近距离”的体现。

三、美术创作中的“近距离”艺术实践启发

若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角度阅读经验来欣赏这些“近距离”艺术,在欣赏初期必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通常这类艺术作品都蕴含了写实的绘画技术,而且是对一定时间内真实的环境内容进行描述的,充分体现了学院的气息。一旦我们带着惯性进行仔细品味时,在理解各种意义的过程中,会发现作品本身其实并没有同我们的视觉经验相对应。主要是艺术家没有想过利用作品将应有的政教意义表达出来。他们一般的逻辑是用“通俗”与“无聊”来对社会主流因素中的“意义”来进行消解,并希望通过这种现实主义手段,也就容易释读的手段,来将自己对当前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看法的态度表达出来。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未必能得到全新视角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普及性”“普通性”还是非常受广大群众所追捧的,虽然无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但是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充分展现出来。“近距离”的艺术依然以生活为源泉,但是并没有高于生活,内容与形式上的组合构成了新的艺术景观,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以此来有效改善传统的现实主义教育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也没有过于超时代的激进,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转变。

[1]李甜.浅析新中国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演变[J].大众文艺.2012(24).

[2]邓凡.“论画以形似”——刍议中国写实美术的是非[J].大众文艺.2012(24).

[3]张汉军.谢宏雯.原始岩画的社会功能及美学价值[J].大众文艺.2012(24).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实主义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