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发展背景与音乐特征

2013-12-18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大众文艺 2013年6期
关键词:阿依哈萨克特斯

陈 剑(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一、与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共生的背景

哈萨克族作为新疆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的历史沿革,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唐代称“可萨”、“阿萨”、“葛萨”、“阖萨”,今通译为“哈萨克”,民间则传说有“白天鹅”、“避难者”、“脱离者”之意。“古代的塞种、月氏、乌孙、康里(康居)、阿兰(奄蔡)、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铁勒、钦察(克普恰克)、乃蛮、克烈、阿尔根、瓦克、弘吉刺、札喇亦儿、阿里钦等是哈萨克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哈萨克族的先民是由多种游牧部族成分融合而成。其中,自公元前2世纪起,居息在伊犁河和七河流域的乌孙,建立过强大的政权,经过多个世纪的历史辗转,渐渐吞并、融合其它部族成为了哈萨克的先世,到公元15世纪终于完成了自己独立民族的形成过程,进而有了今天的哈萨克族。

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人民在自己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与最早期休养生息在中亚地域的多个突厥语氏部族长期联盟,奠定了哈萨克语的形成基础。其文字形成之前,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字、粟特文字、察合台文字。“1913年,哈萨克斯坦著名学者阿合买提·拜吐尔在阿拉伯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阿合买提·拜吐尔字母,并规范了哈萨克族的语法,我国的哈萨克族一直使用到60年代。”1965年我国对哈萨克文字进行了改革,使用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借鉴汉语拼音的文字——新文字,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1982年又恢复了至今使用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古代哈萨克氏族部落也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景教与摩尼教。在哈萨克族人生活进程的各个时期,这些宗教相互排斥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13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在哈萨克部族渐渐得到全面传播,并占据统治地位直到现今。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她们自古“逐水草而居”,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狩猎、手工业、商贸业为辅。我国的哈萨克族人口达1250458,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阿尔泰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所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地区所属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另外在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分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牧民定居政策,把实行牧民定居、半定居作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由此,哈萨克人民逐步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中有人生礼仪的出生礼、四十天礼、割礼、骑马礼、婚礼、葬礼,有纳吾如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有阿肯弹唱、姑娘追、叼羊等等,生动有趣、风格别具,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特色和气息。

新疆伊犁州境内的哈萨克族作为当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占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达2000公里的区域。其地理位置处在中亚腹地,西联欧亚、东通中原,是中西文化、经济交汇的枢纽,古时视为“丝绸之路”主要通道。这里土地肥沃、草水丰美。闻名于世的“神秘喀纳斯”“巩乃斯大草原”“赛里木高山湖”“伊犁河”“阿尔泰山”“天山”令人神往……哈萨克民族世代居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着草原文化的大美诗篇。

二、“阿依特斯”艺术发展轨迹

哈萨克“阿依特斯”(aytes)——对唱,本意是辩论、申辩、争辩,后引深为“用诗歌形式辩论”或“用诗歌进行智慧的较量”,其历史形成较为久远。哈萨克族自古的生活生产方式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生活居区,人们又不善于文字记载,更没有乐谱记录,故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和唱腔唱词,只能是口耳相传。这样,不免在漫长的历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以致于影响“阿依特斯”的历史确切性。直到“11世纪由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中才有了明确记载。麻用夏天与冬天的对唱形式,形象地阐述了突厥语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对唱体裁。现代意义的哈萨克族阿肯对唱,到了18世纪下半叶才在民间形成了相当规模,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阿依特斯”流变也悄然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从15世纪至18世纪,是“阿依特斯”发展繁荣时期,特别是“阿肯阿依特斯”曾一度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风靡中亚大草原。诸如以布达拜·喀布勒、毕尔江·霍加胡勒、阿拜·库南拜等为代表的优秀进步诗人、阿肯,用自己的创作,高歌吟唱,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受苦受难的穷人,痛斥大封建主的贪婪与残暴,为“阿依特斯”填注了新的内容。再如《毕尔江与萨拉的对唱》、《艾赛提与额勒斯江的对唱》、《阿斯里汗与台尼的对唱》、《阿依那巴拉与坎吐曼拜的对唱》等,诗韵和谐、内容丰富、对唱词曲融洽、旋律富有激情,被誉为哈萨克“阿依特斯”的典范,广泛流传至今。这是“阿依特斯”艺术魅力又一高度的体现,以及其传承、发展的标志性变化与进步。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历了几段不循常的动荡和发展时期,哈萨克“阿依特斯”也随着每个时段的进程不断变化着新的内容。反帝反封建、保家卫国、拥护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对唱表演,成为了哈萨克“阿依特斯”时尚的表现内容。阿肯——唐加勒克·珠勒德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杰出代表人物。他技艺高超、诗创简洁、节奏明快。《唐加勒克与乌尔加勒哈孜的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家喻户晓的名唱段,颇具鲜明的时代感。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提高。此时,“阿依特斯”艺术作为哈萨克传统优秀文化,也倍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采取了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抢救、整理、保护与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新疆哈萨克“阿依特斯”的音乐特征

“阿依特斯”的音乐,一方面源自于哈萨克民间艺人即兴演唱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源自于人们世代口头传唱的民间小调旋律。“阿依特斯”艺人创作的诗歌,用适合自己演唱风格和喜欢的旋律来进行填词表演。“阿依特斯”音乐旋律简单流畅、古朴自然、易于上口,音乐感觉随歌者情绪变化而彰显自如。由于歌词的即兴性特点,往往使音乐节奏、节拍出现无固定的变换,即:散拍子、混合拍子交替使用,这也表明哈萨克民族草原游牧生活的自由性特征。如“穆斯伦别克与卡玛什”、“海来提与孜依拉古力的对唱”:

从以上谱例中不难看出:“阿依特斯”音乐结构的不方整性特征。乐句、乐段不对称,随兴而唱;旋律上四度“呼唤”式进行及节奏中前短后长的音值组合,形成了它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旋律特点和风格。

“阿依特斯”音乐调式是多样的。它可能是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也可能是东方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再可能是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与东方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相互融合。这是由于哈萨克族世居在欧亚腹地广大地域,受东西方音乐文化影响所致。音乐旋律中经常出现的降si音,是哈萨克音乐非常独特的风格。如:哈萨克族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所进行的对歌——“加尔--加尔” 便是典型的例子。

“阿依特斯”多在男女之间进行。男方演唱的曲调舒展豪放、热情洋溢,女方演唱的曲调委婉抒情、优美动听,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他(她)们的演唱发音是一种“自然通”,好似西洋“美声唱法”,它缘于哈萨克语言的语音,在歌唱时自觉不自觉地获得了咽喉腔共鸣的发声技巧,使之富有了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归疏与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共生的背景及“阿依特斯”艺术的发展轨迹、音乐特征,它悠久的历史、深远的根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着实让人为之感叹。被誉为“哈萨克文学的金摇篮”的“阿依特斯”艺术,是哈萨克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别样的瑰宝。

注释:

1.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哈萨克族简史》第2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

2.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哈萨克族简史》第2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

3.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4.割礼:男孩子七岁时割除生殖器包皮而举行的仪式.

5.那吾如孜节:相当于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意思.

6.阿肯:哈萨克族民间诗人、歌手、说书人、即兴演唱者.

7.黄中祥 《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民族民间艺人调查研究》第108页 民族出版社.2009年.

8.《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第718页.

9.《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第722页.

10.加尔—加尔:情人呀情人之意.

1.黄中详.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艺人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加列力·努尔培斯主编.哈萨克阿依特斯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M].中国ISBN中心,1998.

4.洪涛、卡木那·江波孜.哈萨克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阿依哈萨克特斯
Jiao Ayi| 《娇阿依》
“一站式”三联CTA诊断急诊胸痛的临床意义
奔跑的野兔
再续黄绿色赛道传奇 路特斯70周年庆典
撵野兔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
贝奈迪特斯与安全玻璃
受伤的树也能带来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