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麈尾”考
2013-07-25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上海200000
顾 筠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 上海 200000)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清谈之书,其中处处可见麈尾的身影。麈是一种体积比鹿大的鹿科动物,又名荒鹿,俗名长尾鹿。《埤雅》释麈曰:“麈,兽,似鹿而大。其尾辟尘。”《资治通鉴补》注文曰:“麈,麋属。尾能生风辟蝇蚋。”因为麈尾巴上的毫毛非常坚硬,因此做成麈尾可以扇风。关于麈到底是什么动物,有人认为麈就是麋鹿,即四不像。《华阳国志》言郪县宜君山盛产麈尾,质量上佳用于入贡。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习惯生活于湿地的环境之中,那么其生活环境与郪县的高山环境不吻合。又《清通志》言麈在冬至左右换角,而麋鹿和鹿的换角时间应该在夏月,所以麈和麋鹿绝不是同一种动物。孙机先生则认为是驼鹿。驼鹿习惯生活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区,郪县古属广汉郡,是今日的绵阳三台县郪江古镇,四周峭壁环绕,并且郪江周围有大量的汉代崖墓群,是标准的高山环境。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大都在海拔一千米至三千米之间,譬如峨眉山的最高处万佛顶海拔高达三千多米,属于典型的亚寒带气候,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曾经的宜君山顶也能够提供类似的环境供驼鹿生存。
“晋王导《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最初麈尾出现时的功能乃是拂除尘垢和驱赶蚊蝇,酷暑之时还可以扇风降温,今人生活在城市里可能觉得麈尾无甚大用,然而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今天的农村还要糟糕,暴露在外的尸体成了蚊蝇滋生的源头,因此还曾经流行过几次大型的瘟疫。虽然汉代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成型的麈尾已经出现,但是汉代出土的墓葬图像中已经存在类似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断麈尾最初起源于汉代,到魏晋六朝时期才被大量使用,遂成为了清谈玄士人手必备的风流雅器。
初期麈尾的形制“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墓中壁画家居图中,男主人手执一柄树叶状的麈尾,顶部尖而中间宽,有短柄可供手持。北魏时期的云冈第六窟后室南壁浮雕维摩诘像中维摩诘左手抚床,右手侧举,手持树叶状麈尾,中间有一根细长的骨,露出短柄可供手执。清人有以为麈尾等于拂尘者,非也。麈尾中间有骨而拂尘前端只缀以毫毛,因此非常柔顺,呈马尾状随手势而动,而麈的毫毛非常坚硬。而到了南北朝后期以及隋唐时期,麈尾大部分是以“爰有妙物,穷兹巧制。员上天形,平下地势。靡靡丝垂,绵绵缕细”的形象出现的,取天圆地方之寓意。隋代莫高窟276窟维摩诘经变图中的维摩手持的麈尾就是这种形制,顶部呈半圆形,底部呈方形,体积比树叶形的麈尾更大,并且手柄更长,想来是因为初期麈尾的面积太小,而且手柄太短捉拿不易,于是在使用中逐渐改进,使麈尾形状更匀称美观,使用更方便。又如盛唐期莫高窟194窟南壁所绘《帝王听法图》中的帝王以及五代时期莫高窟第98窟的《于阗国王供养像》中的国王手持的都是改良过的长柄麈尾。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六朝人清谈,必用麈尾。”清谈水平的高下不仅在于清谈者能够辩才无碍,理不屈于人下,容貌风度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手持麈尾不仅可以助长谈兴,而且可以令自己风度翩翩望若神仙,于是执一柄麈尾侃侃而谈在士人间蔚然成风。因此后人又称麈尾为谈柄,王士祯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通俗编》引《天禄志余》云:“近人以口实为谈柄,或云笑柄,非也。古人淸谈多执麈尾,故有谈柄之名。《传灯录》:栖云寺大郞法师每谈论,手执松枝为谈柄是也。”若忘记随身携带麈尾,那么一根松枝也可以暂时充当谈柄。今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麈尾乃是以漆木为柄,但是风格华丽,已全然不是六朝旧貌。然而麈尾柄最初也是以木头制成,后来风流玄士为了增加自己言谈间的风度,并且为了使“质卑”的麈尾配得上自己的门第身份,发展出了白玉柄、犀柄、金柄等各种材质的麈尾。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手如同白玉一般温润莹白的王夷甫比起诗经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美人也不逊色分毫,故后人乃有美人如玉之喻。麈尾一般都随身携带,在家中不使用时可以悬挂在床帐上,宋人黄庭坚云:“便欲扫床悬麈尾”;又如王导、桓温、殷浩等诸人并在,殷浩乃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清谈高手,王导谈兴顿起,“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可见麈尾已经成为了魏晋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
1 (宋)陆佃.埤雅.卷三释兽.明成化刻嘉靖重修本.
2 (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卷八十九晋纪九.清光緖二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
3 (南北朝)徐陵.徐孝穆集笺注.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白化文.退士闲篇[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吕品生等.北京市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J].文物,2001(4)
6 敦煌北凉·北魏.中国敦煌壁画全集[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7 (南北朝)徐陵.徐孝穆集笺注.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敦煌北凉·隋.中国敦煌壁画全集[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9 敦煌北凉·盛唐.中国敦煌壁画全集[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10 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线描百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
12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六.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13 (清)翟灏.通俗编.卷十七.清乾隆十六年翟氏无不宜斋刻本.
14 戴燕.玄意幽远·魏晋玄学风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5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 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内集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