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花鼓灯艺术
2013-07-25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安徽蚌埠233000
陈 静(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安徽蚌埠 233000 )
一、历史记载中的安徽花鼓灯
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汉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因旧时常在农村灯会中演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称为花鼓,故名花鼓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近20年,花鼓灯逐步走向城市、走出国门,代表国家出访欧美、亚洲各国,在海外掀起阵阵民间歌舞艺术“中国热”。它不仅拥有潇洒奔放的舞蹈,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至于花鼓灯的历史渊源,至今众说纷纭,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资料可作肯定的说明。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相传,宋朝河南省陈州一带,遭受灾荒,民不聊生。包公放粮赈济,百姓为感恩德,以“玩鼓灯”的形式欢庆,相沿至今。宋代以来,以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构成了花鼓灯艺术的主要内容。又据罗雄岩先生考证,《刘阳县志》上花鼓这一民称,是指灯节中的花鼓表演,而这种花鼓表演很可能就是花鼓灯的雏形。由此可以判断,花鼓灯在明代的灯会中已具有表演雏形,到清代才从灯会中脱离出来,由悦神赛会形式逐渐向表演形式过渡。1949年解放后,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在农村又闹起了花鼓灯,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期间,花鼓灯的演出引起各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或请艺人前往教学、或来搜集整理资料,花鼓灯开始在全国流行开来。由广场走向舞台,由国内走向国外,由普及走向提高,成为完整的广场艺术。
二、花鼓灯艺术特征分论
舞(花鼓灯舞蹈)、歌(花鼓灯歌)、乐(花鼓灯锣鼓),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音乐、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蚌埠花鼓灯舞蹈中包含五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中国戏曲对它的影响,在花鼓灯中有男角、女角之分。主要角色,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多武功技巧;女角称“兰花”,“兰花”旧时一般都是男扮女装,手执扇子和手帕。表演形式中包括“大花场”又称“大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 又称“小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与武术、杂技相结合的上盘鼓、中盘鼓的表演形式,富有雕塑感、造型艺术的特征。
1.花鼓灯中的舞蹈艺术
写花鼓灯音乐,必须要了解花鼓灯的舞蹈。当我向舞蹈老师请教时,他告诉我说:“花鼓灯的舞蹈主要讲究收与放、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形体的变化、肢体的运用,完美地表现出人物性格、情感。特别是兰花手中的手帕、扇子,它不止是一种道具,兰花通过肢体的舞动,能真实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性格。”花鼓灯舞蹈区别于其他民间舞蹈艺术,专家学者对花鼓灯舞蹈有所概括:重心靠右后,走动腰晃扭。脚下梗住劲,传神靠眼瞅。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锣鼓点子跟脚走。这也是花鼓灯舞蹈的特点。独特的节奏是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八百里淮河孕育了汉民族舞蹈花鼓灯,它渗透着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
2.花鼓灯中的音乐艺术
花鼓灯音乐是花鼓灯的灵魂,主要包括花鼓灯灯歌和花鼓灯锣鼓两大部分。灯歌、锣鼓和舞蹈,既可融为一体,又可独立存在。灯歌,地域化语言,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极具文学性。它是花鼓灯舞蹈不可取代的,通过听觉艺术,直观地反映淮河人民劳动、生活状况。记得多年前我去怀远采风,当地老艺人告诉我说:“灯歌演唱最大特色,经常是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即兴创作,现编现唱。也是对编唱能力的最大考验。”安徽十大老艺人之一、艺名“小金莲”的冯国佩老师曾在我单位讲课时说到,他年轻时经常拿伞,有次踩街遇到一位年轻的大嫂拦灯,又不认得,肚里原有的灯歌都对不上,对不认得的大嫂又不能开玩笑,现编歌词的时间又不能拖长,他拿着伞转了一小圈,一举伞,锣鼓停下来唱道:“锣鼓一打咯噔噔,我遇见大嫂拦我的灯,问声大哥他可在家,你就说我拿伞想去瞧他。”大嫂一听,高高兴兴地让他们过去了。现在看来这4句灯歌不是多精彩,但在当时一分钟内就要脱口而出,没有机灵的头脑,没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是绝对唱不出淳朴、热情又符合主客身分的灯歌来的。灯歌有男腔、女腔之别。男腔常唱曲调有挎鼓调、文伞调,女腔常唱曲调有赶牛、哭调、河溜调等。花鼓灯曲调、风格众多,需有待我们创作人员多加学习。灯歌曲调特点来自淮河两岸的民间小调,一般由五句组成,往往在第三句后加一个锣鼓过门,这是和当地民歌不同之处。它的抒情性强,节奏紧凑,通常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旋律中常出现五度、六度和七度音程的大跳,如怀远地区的《河溜调》,这与方言语气“侉腔侉调”有一定的联系,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鼓灯的精神面貌和气势全靠锣鼓的烘托。锣鼓一响,男女演员们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广大观众听到锣鼓,马上就辨出花鼓灯来了。锣鼓音乐具有地方特色,以花鼓作为领奏,并配以大锣、大钹、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其中小铛,俗称“巴狗子”是花鼓灯锣鼓的特色乐器,它的音响、色彩有别于任何一种锣鼓,使花鼓灯锣鼓独树一帜。演奏者们手舞足蹈,情绪激昂,给人以精神振奋,美的感受,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配合舞蹈而打的锣鼓点,统称为“灯场锣”,它没有固定的变化程式,多是临场即兴演奏。在鼓手的带领下,紧随舞蹈情绪和动作的变化而变化。锣鼓音乐中,并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命名,而是用无数个已固定命名的锣鼓点串连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锣鼓乐段。如“灯场锣”常用的十六种鼓点中就有“一槌锣”“压槌锣”“长流水”“撞四槌”等等,以“动”“顿”结合的连接方式使花鼓灯舞蹈得以充分地表现。花鼓灯锣鼓区别于其它地方民间锣鼓,它的特点是:节奏感强,驰缓交替,变化无穷,而且演奏的曲牌丰富。如:《小五番》《十八番》《长流水》,演奏时由喘气锣、加槌锣、闷锣、鸡叨米、老鸽洗澡,长趟锣等,它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
三、对花鼓灯艺术中音乐的建议与展望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活力的源泉,作为一名音乐创作人员,同样,我认为创新也是花鼓灯艺术的生命。锣鼓是花鼓灯的主要音乐,花鼓灯的精神面貌和气势全靠锣鼓的烘托。但是,单调、呆滞的感觉也油然而起,甚至在时间较长的演出中有燥耳的情绪产生,能否设想在创作方面加上器乐如丝竹类、铜管类、甚至电声乐器,这样对花鼓灯的音乐伴奏就丰富了很多;花鼓灯歌舞是舞为主,其次才是歌,专门为歌而探索唱腔定然不妥,必须要以歌来伴舞。谱新曲,创新唱腔是发展趋势,可以考虑研究怎样吸取本流域、本地区姐妹戏曲、曲艺的精华,为我所用,助我发展;我们曾经创作过《玩灯人的婚礼》《摸花轿》,轰动一时,但那毕竟是七、八十年代创作的。当务之急,还需有新的剧目出现,创作方面可以吸取外来的艺术养分加以改造充沛它的活力。
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级竞争经济转入经济、文化两极竞争。文化竞争将更趋激烈和具有决定性。我们也更加希望花鼓灯艺术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的加速融入,能够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的文化发展战略中 ,这朵艳丽的奇葩——安徽花鼓灯开放得更为美丽。
[1]汤兆麟.《花鼓灯音乐概论》,[M]黄山书社,2005年4月
[2]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北京舞蹈学院院内教材,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