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历史,百年传承——记孙中山与中国大学

2013-07-23◎文/刘

团结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孙中山革命

◎文/刘 苏

中国大学在前门西大街原址的老校门(现已拆除)。

孙中山一生重视教育,认为 “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少缓”,主张“立学校以育人才”。北京是孙中山的一个重要纪念地。中山公园、铁狮子胡同、湖广会馆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北京有一个既与孙中山有关,也和孙中山重视教育有关的地方,长期以来却鲜有人知。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大学。

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孙中山倡导创办中国大学

关于孙中山与中国大学的关系,据 《中国大学概览》等记载:中国大学 “初名国民大学,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孙逸仙先生暨总董马邻翼先生所倡办”。马邻翼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参事、次长、代部长、安徽教育厅长、直隶教育厅长、北京蒙藏学校校长、华北学院院长等职。直到1938年去世前,始终担任中国大学董事、总董、兼代总董等职。马邻翼先生一直在北方办教育,与孙中山先生难得有谋面的机会。因此,孙中山与马先生商议创办中国大学的时间,很可能是他自己在1912年来京期间,二人共同商议的。

关于孙中山倡导创办中国大学的原因,中国大学校友在1942年编印的《中国大学校友录》中曾这样记述:“在当年总理与党国诸先进为要从事革命的建设新中国,不得不首先造就多量的建国新人才,所以民国开始的那一年,就创设我们的学校,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寄托给我们的校友。”

1925年中国大学校址由前门西大街迁到西单大木仓郑王府。现为教育部办公地点。

1912年2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专从事扩展教育,振兴实业”,于当年8月下旬到北京。他在北京教育界欢迎会的演辞中说:“今破坏已完,建设伊始,前日富于破坏之学问者,今当变求建设之学问,世界进化,随学问而转移,”“从此研究文明学问,铲去野蛮学问,使我国之道德日高一日,则我国之价值亦日高一日。价值日高,则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位,而瓜分之说,自消灭于无形也。”

1912年冬,经校董事会推定,由宋教仁组织,校董彭允彝、姚憾、吴瑞、毕惠康等为筹备员,选定北京前门西大街(旧称前门内西城根或顺城街、现北京第二十九中学校址)13号、正阳门城楼西侧的愿学堂为校舍(该址原为清末一义塾,1906年改设公立愿学堂)。学校初名为 “国民大学”,定于1913年春开学。

国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原定宋教仁先生。“洎民国肇造,唐绍仪组阁时,先生任农林总长,斯时京中之党务完全为先生所主持,反对袁氏所主张之总统制甚力。唐阁既倒,先生亦去职,以言论鼓吹在野党人,并联合黄克强先生等,以造就革命人才之宏旨,创办国民大学——即今之我校——自任校长一职,推彭允彝、袁家谱、姚憾等十二人为筹备员。”然而,尚未看到开学之盛况,宋教仁即被暗杀,校董会遂推黄兴为第二任校长。

1913年4月13日,国民大学举行开校大典。因黄兴时在上海,由彭允彝代行校长职务。

中国大学决定以公办的标准培养中国青年,发展中国教育。同时宣布要与当时官办的京师大学 “立于反对地位”,不以京师大学培养 “两院一堂”(指参众两院与京师大学堂)式的官僚为目标,而是要将其办成培养“模范国民”的民主共和建设人才的基地。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把国民大学看成是国民党的大本营而加以摧残,在下令解散国民党后,又下令停发国民大学的经费补助。1914年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公学合并,称中国公学大学部。1916年11月5日,校长黄兴在上海病逝,中国公学大学部特辍课一日,下半旗三日,全体职员学生袖缠黑纱三日,以志哀。12月18日,校长姚憾率领全体学生,列队至中央公园追悼前校长黄兴先生、前校董蔡锷先生。1917年3月5日,上海中国公学停办,北京中国公学改名为 “中国大学”。4月,姚憾校长将黄兴手书原校名 “国民大学”四字摄影,存作纪念,并撰写了说明词:“此即本校旧额也。校乃黄克强、宋渔父两君与诸同志于民国二年所创,初名国民大学。中经种种危险困难以有今日,前后学子都千七百余人。校名再更,精神犹昔。”1925年,中国大学迁到位于西单北大街大木仓胡同25号的郑亲王府(现教育部办公地点)新校址。

1935年12月27日北平学生联合会在中国大学举行慰劳大会,慰劳被捕、受伤学生。图为参加大会的中国大学女生救护队。

1924年底,中国大学校董孙中山先生抱病到京,中国大学学生邀请孙总理、孙夫人和汪精卫到校讲演。中山先生特派汪精卫到校训勉,以 “国民党的继承者”相期许。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中国大学定于十三日停课一日,并下半旗设奠追悼,以志哀忱。3月18日,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停中央公园。中国大学再停课一日,并于上午九时,率全体同学同往吊送。3月27日,中国大学全体学生齐集中央公园,恭祭孙中山。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停西山,中国大学全体师生整队送殡。

继承革命精神,铸就光辉历史

“旧邦新造,建设赖群才,看突兀万间广厦,讲幄及时开,髦士蒸蒸如云斯集,要扶植神州胞与,同上春台,勉亦哉,任重道远,万里劈藁莱。”这是中国大学写于1916年时的校歌,从中亦可看出中国大学的办学宗旨。

中国大学坚持以孙中山等创办人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革命奋斗为吾校之传统精神,自由研讨为吾校所特具之风气。”宋教仁牺牲后,他的遗书被遗族扫数捐给学校,以期学生能从中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黄兴留下的手书校名,连同姚憾的 “校名再更,精神犹昔”的注解,被刊印在中国大学毕业同学录上;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三人的照片被挂在学校的中山俱乐部内、被刊登在毕业同学录或年刊上;等等。正如后来的校长王正廷在 《辛未同学录序》(1931)中所说:“夫本校为先总理暨诸革命先烈所创办,其目的固在提倡学术,培植人材,而其经久愈坚、始终弗渝之精神,惟在促进革命,是诸生在校所习闻者也。”

中国大学没有辜负创办者的期望,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大学学生率先列队参加;192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郭松龄起兵反奉,响应国民革命,与中国大学第四任校长林长民(时任郭松龄东北国民军秘书长)一起为大革命牺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大学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呼吁抗日;1935年12月9日,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率先高举爱国民主、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大旗,走上北平街头,最早到新华门请愿,拉开了一二九运动的序幕,也使中国大学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中国大学国学系学生鲁方明被捕后,在狱中用 《满江红》古曲填词,作《二月雪天》歌在同学中传唱,鼓舞反蒋抗日斗志。一大批爱国学生和青年教师,如齐燕铭、张致祥、段君毅、杨易辰、任仲夷、史立德、陈一帆、管大同、余修、米建书、孔洁光、侯薪、甘一飞、吴涛、吴华、陈星野、刘孟云、荣孟源等,在一二九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自1920年时任中国大学教授的李大钊为首秘密成立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起,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学内一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地下革命斗争。李大钊、高一涵、鲁迅、张申府、吴承仕、李达、黄松龄、吕振羽、侯外庐、范文澜、曹靖华、孙席珍、杨秀峰、张友渔、千家驹、陈伯达等人,在中国大学传授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培养出李兆麟、董毓华、白乙化等民族英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军兴,河北各大学,或停办或南迁,中国大学 “奉命在平继续开学,作造就陷区青年遣送至内地之枢纽,并为掩护地下工作人员之机构。盖本校自创办以来,革命精神始终不渝,故当危难之际,中央独以本校荷此重任也。三十一年夏,日寇凶焰正盛,本校惨淡经营,充实理化馆,增设理科各学系,并成立研究院,设文法两科研究所。当时陷区学术之士,不愿依附寇逆,争以教授本校为荣。北方青年,思慕祖国,争以就学本校为幸。本校非仅为华北抗战之枢纽,且为华北学术界寄托之重心矣。”

1943年,中国大学决定以4月13日本校成立纪念日为校友返校节,并成立校友会。校友会会刊以 《集合号》为名。“四月十三日,每年一度的返校节,不要忘记中大创办者,不要辜负中大发展者。”

1949年中国大学停办,部分院系并入华北大学、师范大学,理学院后并入山西大学。学生多投考华北大学、革命大学、军政大学和参加南下工作团。从1913年创办开学,到1949年停办,中国大学共存在36年,期间共培养了两万多名学生。中国大学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与后来的黄埔军校齐名,曾号称 “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

百年纪念,百年传承

中国大学是革命家的遗产,是在孙中山“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的思想影响下,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倡导下,由宋教仁、黄兴两位校长前仆后继,及诸革命先贤的努力奋斗而创办并发展的。在办学三十六年间,中大广大师生的革命业绩、理想、信念、追求和传统文化及行为准则,生动诠释了中国大学 “爱国、科学、民主、奉献”的校训,铸就了中大特有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正如后来的中国大学校歌所写:“中大中大,卓立在幽燕,开国元老,筚路蓝缕为之前。英毛济济,斯万斯千,风雨鸡鸣年复年。通今古亘九边,当仁不让薪火争传,民族文化有光可独天。”

201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百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51位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中国大学老校友从各地赶来参加纪念大会。据主办方介绍,举办这次纪念大会的主旨是为了宣扬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怀念革命先烈,薪火相传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纪念会上,93岁的老校友赵振声面对记者,如数家珍般地回忆着中大的光辉革命历史。他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大学也可以看成一所革命的大学,学生在这里学习的是一种革命的精神”。

中国大学校舍鸟瞰。

如今,百年已过,中大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中大人和中大人后代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中大精神却一直在传承不息,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孙中山革命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榜单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