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模式构建与应用的实证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

2013-07-23王晓林鞠明海张鸿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绥化市资源生态

王晓林,鞠明海,张鸿飞

(绥化学院 体育系,黑龙江 绥化 152061)

1 引言

生态体育(Ecology Sports)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购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身心锻炼运动,来展示人类健康体格和人格[1]。我国关于生态体育的研究较国外晚一些,约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才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体育不仅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够使体育锻炼、环境、休闲与身心健康等得到和谐统一[2],健康状况更加优化。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关于此研究极少的状况,为绥化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而且还可以把绥化市现有的山地、水利、森林、冰雪、农业等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体育资源,逐步开发登山、野营、游泳、爬山、滑雪、赛艇等生态体育项目,开拓全民健身的基本路径和锻炼手段,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对发挥地域特色优势,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发挥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开发生态体育资源的优势

2.1 森林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8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 997万立方米,平原森林覆盖率达13.2%,森林覆盖率18.7%,年递增1%左右,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已初步形成了网带片相结合、多林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资源体系。1亩森林每天可吸收67 kg CO2,制造49 kg O2,它不仅能使空气格外清新,而且具有抑菌、杀菌和防治疾病的功效,故森林被称为“天然氧吧”,这为开发生态体育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开发高尔夫球、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野营、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徒步登高(梁、岭)、探险(奇、幽)、穿越、狩猎、远足、骑马、滑翔、踏青、夏令营、森林浴及野外考察等体育运动项目,人们可以借助大森林中清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温暖舒适的气候条件、丰富新鲜的天然氧吧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而且远离喧闹繁杂的城市环境,亲身体验漫步山中的生活乐趣。此外,生态体育也给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条件,为普通人群进行郊游、从事业余体育锻炼注入了新元素。

2.2 水利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呼兰河,水资源总量47.8亿立方米,理论水利资源蕴藏量为500千瓦以上的河流18条,地表水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2.2亿立方米。绥化市虽然有两大水系即松花江水系和呼兰河水系,但主要是呼兰河水系,呼兰河干流在庆安县发展乡柴德福屯东南入境,在兰西县长江乡律家店南流入呼兰县,在绥化市流长345公里,流域面积27 600平方公里。呼兰河在绥化市境内共有流长超过15公里,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一、二、三级支流共36条,河流总长2 933公里。主要支流有安邦河、拉林清河、格木克河、泥河、依吉密河、欧根河、尼尔根河、诺敏河、通肯河等。借助绥化市山区丰富的水体资源可以开展游泳、潜水、划船、快艇、机动船、水上摩托艇、滑水、龙舟、溜索、溪降、溯溪、漂流、垂钓、泉浴、保健、医疗等体育项目。

2.3 旅游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共有各类文化遗址491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肇东市金代八里城遗址、安达市日军731侵华罪证遗址、望奎林枫故居纪念馆已成为省、地级传统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作用,一些景点和自然景区也为开发生态体育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详见表 1,信息来源于绥化政府旅游网)。通过这 10个旅游景区可以不同程度地开发 30多个生态体育项目,旅游爱好者以多彩的自然景观、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高雅的娱乐设施为依托,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参与体育健身锻炼,极大地提高了旅游激情,达到了“养生休闲”的目的[3]。

表1 绥化市旅游资源可开发生态体育资源情况统计表

2.4 农业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2007年,被定为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绿色农业示范市,而且也是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同时,由于其位于中国寒地黑土、松嫩平原的核心区,也是典型的农业区域,是寒地黑土商标品牌持有者。目前,正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都市圈经济、异地经济、园区经济、城市经济和乡镇村经济。因此,可以利用农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借助农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逐步促使农业资源与生态体育相结合,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契机,围绕哈大、哈黑、哈伊、绥北等几条黄金线路,拓展乡村游、田园游、农家游、民俗游、怀旧游、湿地游、农家客栈、田园旅馆、采摘园等原汁原味乡村旅游项目,并发展生态体育休闲农业,例如果园攀摘瓜果、驾车耕种、野炊、宿营、定向越野、登山、探险、自行车、汽车越野、钓鱼、骑马、射箭、风筝、保健养生、温泉保健、帆船、滑雪、冰雕雪橇等体育项目,不仅使人们真正体验农业种植和田园风光的乐趣,而且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5 地质地貌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即由低丘陵、高平原过渡为河谷平原。全市地貌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山丘陵、岗丘状高平原、岗阜状高平原、微倾斜高平原、一级阶地、高漫滩和低漫滩,这些地貌特点,为开发生态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详见表2,信息来源于绥化政府信息网)。这些地貌可以开发20余种生态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例如宿营、野炊、赛马、射箭、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等,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状况,是展现自我、提高自信、体验成功理想场所。

表2 绥化市地质地貌特征及开发生态体育资源统计表

2.6 冰雪生态体育资源

绥化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是东经 124°13′至 128°30',北纬45°3′至48°02',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导致冬季漫长,大约有5-6个月的冰雪天气。绥化市的水利资源丰富、冬季冰雪资源充足为开展冬季生态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走廊”已经成功启动,开拓了哈尔滨—牡丹江(雪线),哈尔滨—齐齐哈尔(冰线)两条主线,这与哈尔滨—伊春(冰线)、哈尔滨—佳木斯(雪线)两条支线交相呼应,使肇东、安达和绥化、庆安4个市(县)分别列为哈市主线和哈伊支线必经的沿线长廊带,不仅使全省各大冰雪基地相互连接,而且解决了冬季体育锻炼路径较少的局面。如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水利资源,可开发的生态体育资源有冰壶运动、冰灯景观参观游、马拉雪爬犁、速度滑冰、冰雪汽车拉力赛、冰上舞蹈、高山滑雪、冰球运动、越野滑雪以及安邦河、拉林清河、格木克河、泥河、依吉密河、欧根河、尼尔根河、诺敏河、通肯河、诺敏湖冰上运动系列等生态体育项目,开拓了冬季体育锻炼项目,为普及冬季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也可以凭借冰雪资源优势开发相关的体育产业,打造冰雪文化,为经济发展带来益处。

3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3.1 开发意识淡薄

目前,绥化市各市县的有关部门关于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行动还是落后于其它省市,成为制约开发的主观因素。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开发意识淡薄,导致大量的生态体育资源被搁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生态体育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4]。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意识行为、生态保护理念等存在着问题,致使资源开发的品味、档次、效应、针对性没有体现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违背了“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但没有使生态体育发挥积极作用,还使生态体育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3.2 环境问题

生态体育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巨大的联系,如果环境的出现了问题,那么生态体育的功效也就无从谈起[5]。目前,由于水土流失、空气、噪音、气候、污染等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农业资源、冰雪资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目前影响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客观因素。目前,绥化市各市县由于人口增长、工农业污染、滥砍滥伐、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不容乐观。

4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模式构建路径

4.1 “人才培养+科研论证+开发应用”模式

开发生态体育资源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才因素,由于我国生态体育的研究发展起步比较晚,人才短缺。因此生态体育人才专业化培养和管理的进程尤为关键,它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更重要的是专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为生态体育的开发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和策略。此外,由于生态体育涉及诸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项目开发类型、设计布局等因素,因此必须要对某一地域内尚可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论证、评价,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才能够真正推动生态体育的发展,最后实现开发应用的合理性、实效性。

4.2 “生态环境+开发应用+经济效益”模式

实现生态体育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效应的合理组合是开发生态体育资源的又一模式。生态环境是保障,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法治教育上,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开发应用是目的,主要体现在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是根本,主要体现市场经济导向下的体育旅游业,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这些是此模式的基本特点。因此,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体育资源就是要处理好环境、经济和应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生态体育资源的经济效益,这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4.3 “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开发应用”模式

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为生态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从而发挥生态体育的大众健身休闲娱乐作用[6]。由于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设计的体育人口相对较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借助学校体育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来寻求项目开发,重点突出少数民族生态体育、城市生态体育、农村生态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并使之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推动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5 结语

绥化市生态体育资源丰富,在对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实现保护与发展并存,积极注重休闲健身型、探险刺激型、保健医疗型等复合型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环境——人的和谐统一,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实现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46.

[2]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生态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3]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20-23.

[4]罗刚,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态体育的构建[J].湖北体育科技,2011(1):3-4+7.

[5]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4):412-413.

[6]邓跃宁.学校体育的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89-91.

猜你喜欢

绥化市资源生态
“我”的说明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童年趣事
夜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