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策略之一
2013-07-22余小琼
余小琼
【摘 要】新课标改革下的高考试卷中的考题情境模拟新、能力要求高、知识联系密、思维方法活。考题逐步融入课改中倡导的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获得经验和能力的过程,以前的“题海战术”已经失效。
【关键词】高考试卷 化学复习 思路
如何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方式、摆脱思维方法单调、知识技能脱节的窘境?我们觉得要学会在考后正确有效的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反思实际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人类有意识的观察自已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它能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自已行为和行为后果从而更理性的、更有目的的开展活动。考后反思实际上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活动。归纳起来进行考后反思可分为五步。
一 思审题
现今高考试题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题干的设置更为复杂、更为隐晦、更难把握。而对此类题一旦审题失误则必错无疑。因此认真审题挖掘题目中的特定信息(例1)和审视题中隐含条件(例2)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1.审题挖掘题目中的特定信息
例1: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混盐CaOCl2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Cl2。下列关于混盐CaOCl2的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 该混盐与硫酸反应产生的lmolCl2时转移了2个Na电子
B. 该混盐的水溶液呈碱性
C. 该混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D. 该混盐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和-1
反思:本题注重考查学生敏锐的分析能力。试题中关键要找到混盐CaOCl2中的两种酸根这一限定条件。根据题意酸根应为Cl-和ClO-从而得A项符合题意。
2、审视题中隐含条件
例2: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Fe2++2H2O Fe(OH)2+2H+,若向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则溶液的颜色( )
A. 绿色变深 B. 绿色变浅 C. 变黄绿色 D. 不变
反思:由于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当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盐酸时,溶液中的Fe2+被氧化成Fe3+,因此溶液变成黄绿色。答案是C,错误原因是忽视了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只是考虑平衡的移动,从而错选A。
二 思知识
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物质的性质与其他物质一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解题后如能把解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有机的“串联”成知识链“并联”成知识网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析问题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例3 :金属铝的生产是以Al2O3为原料,在熔融状态下进行电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冰晶石(Na3AlF6)的作用是______
(2)电解生成的金属铝是在熔融液的______(填“上层”或“下层”)
(3)阴极和阳极均由______材料做成;电解时不断消耗的电极是___。(填“阴极”或“阳极”)
(4)金属铝是高耗能产品,废旧铝材料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在工业上。最能体现节能减排思想的是将回收的金属Al做成_____(填代号)
反思:本题将化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命题,既考查了工业生产中的基础知识,又加强了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1)冰晶石在反应中起到降低Al2O3熔化温度的作用。(2)题熔融铝的密度大于Al2O3和冰晶石的熔融物,故在下层。(3)题电解槽中的阴阳极材料均为碳素材料;由于阳极产生的氧气与阳极材料中的碳发生反应,故此阳极碳块因不断地被消耗而需要定期更换。(4)回收铝直接做成铝锭,加以利用。
三 思思路
在考后不断的反思解题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中多走了哪些弯路、思维能否变得更为简捷一点、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不断的质疑、改进,使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
例4:有52.29克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在40℃将其加入一定量的水中碳酸钾和氯化钙刚好完全反应并得到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过滤假定过滤时无损耗得到了104.3克滤液.将滤渣干燥后称知其质量为22.49克。
求:(1)原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2)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反思本题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若照搬熟悉的解法会漏掉重要的信息。对本题的数据不作深入的分析就会误入其途认为全部的滤渣全都是碳酸钙。其实滤渣中还可能有氯化钾应从“52.29克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恰好能完全反应”入手。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z,则根据
可解得x=28.98g,y=31.29g,z=g21,进而可知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55.4%;滤渣中氯化钾的质量为:22.49g—21g=1.49g;饱和溶液中氯化钾质量为:31.29g-1.49g=29.8g;
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29.8g/(104.3g-29.8g)×100g=40g
答案为55.4%,40g。
四 思规律
不少学生做题易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毛病掌握知识支离破碎脑海里一片空白。虽然题越做越多但大部分题还较陌生的结果事倍功半。因此有必要分析试题类型把解题过程中的零散杂乱的、肤浅的经验、规律及时提炼、总结、升华再予以应用做到解题的“模型化”和“规律化”。如设计以下一道题可解决一系列等效平衡问题。
例5:在一恒定的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2 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
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 0.6 mol,B 0.3 mol,C 1.4 mol)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______;n(A)、n(B)、n(C)应满足什么关系时达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
若将上述反应中C的系数改为3则满足达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的条件是什么。
反思:C的系数是2或者3对体系的影响是不同的。三道小题分别分层次的解决了平衡时的很多问题并使其“模型化”和“规律化”。
答案:
W%;n(A)/n(B)= 2/1且n(C)+n(A)=2;n(A)/n(B)/ n(C)=2/1/任意比 。
五 思演变
“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具体有以下几种: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换位反思;对题目中的副词进行逆向反思,如题目中有“通常”“一般”就反思“特殊”,题目中有“可以怎样”就反思“还可以怎样”,等等;对题目本质的改变进行破定势反思。
总之,考后反思”是教学中进行学习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过改进解题过程探讨知识,联系知识,整合探究规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考后继续飞翔,这是解题过程中更高一层的思维活动。为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提高解题能力,应倡导和训练学生更有效地考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