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灵胶囊与认知行为疗法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疗效评价
2013-07-22王任昌罗爱华
王任昌 罗爱华
失眠在普通人群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失眠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不仅损害日间功能,而且降低生活质量。当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将增加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因此,失眠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对患者应做到及时的治疗。目前对失眠的治疗临床有效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药物治疗[2]。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矫正认知、睡眠卫生宣教、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另外还有矛盾意向疗法,放松治疗等[3],药物治疗包括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以及中成药等。两种治疗方法虽然都有效,但那一种效果更好,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失眠受试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了解两种疗法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海报宣传及医院门诊等方式招募失眠受试者,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乌灵胶囊组和认知行为组,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0岁;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7分[4];④近两周内未使用过安眠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⑤无严重躯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⑥排除药瘾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⑦能够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化方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随机化编码由SAS 统计软件包PLAN 过程实现。通过临床诊断,量表评估确定受试者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均接受4 周的干预,每周复诊1次并填写睡眠日记,干预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期Ⅰ)和第2个月(随访期Ⅱ)进行随访。乌灵胶囊组服药方法为3 粒/次,3次/d,一次发放1 周的药量。研究者要求受试者按规定服药,并将未用完的药物和空包装返回研究者。认知行为治疗内容包括认知矫正及刺激控制疗法。认知矫正:包括对睡眠时间、失眠治疗疗效、恐惧失眠等认知方面进行宣教。刺激控制疗法:①只在出现睡意时再上床。②不要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如阅读,看电视,吃东西或想心烦的事情。③如果卧床20分仍不能入睡,就起床去另一个房间些平静的活动,直到产生睡意时再回到卧室睡觉。④如果在短期内仍然不能入睡,请重复第三点,必要时在夜间不厌其烦的重复,如果在半夜醒来而且不能在10分钟内入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⑤每天早晨把闹钟调到同一时间,闹钟响就起床,不需考虑晚上睡了多少时间或白天将会有多累。⑥白天不能打瞌睡或午睡。
1.3 疗效评价指标 PSQI分别在基线期、治疗结束时、随访期Ⅰ和随访期Ⅱ进行评估,依据前后PSQI 总分的变化和减分率判定治疗效果。PSQI总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治疗后,疗效等级的判定方法:
①临床痊愈:PSQI 评分≤7分,症状消失。
②显效:PSQI 总分减分率≥50%,症状明显改善,但PSQI 评分仍然>7分。
③进步:PSQI 总分减分率≥25%,症状改善,但PSQI 评分仍然>7分。
④无效:PSQI 总分减分率<25%,症状无改善,PSQI 评分>7分。
治疗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临床痊愈+显效+进步+无效)]×100%
1.4 统计分析 病例报告表(CRF)由监察员严格检查和核对后,运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输入计算机,并进行一致性检查,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运用卡方检验及两样本t 检验,两组PSQI总分变化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分析 本研究共100 人接受治疗,乌灵胶囊组53 人,男21 人,女32 人,平均年龄(42.94±8.05)岁,受教育年限(9.97±0.60)年,平均病程(7.32±5.61)年;认知行为组47 人,男18 人,女29 人,平均年龄(45.20±8.59)岁,受教育年限(9.50±0.56)年,平均病程(6.98±6.43)年;13 人脱落,乌灵胶囊组5 人;认知行为组8 人,其中7例因疗效不佳而不愿继续参加科研治疗,6例因在治疗期服用安定、抗抑郁类药物而违背科研方案。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受试者PSQI 得分变化情况 表1 显示P1<0.0001,P2=0.8902,P3=0.7342。P1<0.05,表明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PSQI 总分的主效应有差别。P2>0.05,表明不考虑测量时间,乌灵胶囊组与认知行为组PSQI 总分的主效应未见差别。P3>0.05,提示测量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说明PSQI 得分前后变化是有统计学意义的,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之间PSQI 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之间PSQI 得分比较(,分)
注:P1治疗前后比较,P2两组间比较,P3交互作用。
2.3 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治疗有效率在治疗4 周、随访期Ⅰ和随访期Ⅱ的情况,乌灵胶囊组分别是66.7%、58.4%和60.4%;认知行为组分别是69.2%、71.8%和74.4%。认知行为组有效率在治疗后和两次随访期均高于乌灵胶囊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疗效分级比较
3 讨 论
由PSQI 总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两组均有效果(P<0.05)。从PSQI 减分情况来看,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行为治疗组3个月总体趋势呈下降状态,疗效显持久。有效率方面,认知行为组稍高于乌灵胶囊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述可以看出,两组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两组间疗效相当。与国外Edinger 等[5]和国内刘娟等[6]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更快[7],但是这种缓解在停药之后难以维持。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将疗效维持更长时间,但是需要患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8]。
总之,虽然两种治疗方法均对失眠者有效,但是有效率尚不理想,仍有相当一部分失眠者没有明显效果,综合干预可能可以提高疗效,但如何组合还不清楚,需做进一步研究。
1 Ozminkowski RJ,Wang S,Walsh JK.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of untreated insomnia in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Sleep,2007,30(3):263~273.
2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te of the Science Conference statement on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J].Sleep,2005,28(9):1049~1057.
3 Harsora P,Kessmann J.Non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J].Am Fam Physician,2009,79(2):125~130.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5 Edinger JD,Olsen MK,Stechuchak KM,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somnia or insomnia associated predominantly with mixed psychiatric disorder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Sleep,2009,32(4):499~510.
6 刘娟,蒋晓江,姚国恩.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2009,38(10):1158~1159.
7 Milby JB,Williams V,Hall JN,et al.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riazolam~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imary insomnia[J].Am J Psychiatry,1993,150(8):1259~1260.
8 Sivertsen B,Omvik S,Pallesen S,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s zopiclone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6,295(24):2851~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