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2013-07-20杨学信李志明刘建平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1
张 骞 黄 华 杨学信 李志明 刘建平 张 敏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1)
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对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尚无统一标准,临床诊疗尚不规范,本研究目的在于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通过对临床病例证侯资料进行调查和数据聚类分析,了解宁夏回族地区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探讨宁夏回族地区回汉人群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1例均为2010~2011年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家中医医院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其中银川市中医院180例,灵武市中医院75例,石嘴山市中医院139例,平罗县中医院167例,吴忠市中医院124例,海原县中医院91例,同心县回民中医院55 例。病例资料中男性344 例(41.4%),女性487例(58.6%),男女之比为0.706:1;年龄27~75 岁,平均53.19±11.2岁。病程多在10~18年(53.2%)。
1.2 研究方法 设计调查表,调查者查阅本单位住院归档病历,填写调查表有关信息并对所列症状进行勾选。调查资料经整理、筛选后,数据录入应用Epidata3.1软件,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录入方法为有该症状用“1”表示,无则用“0”表示。对所有列出的证侯条目进行频数分析,将出现频率较小(<5%)且对辨证无意义的症状条目删除。对剔除后剩余的症状条目进行分析,根据聚类结果确立证型名称,并对证型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定[1]。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标准并结合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3]心悸的分证论治。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心律失常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年龄大于18岁,性别不限,资料填写完整;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资料填写不完整;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精神疾患者。此外,将出现频率较小(<5%)且对辨证无意义的症状条目删除。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应用 Epidata3.1软件,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经核查无误后,先采用频数分析对所有列出的症状条目进行筛选,再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证型的分析。各证型主要症状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特点比较(表1,表2) 831 例患者中,银川地区255 例,银南地区270例,银北地区306例,汉族440例,回族391例。心律失常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阴亏虚证,水饮凌心证共4个证型,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证型不同地域分布特点比较[例(%)]
2.2 心虚胆怯证患者症状分布 心虚胆怯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心悸305(36.7%)、气短287(34.5%)、脉细262(31.5%)、自汗231(27.8%)、失眠206(24.8%)、舌淡红174(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心脾两虚证患者症状分布 心脾两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心悸271(32.6%)、失眠254(30.6%)、气短239(28.8%)、眩晕190(22.9%)、舌淡红171(20.6%)、脉沉140(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心阴亏虚证患者症状分布 心阴亏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心悸138(16.6%)、脉细122(14.7%),气短108(13.0%)、胸闷99(11.9%)、舌红90(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5 水饮凌心证患者症状分布 水饮凌心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心悸110(13.2%)、气短103(12.4%)、形寒喜暖95(11.4%)、脉弦89(10.7%)、舌胖大7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其患病率高,引发多种临床事件,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具有动态易变性、复合性和相互转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临床医生对中医证型的认识和把握显得更为困难[4,5]。此外,心律失常中医分型标准存在着不一致、不规范的问题,而且缺乏循证医学的检验或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回族地区心律失常回汉患者证侯要素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多中心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地域心律失常证型分布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银川地区以心脾两虚证,心虚胆怯证为主,银南地区及银北地区均以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回族地区心律失常的4个中医证型中心虚胆怯证最多(37.1%),其次为心脾两虚证(32.7%)和心阴亏虚证(17.0%),水饮凌心证(13.2%)最少。提示心虚胆怯是宁夏回族地区冠心病的主要证型。
本研究发现,宁夏地区汉族心律失常中医证型分布以心虚胆怯为主,回族主要为心脾两虚。两个民族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及民族生活习惯等有关。
因此,在临床诊疗中要充分应用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中医证型这一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建立准确、可靠的适合本地区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宁夏回族地区心律失常的中医诊疗及个性化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0.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5.
[3]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2-278.
[4] 宋镇星.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3):179-182.
[5] 成肇智.走出“证”概念的误区[J].中医杂志,2001,42(6):36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