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2013-07-19罗金强
罗金强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过度地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过多地追求时尚的教学模式,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无形中违反了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有感于此,笔者参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将高中化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教学的直观性:教具直观,即教师通过模型、图片、实物等,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结构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乙烯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角和∏键的不稳定性;多媒体直观,即教师借助电视、电影、动画等,将微观或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可逆反应的概念时,即可借助动画演示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正反应,以及同时发生的三氧化硫分解的逆反应;实验直观,即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直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化学反应的现象等,得出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语言直观进行教学,如手语教学的恰当应用。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往今来,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性教学。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学记》中则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它们都是对启发性教学很好的诠释:即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激励、启发和点燃。比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定数量错误的离子方程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离子方程式的错误类型,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方式:①违背事实;②拆分错误;③量的错误;④守恒错误;⑤顺序错误;⑥隐含错误。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化学教学要按照化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观点,就是在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例如,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就应该分阶段逐步推进。在高一年级初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即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性与还原性;然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重点掌握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高二年级学习时,安排学生重点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包括一般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缺项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在高三年级的复习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整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表示、配平、规律、综合计算、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方法、应用等。只有通过以上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安排,学生才能真正顺利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
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及分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对于有化学天赋和特别爱好化学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或化学竞赛小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对于个别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业余时间单独辅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成绩;此外,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的班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讲解不同的内容,恰当的取舍习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转化为长久记忆,最终升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论断,就是对巩固性原则的很好概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巩固性原则的途径主要有: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进行巩固。比如,单元复习、模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其次,通过及时的检测进行巩固,可以是课题检测,也可以是专项检测等;再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复习。比如,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表1的新旧知识整合,以实现对化学平衡知识的长久巩固。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途径主要有,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乃至化学的发展历史,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进行教学。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都可以成为化学教师命制信息试题的素材。再如,在学习胶体的性质时,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如下的问题,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①用盐卤制作豆腐;②在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③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中的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吸收养分;④用明矾净水;⑤水泥厂利用高压电除去烟尘;⑥阳光透过有雾的树林,形成明亮的光路;⑦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通过解决上述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胶体的五种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吸附。
表1 各种化学平衡的比较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如“先学后教”原则、“讲练结合”原则、“师生互动”原则等。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遵循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升化学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