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书·高句丽传》史料学价值探析

2013-07-19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正史魏书高句丽

张 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高句丽史研究需要参照中朝两类文献。中国文献包括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及其他零散专辑。朝鲜文献包括《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的高句丽内容。

通读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笔者发现,《魏书·高句丽传》的内容比前代史书更丰富、更具独特性。虽然它在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中位置上承前启后,却提供了一些前代史书从未提及的新内容,如首次详细描述高句丽建国传说、罗列高句丽早期的王位传承以及政权中的几个重要人名、地名等。这些内容涉及到高句丽族源研究、王系传承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重要课题,引起笔者探析其史料学价值的兴趣。

一、《魏书·高句丽传》在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中的地位分析

(一)高句丽与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

正史文献用于高句丽史研究,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笔者制成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基本概况表,见表1。

表1 十二正史所记《高句丽传》简表

之所以正史《高句丽传》更容易被学者们认可,笔者分析,大致原因有两点:

一是从时间上看,十二家正史中除《旧唐书》、《新唐书》外,有十家成书于高句丽政权存在之时,这对不同时期高句丽史的撰写具有时间优势。距离时间越近,其史料就越详细、越真实。

二是从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看,高句丽自西汉开始接受中原王朝管辖,二者朝贡、册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但频繁的交往势必增加中原史家对高句丽政权的了解,所以,其记录更具可信度。

当代学者进行高句丽史研究首选正史《高句丽传》,必然是正确的。但仅就史料而言,依据任何一家正史《高句丽传》都不能完成高句丽通史的撰写。其记事角度是中原王朝介绍边疆政权,而非介绍高句丽政权史的角度,因此其内容只能与中原王朝息息相关。这就形成了运用正史《高句丽传》研究高句丽史的局限。其史料的零散与简略显然我们无法用其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只能涉及一些具体问题。

(二)《魏书》与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

《魏书·高句丽传》是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之一,从位置上看,《魏书》之前有《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之后有《隋书》、《周书》、《梁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可以说《魏书》承前启后,地位特殊。

首先,从成书时间上看,《魏书·高句丽传》占据十二家正史中第五的位置,属于《高句丽传》中成书较早者。其他早于《魏书》的只有《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和《南齐书》。《三国志·高句丽传》约成于3世纪末,后来史家多仿此例记载高句丽史事。《后汉书》基本因袭《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地望、风俗,王莽与高句丽关系等。《宋书》仅记高句丽王琏(长寿王)相关史事。《南齐书·高丽传》后半部残缺,仅记高丽王琏受册封遣使入齐之事。可以说,《魏书·高句丽传》的成书时间承上启下。

其次,从字数上看,《魏书·高句丽传》仅次于《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排在第四位,其内容详尽可想而知。《北史》大部分内容承袭《魏书》,更详尽的内容表现在对东汉、魏晋、北朝与高句丽交往记录上。《旧唐书》重点记高句丽王建武、宝藏两代与唐初的关系,唐征高句丽,灭其国等史事。《新唐书》记事略同《旧唐书》而稍详,尤以太宗、高宗征高句丽史料更多些。唐丽关系较为复杂,二者战争对唐影响巨大,因此,两唐书《高句丽传》字数较多是正常的。而《北史》大部分史料来源于《魏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五《史部·正史类一》云“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书为据。”当然,《高句丽传》也不例外,所以,从字数上看,《魏书·高句丽传》也属多者。

因此,《魏书》在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中是地位最突出者,其价值表现在成书时间居中,但史料较新;字数靠前,是高句丽前期综合研究的重要史料。

二、后代史家对《魏书·高句丽传》内容的认可和传承

从内容角度看《魏书·高句丽传》的史料层次,笔者将其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建国传说。《魏书·高句丽传》于开篇记录了建国传说,是正史《高句丽传》中首次记载的内容。建国传说描述了高句丽建国史,包括始祖朱蒙的出身、高句丽与夫余的关系、建国过程以及都城等。第二,王系传承。《魏书·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诸王的文字较为散乱,涉及闾达、如栗、莫来、宫、位宫、乙弗利、钊等7位高句丽王,文字较为简略,只是简单列举王的名字及其传承关系,其后,记录琏、云、安、延、成等5位王,部分记事较为详细。根据《三国史记》,高句丽共28位王,《魏书·高句丽传》记载了13位王的名字,是正史中记录高句丽王较多的文献。只是关于高句丽王的内容贯穿了全文,不容易划分具体层次,但是它对高句丽通史研究显然相当重要。第三,与中原王朝关系。这部分内容是《魏书·高句丽传》中最为详细的部分,除去其中高句丽基本概况的段落,都属于高句丽对外关系的部分。主要包括高句丽与曹魏、慕容氏、北魏和东魏的关系。第四,高句丽基本概况。这部分文字较为简略,包括高句丽地理位置、疆域四至、人口数量、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官名服饰等。在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记载的高句丽基本概况中,《魏书》的典型特征是撰述方式的差异,魏收借助北魏出使高句丽使者李敖之口,介绍高句丽基本概况,虽然内容更为简略,但真实性与可信度却极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北魏政权对高句丽的了解程度。

基于上述内容的介绍,之所以认为《魏书·高句丽传》多被后代史家认可,主要表现在其后的正史《高句丽传》传承了其内容。直接引用者随处可见。

首先,关于建国传说。《魏书·高句丽传》是正史《高句丽传》首次记载建国传说的文献,其后,《北史》沿用此记载。略有改动的正史《高句丽传》有《隋书》、《周书》等。《周书》记载相当简单,但内容主体看,它与《魏书·高句丽传》同源,应该是其简略记载。

其次,关于王系传承。《魏书·高句丽传》在王系传承中共记录高句丽13位王,根据笔者考证结果,其中正确的记载共12位,“闾达”属于误记,但从数量上看,《魏书·高句丽传》较前代史书相比,已非常详细,这成为后代史书记载高句丽王系的文献基础。如《北史·高丽传》共记载高句丽的16位王,比《魏书》增加了四位,分别是伯固、伊夷模、汤、元,其他基本相同。这说明,《魏书》在高句丽王系传承中得到了《北史》作者的认可。除修正个别明显错误之外,他不仅较相信《魏书》史源,且某些记录与其完全相同。如关于高句丽王特征的记载,“位宫曾祖宫,生而目开能视,国人恶之。及长凶虐,国以残破。及位宫亦生而视人,高丽呼相似为‘位’,以为似其曾祖宫,故名位宫。位宫亦有勇力,便鞍马,善射猎。”其他史书也有沿袭《魏书》和《北史》的情况,只是文字更加简略。如《周书》记朱蒙、莫来、成、汤。《隋书》记了朱蒙、闾达、莫来、位宫、钊、琏、汤、元。后代史书的认可,直接证明了《魏书·高句丽传》的史料价值。

第三,关于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史事。《魏书·高句丽传》的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史料被后代史书沿袭。如莫来征夫余一事,《魏书·高句丽传》中提及“征夫余”,是正史文献对这一事件的首次记载。其后《北史》、《隋书》承袭这一事件的记载。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于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前各类史事记录都较详细,但并未记载这一事件。再如“毌丘俭征辽东”一事,《梁书》、《资治通鉴》也有记录,且更详细。但从内容上看,有共同来源,它们均来源于《三国志》,诸多正史均为转载《魏书·高句丽传》版本。至于高句丽与北魏历史的记载,《北史》与《魏书》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相同或相似性。差异表现有三:一是皇帝称谓不同,《魏书》中使用世祖、显祖、高祖、世宗、出帝等庙号,而《北史》中使用太武、献文、孝文、宣武、孝武等谥号;二是《魏书》中名称统一称作“高句丽”,而《北史》较为混乱,时称“高句丽”时称“高丽”;三是对他国皇帝的称谓不同,《魏书》中记“冯文通”、“萧衍”,《北史》中记“冯弘”、“梁”,虽然均指同一人,但前者称“字”,后者称“名”。除去上述差异,明显看出二者一脉相承,可以肯定,《北史》转载了《魏书》史料,而略作改动。而除《北史》以外,其他后代史书均不同程度的转载了《魏书》内容,足见后代史家对其价值的肯定。

第四,关于高句丽基本概况。《魏书·高句丽传》的基本概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其中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和习俗则是历代史书所共有的内容,笔者以《北史·高句丽传》为例,看《魏书·高句丽传》在基本概况方面所具有的史料价值。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内容,表现在《北史》完全摘抄了《魏书》。其次,《北史》所记内容均能在《魏书》中找到出处。且更详尽,增加了很多《魏书》未记内容。如高句丽地理位置、官名的记录,在《北史》中表现的更具体、更完善。但就史料本身而言,它是《魏书》的进一步扩大和升华。而这样的记录,在《魏书》之后的《高句丽传》中表现也很明显,可见其史料的传承与价值。

三、《魏书·高句丽传》开辟了正史《高句丽传》撰述方式的新时代

正史撰写《高句丽传》的外在形式呈现多样性,而《魏书·高句丽传》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撰写模式,即“建国传说——王系传承——与中原王朝关系——基本概况”。模式一旦形成,它势必成为一类史书或传记的共同构成方式,并为这类史书或传记的作者所认可。

首先,《魏书·高句丽传》的撰写方式不同于前代史书。前代史书是指《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中的《高句丽传》。其传记成文有三种模式:一是《三国志》、《后汉书》以“基本概况——与中原王朝关系”为模式;二是《宋书》只记“与中原王朝关系”;三是《南齐书》主要记“与中原王朝关系”,仅以极简略文字记“基本概况”。但综合上述三种撰写方式,其实可以归为一种,即“与中原王朝关系”或兼及“基本概况”。这种构成方式的角度主要是中原史家如何看待边疆民族政权,撰述主体是历代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至于“基本概况”是否被记录,完全取决于撰述史家对高句丽基本概况的了解程度和占有史料的多少程度。

其次,《魏书·高句丽传》的撰写方式影响了后代史书。深受《魏书·高句丽传》成文模式影响的史书主要是指《周书》、《隋书》和《北史》,它们在撰述方式上与《魏书》一脉相承,只是每项内容的史料选取多少不同,如《周书》对高句丽建国传说记载得比较简略,而《北史》与《魏书》基本相同,《隋书》对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记载比较详细。与《魏书·高句丽传》不同的是,上述史书对于高句丽基本概况的撰写一般独立成段,即集中笔墨撰写高句丽基本概况的方方面面,而非《魏书·高句丽传》中以北魏使者的角度去简单撰写基本概况。虽然这样的写法更真实、可信,但内容有限,不能全面展现高句丽基本概况。因此,二者写法各有利弊,但整体模式是一致的。

最后,《魏书·高句丽传》撰写方式的优势。《魏书·高句丽传》以建国传说、王系传承、基本概况、与中原王朝关系为脉络的撰写方式,体现了中原史家成传模式上转变为以高句丽史撰写为主体的方式。前三项涉及高句丽自身发展史,后一项着重记载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关系,恰说明它自始自终属于中原王朝管辖。这样的成传模式思路清晰,所写内容一目了然。且有利于系统而全面的介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它是正史《高句丽传》撰写的崭新模式,而《魏书·高句丽传》正是这一成传模式的转折点。

[1] 魏收.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姜维东,郑春颖,高娜.正史高句丽传校注[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子敏,苗威.中国正史《高句丽传》详注及研究[M] .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6.

[4] 杨保隆.各史《高丽传》的几个问题辨析[J] .民族研究,1987(1).

[5] 郑春颖.浅谈《正史高句丽传》的设立[J] .东北史地,2004(12).

猜你喜欢

正史魏书高句丽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最有思想的句子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高句丽乐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