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预习
2013-07-17李彦伟
李彦伟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初中学生学习经验浅,通常只会泛泛读过便罢,看不出问题和疑点。
起初,我在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同学从来没有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他们而言,预习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更有甚者连课本都不拿;还有的同学以为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没办法检查,即使检查也很好应付,就说没看懂;有的同学预习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还有的同学只是把书中的定义、概念背了下来,做到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问题。
总之,概括为两个问题:(1)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2)没有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而我们为师者,重要的是 “授人以渔”传给学生“点金术”。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预习的动力
让全班同学同时预习一节内容,进行小组预习比赛,比一比谁预习的效果好。出于竞争心理,几轮下来,学生也就习惯自主预习了。同时,教师要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时起点太高或太低。
我第一次让学生回家预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学生对照课本,习惯性地把课本方框里的内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记了下来,至于什么位置关系的角是同位角,根本没有仔细分析、理解。第二天上课时,我先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作业预习中不会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提出新的问题以供全班思考。
学生为了参与小组讨论,课后就会自主预习,小组为了提出更好的问题也会深一步去探索研究。随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二条直线被第三线所截,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同位角。抽查了几个小组的学生都找不出同位角,而对于答对了的同学及小组则大加表扬。
快下课时,我对学生说,对于预习,我们不能蜻蜓点水,要真正地“钻进去”,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所表达的意思,但总的来说,同学们已经迈出了预习的第一步,今天的××组预习得很好,相信其他小组今后也可以做得很好,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再接再励,持之以恒。
经这么一“忽悠“,信心十足,第二次的预习作业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经验,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内容预习的效果明显好于上课时,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也积极发言,唯恐自己落后,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把手高高举过头顶,争着回答来表现自我。
二、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要求。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先粗读,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确定出本节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要求,但即使达不到要求或对定理及概念、公式等有认识不到位或认识上的错误,我们也可以将他们的错误转化为教学素材,如在学习“线段中垂线性质”时,学生认为只要AB⊥CO,就可以得AC=BC,我们可以及时的通过一个反例来进行说明他的错误,他是忽略了线段中点的条件。通过这一反例的出示,使学生对线段中垂线性质的两个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预习时要记、思、做结合进行。记:一般是在通读教材内容时,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在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要求学生对产生的问题做好数学笔记,同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一些看法或思考问题的过程。
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课本例题的选取是极有代表性的题目,它的难度通常都不是太大,多是简单的直接利用所学的新知识,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学生在理解概念、定理及公式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去解决例题并做好记录。
对于内容多而难的课节,教师可以设置“预习学案”帮助学生理顺内容,引导学生去完成预习。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指导好学生自学的方法。很多学生不会使用学案,只是一味的做题,这样也就失去了学案设计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使用学案之前应该给学生讲明如何使用学案,让学生慢慢形成习惯。
2.教师应当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和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不是将答案或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
3.数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预习效果
教师要及时的收集学生的信息,适时的给学生一个评价。在学生完成预习学案上交后,我都会根据学生的预习质量给学生一个评价,一个等次,比如A、B、C、D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展开竞争,长期下来即便不用学案学生也会自觉去预习新课。
总之,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后天的长期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急不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习惯。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在培养学生形成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耐心与爱心,更需要学生的持之以恒。但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方面做有效地探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