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教学困境

2013-07-17回乾坤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课程内容教学手段

回乾坤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近十年,改变了历史教育的单一性,加深了历史教育的深度。但是,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困境 历史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手段

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对历史课程的设置从未间断,而且侧重各有不同。自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的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更是改革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近十年的新课改改变了历史教育的单一性,加深了历史教育的深度,但是并未真正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育目标设定和实施的困境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开始实施历史教育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是传统史学的共识。当今社会我们提得最多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历史学不能马上转化成生产力,所以整个社会都忽视历史教学的作用。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这样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历史学:是一门让人们明白何以为人的学科,应当是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见、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的学科。

再看具体的目标设定,新课改大纲把中学历史目标定为三重。第一重是要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历史观;第二重是掌握历史考证的基本方法;第三重是情感体验的完成,即价值观的体验。从新课改历史教学目标的阐述上来说,是比较完善和科学的。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完成这三重任务吗?答案是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课程标准或教学内容直接当成教学目标,目标叙写的内容比较空泛或片面,不能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或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准,忽略目标的全面性,或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分离,在教学中不能把目标贯彻始终,等等。

从历史高考体制来看,理科学生只要通过小高考就可以,所以自然理科班的历史课程设置不会深入。尽管老师在教学上是严格按照课标来做的,但是时间上、课程安排上都会产生现实的冲突。然而,文科班能否如愿实现三重目标了呢?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时间都花在进行史实建立和分析,因为这是高考历史卷的趋向,而这对三重目标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情感体验目标基本只是一个摆设,只有在公开课时稍稍被关注一下,用来装点“门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理解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才能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价值,才能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偏失

我曾就学生对于历史课兴趣问题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二年级12个班所有学生。反馈结果是,36%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简单,没有求知欲望;21%的学生认为历史主要读读背背就能过关,所以不花工夫;1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毫无实用价值;14%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无聊,所以没有兴趣;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不明因素,所以没有兴趣;1%的同学选择了不想上学,所以没有兴趣;而只有7%的同学选择了喜欢上历史课,上课基本不会睡觉。从数据上看,历史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而造成学生没有兴趣的最大的原因则是历史课枯燥简单,也就说学生不重视历史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无趣。

高中必修三册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三部分专题划分,涵盖了中国史和西方近现代史及和西方近代关系密切的人文主义起源和法制的起源。从内容的数量上看并不少,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还是侧重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忽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比如,我在上欧洲宗教改革这一课的时候就发现,其实我们对西方宗教的认识还是非常不全面的,老师本身对此并不精通,教材编写者也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宗教改革带来的震撼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编排非常肤浅,甚至是教条地在讲经济、政治、思想,把学生当傻子。

历史教学完全可以体现现实价值,甚至可以把历史课堂当做文化运动的课堂,加深对人文主义、法治观念、各地文化等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我们总想什么都转换成生产力,结果可能要面对的不是生产力的挑战,而是文化的丧失,这比什么都可怕。

三、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

虽然新课改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越来越多地尝试用多媒体的手段教学,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且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自助教学法等真正运用到课堂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出于课堂设计的现成道具很少,老师需要花大力气自己搜集、制造,另一方面,这样的课堂难以驾驭,老师的备课工作量大。教学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肯定会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理由和借口,教学改革的“懒政”最终影响的是整个民族教育。

综上所述,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内容或者是教育手段上新课改都需要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明确课改的瓶颈,认识历史教学实际偏差,我们才能改而优之,否则再多的课改也是枉然,再多的教学过程也只是资源的浪费。

(河北省青县一中)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闵晓弘,单怀俊主编.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课程内容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