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技术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的应用探析
2013-07-17孔明
孔 明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作为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数码技术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中日渐成熟,它不仅在高尖端的科技领域帮助人类实现了许多曾经只能是神话的梦想,而且也在文化传播领域中重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技术的不断更新推动了资本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张,传播速度的大幅提升所带来的空间压缩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同质化,于是,人们在享受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多样化被消解的危机。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此类负面影响,早在19世纪,尼采就提出过警告,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也不断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展开争论,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到接受理论的提出,技术效率与文化体验间的矛盾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论题。
现代技术之所以被视为精神文化的对立面乃是由于在工业化产生之初它所显示出的冷漠感。从流水线作业到后来的自动化生产,标准化的制造过程和替代人力的功能效用将人与商品隔离开,正如诸多科幻片里总是将机器人描绘为跌跌撞撞的形象那样,机械化的不成熟让现代工具显得笨拙,而对数据进行大规模集成化处理技术的缺乏更让最初的数码技术呈现为一种线性的程式。然而,在今天,早期现代技术给予我们的这种印象正在被新近的一些数码技术成果所改写,3D电影《阿凡达》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已将我们头脑中僵硬的虚拟人物形象一扫而光,苹果公司推出的系列电子产品也似乎在宣告机械键盘时代的结束。近十年来的数码技术进步正在改变着我们对现代技术的成见,如果说工业时代确实让人类使用工具的方式远离了人的身体感觉的话,那么数码时代智能技术的继续发展将有望让这种感觉回归。
尽管数码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启了一个乐观的前景,但如何在现实中实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仍是有待探索的问题。在数码技术越来越提供人性化的可能的同时,不可回避的是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依然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尤其严重的是,这种消亡还不仅仅是因为被忽视而带来的品种绝迹,而更是在“保护”与“宏扬”的名义中被异化。由此,我们所面对的便不只是在宽泛的理论层面上以二元对立的抽象概念去讨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而且还应当以更微观的方式探讨如何将现代技术应用到传统工艺品开发过程中,既促进其创新的自由生长又维护其精神内涵的延续。
作为云南所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建水紫陶向来不是以制作工艺的先进而著称,相反,正是因为它保有了陶艺史上的原始装饰工艺才使得它具有了特立独行的艺术品格,而这种品格恰又同来自中原的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一脉相承。然而,正如它在历史上一度的衰败所显示出的那样,其文化品质对陶艺师艺术涵养的苛刻要求与低下的生产效率使得它在商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建水紫陶高端产品的开发也陷入窘境。
诚然,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建水紫陶也显示出再度兴盛的迹象,但就目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继续呈上升趋势的繁荣景象下亦隐含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作为地方旅游产业的附属品,建水紫陶的产销虽然已经摆脱十年前实用品层面的低端定位,但整体上来说,作为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地方特色工艺品,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鉴赏体系,从而难免有许多鱼目混珠的现象,这从建水紫陶的长远发展来看显然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为提高产量而引进的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手段的生产方式使建水紫陶产品过多地注重其工艺过程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创造,这事实上已经破坏了建水紫陶本身的文化意蕴;此外,在产品的市场推广方面,对建水紫陶的宣传也缺乏文化形象意识和系统性,目前对建水紫陶的宣传基本上停留在空泛的地方特色渲染上,除了在套用建水古城历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重复地强调其工艺过程的特殊性之外完全没有揭示其精神实质,更谈不上为其产品构建当下的文化内涵,从传播的效应上看,它甚至是在消解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
建水紫陶产业的现状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首先,由于缺乏对建水紫陶历史的系统理论研究,所以在产品宣传中无据可考,难以展开深入的阐释;其次,多年来低端的生产模式使整个业界缺乏既有文化艺术涵养又具备娴熟技能的陶艺师,因而少见可以立于全国陶艺产品之列的高端作品;第三,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尚停留在工业时代,虽有创造意识,但却不能做到生产效率与艺术品质的兼顾。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让建水紫陶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再获生机,仅仅是靠政府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进行宏观支持是不够的,在当前的市场机遇下,亟待更多的学术研究将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揭示出来,构建系统的鉴赏评价体系以促进建水紫陶产销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明确市场定位,打造品牌的文化形象,从而吸引更多具备优秀艺术才能的人士参与建水紫陶“陶艺品”的开发,也促进具备娴熟陶艺技能的陶艺师提高艺术文化修养。而要做这些就必须在意识层面上打破成见,重新理解现代技术尤其是数码技术的全新文化涵义,并且利用数码技术探索数码艺术在建水紫陶中的具体应用。
一 PHOTOSHOPCS5、3DMAX9技术在建水紫陶装饰效果模拟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数字艺术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这个时代,从电影视觉艺术到工业产品设计制作,三维软件以其“虚拟真实”功能为成品制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探索数码图案设计在建水紫陶装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能性,笔者作了一系列的实验,下面以一件书法装饰的博古陶瓶为例说明数码图案设计在建水紫陶装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的思路,流程方法。
(一)实验目标:制作一件以书法为装饰图案的建水陶博古花瓶的虚拟三维模型,并渲染效果图。
●步骤一:选择书法作品一幅(图4-1),将其扫描并根据贴图需要用PHOTOSHOP修改为不同的效果(图4-2),并存档为JPG图片备用。
图4-1
图4-2
●步骤二:单击创建命令面板下图形中的线按钮,在前视图依次单击鼠标从而创建花瓶外形(图4-3)。
图4-3
●步骤三:进入线的顶点级别,选择工具栏上的选择物体工具,框选视图中所有的节点,接着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Besizer,从而将所有角点转换为Bezier点,逐一调整顶点位置和曲线弧度修正瓶形剖面轮廓(图4-4)。
该部分既是对预期器型的实现,也是对器型的调整过程,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器型的再创造过程,其结果可以与原计划的图形完全一致,也可能有所不同。
图4-4
●步骤四:进入修改面板,在“修改器列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车削”命令,并设置参数,然后单击“对齐”选项组中的“最大”按钮,二维轮廓线旋转出三维瓶形,展开“车削”调整瓶子形状(图4-5)。
图4-5
●步骤五:运用3d max材质编辑器模拟紫陶材质,单击工具栏上的材质编辑器按钮,进入材质编辑器,选择一个材质球,选中视图中的花瓶模型,单击材质编辑器工具栏上的赋给物体材质按钮,将材质赋给视图中的花瓶模型(图4-6)。
图4-6
●步骤六:选中瓶体模型,进入修改器列表展开“可编辑多边形”,选择“多边形”层级,框选需制作纹样的多边形范围,用“分离”将装饰纹样部分模型从瓶体中复制出一个新的模型体。创建一个新的材质球,在贴图卷展栏中勾选“不透明度”,点击None条找到相应的不透明特制图片,制作出镂空的纹样效果(图4-7)。
图4-7
●步骤七:执行修改器上的“UVW贴图”命令,调整材质坐标至最佳效果。在场景中创建两盏Vary灯光,将瓶子从正面到侧面同时照亮,调节倍增数值控制灯光亮度,模拟场景自然光效果(图4-8)。
图4-8
●步骤八:设置完Vary渲染器的相关参数后,进行快速渲染。
●步骤九:紫陶装饰纹样模拟最终渲染效果(图4-9)。
以同样的方法,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运用到紫陶装饰效果模拟中,将紫陶文化与地域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寻求建水紫陶装饰纹样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图4-10)
图4-9
图4-10
二 结语
诚然,探索数码艺术中的数码技术在建水紫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能性,如产品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仍然是一项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选题;同时,还需要展开更多的实践工作,如利用数码艺术对建水紫陶的产品推广进行系统的可视化形象策划,尤其针对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建立动态的、交互性的VI系统等等。
希望本文中数码技术对建水紫陶工艺设计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数码艺术在建水紫陶中的应用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课题打开一个粗浅的入口,从而为更多关注现代技术与传统民间工艺相结合的问题的学者提供参考。相信更多的相关研究会不断地深入下去,并扩展开来,为当代民族文化产业的构建作出贡献。
[1]陆涛.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J].中国陶瓷,2010(06).
[2]陈峰.论数码技术影响下的虚拟现实艺术形态[J].艺术百家,2006.07.
[3]王欣欣.论非物质文化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教育,2007(06).
[4]孔明.“似残非残、有残至美”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残帖”美[J].装饰,2010(03).
[5]张朝辉.视觉化时代的艺术[J].美苑,2003(02).
[6]邱秉常.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的传播[J].鄂州大学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