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

2013-07-17朱宗晓王江晴孙阳光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图书馆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女书古籍少数民族

朱宗晓 王江晴 田 微 刘 赛 程 立 孙阳光(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何红一 (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1 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其民族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人类生活的底蕴,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在当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本技术支撑的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更加重要。

1.1 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现状

我国的少数民族研究机构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其数字化方式主要为数码扫描、全文录入或两者的结合。数码扫描是指对原版古籍逐册、逐卷、逐页地拍照、扫描然后存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1]及中国民族图书馆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开展的“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全文录入是指对原版古籍的内容用输入法或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简称OCR)技术进行全文录入,目前藏文、蒙古文、彝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字符集输入法技术、检索技术及印刷体文字识别技术均取得了初步成果,且已应用于其民族古籍文献的全文录入数字化工作当中。现时期,以数码扫描和全文录入为主的数字化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延缓性保护法(以古籍修复为主) 相辅相成, 较好地解决了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读者对古籍文献的利用率,既有利于保护古籍, 也有利于广泛传播这些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1.2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目的, 不仅是将各种善本文献收集起来修缮整理, 更重要的是要将古籍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播开来,继承下去,让专家学者以外的普通群众也能学习及继承其民族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以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 在保护的同时要考虑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1.2.1 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

现阶段,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仅靠将古籍文献扫描、录入计算机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是远远不够的。数码扫描的方法是将整卷文献割裂成若干张图片,只要图片足够清晰, 就可以实现高度保真。但此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文献的整体性,无法还原文献原貌;全文录入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意词语的自由检索,但文字的错讹必然存在, 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献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讹、漏字或增字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古籍(尤其是手抄本)中大量的异体字、方言字和俗字在现在的各种输入法字库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字。今天能掌握文字读音、含义的普通少数民族群众也是寥寥无几,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情感共鸣。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被汉语和英语等语种所在的强势文化包围,日渐衰落。青少年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汉语和英语这样的主流语种,而逐渐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构成巨大威胁。

1.2.2 难以满足的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由于与自身的生活需要存在距离,少数民族中的普通群众对其民族古籍的存在、保护与研究,大多仅满足于自尊需要这一层次(即来自其民族的自豪感和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尊敬)。要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在普通百姓中的传播,需要利用更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求知需求指人对未知的事物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冲动:“满足好奇心,了解,解释,理解,等等”[3]31。审美需求指人会追求审美体验:“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3]34。当少数民族同胞面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残破老化而又濒临失传的文献时,这两种需求会自然而然产生。但是当需求产生后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浏览这些文献的过程是一个尽可能体验美的过程,而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现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许多文献在入库前已严重受损,入库后长期得不到清理,也就无法获得及时整理、修补与保养的机会,保存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其次,当读者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兴趣后,会产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需求。但随着主流语言的广泛应用,现时期精通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中青年人亦已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祖先传下的民族文献濒临失传,后继无人,亟需保护。

2 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传播策略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民族古籍传播中的读者需求,笔者提出,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策略可以分为载体还原、场景重现、文化传承3个不同层次(见图1)。

载体还原向观赏者提供文献展示;场景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文献中记载的文化场景;文化传承则提供系列工具帮助使用者学习和掌握该文化的内涵。3个层次综合运用图像处理、虚拟现实、Flash、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数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求知需求。在系统地完成了上述3个层次的建设之后,应不失时机地将商业化运作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通过周边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获得民族古籍优秀文化的教育,促成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下文将通过瑶族文献《评皇券牒过山榜》和江永“女书”文献的数字化介绍,系统阐述其技术实现途径。

2.1 载体还原

载体还原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工具,将相关图片残缺不全的部分修复,并按照原有载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1部原汁原味的数字化文献,从而尽可能地恢复古籍文献原貌。

《评皇券牒过山榜》(如下页图2所示,以下简称《过山榜》)是记载瑶族迁徙生活的重要文献,是瑶族世代传承的珍宝[4],反映了瑶族人类的起源传说、生产发展、民族迁徙、民族关系、民族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4]。《过山榜》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迁徙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对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伦理学与教育学以及语言学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利用Photoshop的图像修复、拼接技术,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实拍的零散瑶族《过山榜》图片进行修复,然后基于FLASH动画技术对修复好的电子文献进行展示。该电子文献以FLASH多媒体软件为操作平台,利用Action Script脚本语言将精心设计的声音、背景、图片等素材结合起来,制作出综合性、交互性较强的动画短片,并通过人机互动达到机随人动,形、声、意并茂的动态演示效果,给人以美的体验[5]。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零散图片拼接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过山榜》为卷轴装,长32~33.9cm,宽474~518.7cm,每卷有榜文4千字左右,图文并茂,并加有圆形印模[6]。《过山榜》已用12张数字图片完整地记录下来。这12张数字图片的拼接和整理过程基于Photoshop平台进行。在拼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齐剪切图片的上下边缘,并使用Photoshop中的“橡皮擦工具”或“仿制图章工具”选择合适的画笔对局部放大的衔接部位进行模糊修复和填补修复。再调节 “图像/亮度对比度”中的亮度和对比度属性至两图片衔接处最自然吻合。

图2 《评皇券牒过山榜》电子文献

(2) 背景颜色设计

色彩搭配既是技术性工作,也是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设计者除了考虑动画本身的特点外,还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从而设计出色彩鲜明、独具特色的动画。《过山榜》底色使用的是橙红色背景图片,文字用的是暗红色。这种在色带上使用邻近色设计动画页面的方法,可以使页面避免色彩杂乱,易于达到页面的和谐统一。

(3) 背景音乐选择

《过山榜》选择《瑶族舞曲》作为其背景音乐。《瑶族舞曲》是一首值得仔细聆听、反复回味的单乐章管弦乐曲。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优美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景,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本配乐采用了葫芦丝与巴乌演奏版本,以强化乐曲的民族特色。

(4) 动画制作

将拼接好的《过山榜》图片作为背景素材,与合并卷轴素材、声音控件素材和背景音乐一起导入到FLASH库,并将其统一转化成元件①以供FLASH调用,卷轴的滚动效果和按钮则依靠FLASH提供的Action Script脚本语言来调动和实现。

2.2 场景重现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民族古籍进行数字化载体重现,将古籍文献中描述的场景真实地重现,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故事与场景,是传播与宣传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相对于耗资不菲的实物场景重现(如近年来引发颇多争议的圆明园重建提案[7]、开封千亿工程[8]等),基于虚拟现实的场景重现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将深藏于少数民族古籍文字与专家学者脑海中的优秀文化以可视化的形式更加准确地展现出来。以女书文化为例,“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极具文化价值,已故著名女书学者谢志民教授曾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是在女书文献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300篇女书文章,采用女书、中文、英文3种语言,篆刻在石碑上,永留后世。但这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才能实现,而将其数字化,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座女书虚拟碑林园能够预先实现谢教授关于建立女书碑林园的夙愿。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先将该虚拟碑林的虚拟三维实体在三维建模工具Creator中建模,然后将三维实体模型在视景仿真工具VegaPrime中生成虚拟场景,并通过Vega的交互函数对虚拟场景进行控制,最后在Visual C++环境下生成界面。使用者可以第一视角以行走模式或自动漫游模式游览园中的每一处景物(如图3所示)[9],并可用鼠标点击石碑上的文字,听到早已离世的女书传人关于该女书作品的诵读与吟唱。

图3 女书虚拟碑林园中的石碑

此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各少数民族博物馆和档案馆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上(如建立数字化展示厅),更有效地、全方位地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另外还可设立虚拟祭祀场所,便于海内外少数民族同胞远距离缅怀祖先。各少数民族的祖图和家谱、族谱也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陈列分享。

2.3 文化传承

经过载体还原和场景重现,部分观赏者可能会对该古籍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需求,而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这种需求往往并不容易满足。以女书为例,女书是世界上最具性别意识的文字,是女性文字的唯一“活化石”。这种由女性创造、女性使用、传女不传男的斜体文字,从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女性的集体智慧,是唯一尚存的不属于某个民族、不依托某种宗教的按性别划分的文字,同时又是唯一的没有规范的教科书,没有学校授课、只在女性交往中传承的文字[10]。这样一个中华文化瑰宝,尽管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媒体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但始终无法面向大众推广宣传,反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最后几位“原生态”女书传人的去世而濒临灭绝。为了使女书获得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实现“数字化生存”,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开展了以女书文化传承为目标的女书信息化工程[11],该工程的主题框架如下页图4所示。

图4 女书信息化工程主体框架

女书信息化工程从建立能够在计算机上显示女书字符的女书字符集起步 ,先收集一套比较规范的女书手写字符作为信息化标准字符集的底本,然后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对字符逐个进行修正,再将修正的字符图片导入字符处理软件对字符做进一步修订,最后生成可被Windows系统使用的True Type字体文件,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正确地显示女书字符(见图5a)。

建立字符集之后,需要设计相应的输入法与之配套,从而可以录入、修改计算机中的女书字符。实验室开发出3种女书输入法,分别是供专业人士使用的拼音输入法、部首输入法,以及供普通大众使用的中文女书转换输入法(见图5b~d)。

利用已开发的输入法和字符集,实验室录入了大量的女书文献,这些数字文献成为构建女书网站、女书文献FLASH演示系统、女书虚拟碑林的重要素材,从而达到对女书从形、音、义、唱等多角度全方位加以推广的目的(见图5e~f,图3)。

为了满足女书爱好者学习女书文字的需要,我们又开发了女书教学演示系统和女书联机手写识别系统。女书教学演示系统用联机手写板采集女书传人书写女书的过程,并能一笔一划地在学习者电脑上演示。女书联机手写识别系统帮助用户学习并记忆女书传人书写女书的过程,能够有效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见图5g~h)。

为了更直观地传播女书文化,我们在普通女书折扇的扇柄上植入电子系统,使之成为电子发音文化扇。当扇子打开时,能自动朗读或吟唱扇面上的内容(见图5i),可切换女书朗读、吟唱、中英文解说等功能;合上扇子,电子发音系统自动关闭(仅在扇柄上嵌入滑轮开关控制语种切换)。现电子发音文化扇样机开发工作已经完成,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2]。

3 结 语

当少数民族古籍经历 “载体还原、场景重现、文化传承”3个层次的立体化传播,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和认知需求之后,或将出现一批数字载体和该民族文化的爱好者,将民族古籍中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数字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完善,用数字技术传播民族古籍中优秀文化的方法将拥有更广泛的舞台和更大的影响力。期待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能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图5 女书信息化工程主要成果

注 释:

①在FLASH动画的设计过程中,常常需要创建一些能被引用的元素,一些特殊效果也必须通过这些元素才能实现,这些元素就被称为元件,主要包括形状、实例、声音、位图、视频、组合,等等。

[1]潘德利,胡万德.流散海外古籍文献回归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9(4):23-26.

[2]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获得的科研项目一览表[EB/OL].[2011-12-16].http://www.cpon.cn/kyxm/kykt/266209.shtml.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黄 钰.评皇券牒集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7-12.

[5]刘有能.海外瑶族文献展示系统设计[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3-4.

[6]何红一.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文献新发现及其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71-75.

[7]重建圆明园,有必要吗?[EB/OL].[2011-11-20].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11/20/c_111181029.htm.

[8]“开封千亿工程”的后续文章怎么做 [EB/OL].[2012-07-17].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0817/c1003-18766115.html.

[9]Zhong Kunxia, Zong Meiling, Guo Zhengqin, et al. Realizatio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unctions in Virtual Reality[C]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Computer Science. Washington:IEEE Computer Society Washington, 2009:229-231.

[10]谢志民.江永“女书”概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2-67.

[11]朱宗晓,王江晴,谢志民,等.女书信息化工程[J].价值工程,2012(2):1-3.

[12]朱宗晓,孟良伟.电子录放音折叠文化扇:中国,ZL201110139097.7[P/OL].[2011-05-26]. http://www.aptchina.com/faming/6619272/.

猜你喜欢

女书古籍少数民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女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习俗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歌册,独特的“女书”
我是古籍修复师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