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位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2013-07-16李小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铜陵市铜陵资源

李小虎

(铜陵学院金融学系,安徽铜陵 244000)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很大困难。随着生态位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成熟,城市生态位理论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城市生态位的涵义及评价标准

(一)城市生态位涵义

生态位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概念,用以描述生物体生存发展的状态,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都拥有最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时空位置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有一个和一切生命体一样的产生、发展、衰落的生命运动过程,和生命体一样具有特定的生态位。众多学者对城市生态位都有研究和描述,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认为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在区域系统中占据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功能关系。

城市在区域系统中占据的特定时空位置指城市占据的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种类和多少,在资源梯度上的位置,以及处在发展的特定阶段。城市与区域系统中其他城市的功能关系指特定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合作关系等,也指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物质、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等流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1]。从城市生态位理论来理解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即是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并以自然资源作为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在区域系统中承担着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地的角色,与区域中其他城市在生态位上重叠程度低的城市。其中一些资源型城市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逐渐衰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失衡,寻找其他生存发展资源的能力不足,面临严重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些城市即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二)城市生态位评价标准

1.在区域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角色一般指在特定的界限上自身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或者能被周围环境影响。角色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行为;二是表示身份和地位;三是环境对主体的期望。城市角色是指城市在特定的区域系统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模式的总和。一个城市在区域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是一个角色丛。城市角色是城市生态位在“质”上的评价,它是由特定城市占有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及获取资源能力的大小决定的。

2.城市生态位的态

“态”是评价城市生态位状况的重要指标,“态”是城市的状态,是城市与资源、环境等长期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代表城市已经掌握的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主要指城市已经掌握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地、能源、矿产等;社会资源例如资本、人力、科技等;人文资源例如信息、文化、制度等种类和多少[2],具体指标体系,不同学者根据实际会有不同的设计。

3. 城市生态位的势

“势”是评价城市生态位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势”是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代表城市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小,通常用城市效率如人均GDP、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重;城市集散能力如客运总量、货运总量、邮电业务量、电信业务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资源增长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储蓄余额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利用外资增长率、从业人数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率等来评价城市生态位的“势”[2]。

二、铜陵市生态位分析

根据铜陵市 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安徽省 2010年统计年鉴等资料数据对铜陵市的生态位状况进行分析。

(一)铜陵市在区域中的角色

表1

铜陵市在安徽省区域系统中面积最小,人口最 少,GDP倒数第三。但人口密度较大,每公顷6.8人,全省第六位,其中丘陵山地较多,所以实际人口密度更大。人均GDP和地均GDP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位。铜陵市三次产业的比例,2.1︰72.7︰25.2,第二产业比例全省最高,工业对铜陵市 GDP的贡献率,规模以上工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3],铜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都超过了70%。铜产量超过全省90%。铜陵市在安徽省区域系统中的角色是承载较少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主要向区域内外提供生产资料和工业产品,以铜及铜产品为主,是工业城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

(二)铜陵市城市生态位的“态”分析

表2

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有一部分是可以比较的,有一部分是不可比较的特殊资源。铜陵市在安徽省区域系统中拥有的特殊资源主要是铜这种自然矿产资源,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公布的数据,安徽省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铜陵等地,安徽省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全省铜产量83.7万吨,铜陵市铜产量81.3万吨,占全省铜产量的93%以上。铜不仅是铜陵市特有资源,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也可知铜是铜陵市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这就决定了铜陵市在区域系统中生态位独特,与其他城市生态位重叠度低。虽然铜陵市近几年铜产量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增幅明显降低,且炼铜所需铜矿基本来自铜陵市以外地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铜陵市位列其中。铜陵市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主要资源正濒临枯竭。可比较的资源,本文选取了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五大类十六小项,铜陵市在十六项中有十三项处于全省中等以下水平,有六项全省倒数第一。总体上看,铜陵市资源数量较少,生态位宽度较小。具体看,主要是自然资源以及由自然条件制约的资源数量少,如土地、人口、水等,说明铜陵市受到环境、资源的制约较强。铜陵市的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较丰富,例如利用外资数量、财政收入、科技投入、大专以上文化人数等。同样是资源型城市,铜陵、淮北、马鞍山三城市却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铜陵和淮北处于衰落阶段,而马鞍山处于成熟阶段,所以在资源结构上有一定相似性,但马鞍山市资源总量明显大于铜陵市和淮北市,特别是矿产资源,体现出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区别。

(三)铜陵市城市生态位的“势”分析

表3

在表示城市生存、发展能力的“势”的三大项城市效率、城市集散能力、资源增长能力十五小项中,铜陵市有十二项居于全省中等水平以下,有五项倒数第一,有三项位于全省第一、二,说明铜陵市生存、发展能力总体上较弱。人均 GDP、地均GDP、城市化率位居前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铜陵长期依靠丰富的铜资源,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小,所以平均值较大。城市集散能力、资源增长能力均处于区域系统内较低位置。在资源结构上的单一性延伸到能力结构上,对铜的长期依赖,形成铜寻找、加工、制造的突出能力,但在其他资源的获取能力上发展较慢,造成今日铜陵市的单一城市生存、发展能力结构。铜陵市、淮北市、马鞍山市结构相似,但马鞍山市和淮北市的资源增长能力明显强于铜陵市,说明淮北市立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转型颇有成效,马鞍山市处于资源型城市成熟期,未雨绸缪,构建多样性能力结构。铜陵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集散能力和资源增长能力较弱,转型压力较大。

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长期以来,面积和人口规模不大的铜陵市向区域内外提供的主要产品是铜等矿产品,创造了较多的GDP,拥有较高水平的工业,一、三产业比例较低,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二是依赖曾经丰富的铜资源,确立了铜陵市在安徽区域系统中独特的生态位置,但资源总量较少,特别是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偏少,决定了铜陵市在区域系统中生态位偏低,随着主要资源——铜资源的日益枯竭,城市生态位宽度逐渐萎缩,铜陵市逐渐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三是长期经营、依靠铜,形成铜陵市生存、发展能力结构单一,整体能力水平较低,在安徽省区域系统中处于底层,转型压力较大。

三、铜陵市发展的生态位对策

(一)转变区域生态位角色

铜陵市自身的特质和区域系统对铜陵市的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契合形成了铜陵市现在的城市角色。随着铜陵市特质的变化和安徽区域系统、全国发展环境对铜陵市要求的改变,铜陵市发展转型,转变城市角色是势在必行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把江淮地区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合肥及沿江的部分地区,其中铜陵市是“一轴双核两翼”发展轴的一部分。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关于铜陵市的规划有: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沿江城市,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铜池枞产业组团,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建设马鞍山、铜陵等冶金设备产业集群、环保设备产业集群;发展原材料产业,重点承接发展钢材短缺品种,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发展轻纺产业,建设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安等沿江服装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重点,承接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等产业,合肥、铜陵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建设合肥、芜湖、安庆、铜陵、池州、马鞍山综合交通枢纽。由此可见,铜陵市在全国和全省扮演的角色是成为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全国和全省提供铜等有色金属产品、冶金设备、轻纺产品、电子产品、电子材料等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工业城市。

(二)合理利用、转化自身在区域中的生态位优势

资源结构单一说明城市生存、发展主要依赖某种资源,并且这种资源在区域系统中具有比较优势。单一的能力结构说明城市在区域系统中具有某种相对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4]。铜陵市的资源结构单一,曾经丰富的铜资源造就了铜陵市的繁荣,铜资源一度是铜陵市的优势资源,但铜资源日益枯竭,铜陵市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长期寻找铜、开采铜、冶炼铜、加工铜,关于铜等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突出,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这种能力也具有比较优势。铜陵市利用自身优势就是要利用在铜等有色金属方面的突出生产能力,扩大铜等有色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制造数量,深化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加工、制造程度,承接铜陵市以外的生产任务,巩固铜陵市在铜等有色金属生产方面的优势,保持自身在区域系统中的独特生态位。转移优势是指转移铜等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可分为空间转移、对象转移、产业转移。空间转移是指向铜陵市以外地区转移,向全省、全国或国外转移。铜陵市本身的铜等有色金属资源日益枯竭,生产能力过剩,转移到其他地区,不仅可以扩大获取资源的范围,还可以收取服务费用。生产对象转移指利用铜等有色金属的寻找、开采、冶炼、加工能力对其他矿产特别是其他金属矿产进行寻找、开采、冶炼、加工。产业转移指把在铜等有色金属的寻找、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能力转移到其他产业领域,如把积累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转移到道路、桥梁、隧道、房地产领域,把积累的铜加工、制造技术转移到电子材料、集成电路的制造领域。

(三)拓展城市生态位宽度

铜陵市所拥有的资源总量在安徽省处于底层,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拥有量较少,包括使铜陵市形成、繁荣的铜资源也日益枯竭。要增加资源总量,拓展生态位宽度,首先就要拓展铜陵市的城市空间,空间的扩大意味着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还有潜在的矿产资源。随着空间扩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增强,可以承担更多的人口和经济生产活动,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也随着增加[5]。空间拓展分为行政空间拓展和经济空间拓展,行政空间拓展是指将其他地区纳入自己的行政区划,是全方位拓展;经济空间拓展是将自己城市的经济活动转移到别的地区进行。铜陵市拓展生态位宽度,既要拓展经济空间,更根本的还是谋求行政空间的拓展。行政空间的拓展需要国家、省从更高层次上,更大系统统筹考虑,如巢湖市取消行政区划以后,所属县区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相应城市的行政空间得到拓展。目前铜陵市主要还是在经济空间上的拓展,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合作开发,例如与池州、安庆、芜湖等城市共同建设、合作开发一些区域。

[1]赵维良,纪晓岚,柳中权.城市生态位原理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8(2):36.

[2]赵维良,商华.城市资源竞争强度测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4):66-67.

[3]铜陵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4]汪建华,黄林,李旭光.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4).

[5]彭毅,城市化与城市安全管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猜你喜欢

铜陵市铜陵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亲亲的鸟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其实冬天不可怕
资源回收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